张文江,杨轶冰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应用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构
张文江,杨轶冰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传统认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学科发展;教学方法基本为讲授,显得单调刻板;学习评价则表现出单一化,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动态考察。为此,课程组进行了认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扩充和更新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讲授与研究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有机结合,构建了认知心理学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目前,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也是心理学分支中发展较快的前沿学科。在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它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而言,认知心理学既是掌握心理学前沿知识的基础课程,又是提升专业能力的主干课程[1]。鉴于此,为了进行更有效的教学,课程组对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心理学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并建构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1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具体知识,更应该通过此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学专业能力,诸如专业学术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然而,从现实的教学实践来看,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1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和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王甦和汪安圣在1992年所著的《认知心理学》,这是国内反响很好的认知心理学教材,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还获得1994年第三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目前在较多大学心理学专业作为教材。这本教材的优点明显,它对认知心理学基本领域和经典理论及实验都有细致介绍,教材结构也合理。但因两位先生均已离世,教材未能进行版本的更新。尽管2006年出版了“重排本”,但内容却并无改变和更新[2]。一般院校的教师也就讲授认知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缺乏对该领域新近研究的跟踪。同时,学生也大多反映教师所授内容和教材反映的知识确实有点“过时”,难以提高学习认知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感到“乏味”。这就成了目前认知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在介绍基本或经典研究的同时,跟进认知心理学的前沿发展?另外,在知识内容上,认知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认知心理知识模块是一致的,而如何把二者加以区分,使认知心理学的目标明显不同于普通心理学的认知模块,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实验心理学也有专章内容涉及认知模块的实验理论及设计,这也需要认知心理学任课教师进行比较和区分。否则,认知心理学不可避免地会过度重复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相应内容。
1.2教学方式方面的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方式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刻板单调,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性较强,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此,相对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等课程,其趣味性会降格不少,显得较为枯燥。这容易导致学生把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看作“死知识”,出现教师“讲”学生“记”的状况。如此,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不良,课堂气氛消极。在“讲”和“记”的认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析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就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如今,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共享程度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也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方式方面与时代发展的差距。
1.3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在对认知心理学学习评价方面,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对认知心理学学习状况的考核多为期末纸笔考试形式,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记忆能力,忽视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从评价时段来看,多为总结性评价,而缺少形成性或过程性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说,形成性评价可能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有更大的价值[3]。所以,如何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如何优化期末考试的考核内容,这也是摆在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2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构
针对认知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借鉴有关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经验,通过改革和更新认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与考核形式等工作,设计与创新认知心理学教学模式,形成“三位一体”的认知心理学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以提高认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图1 认知心理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1认知心理学教学内容的扩充与丰富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掌握一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必要的。为此,应该选用适宜的、可读性高的、经典的专业教材。从认知心理学教材现状来看,我们选取王甦和汪安圣的《认知心理学》(重排本)作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诸如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推理、问题解决、言语等知识。其中,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经典实验都有透彻论述,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却不止步于这本教材。正如前述,这本教材内容相对较旧,缺乏新近知识的更新,跟不上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发展。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增加“学术前沿”部分,使认知心理学经典知识与前沿进展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与深化教学内容。
认知心理学的学术前沿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我们的做法主要是结合授课内容,查阅和分析当下心理学专业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做到经典知识和前沿研究成果相互印证。这样既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又可丰富学生的前沿知识。这部分工作不仅是教师对新近文献的查阅、分析和讲解,也需要学生结合教师的教学引导和有关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查阅和分析,形成某个学习主题的文献综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文献的精心筛选,去粗取精,能够找到反映学习主题的恰当的、信度高的文献。同时,为了凸显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本土化色彩,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动力和兴趣,特别鼓励对中国心理学家所作的代表性研究进行介绍和学习。例如“知觉”一章,除了介绍西方知觉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还特别介绍了在国际学界中有相当影响的我国心理学家陈霖的拓扑知觉理论。事后通过访谈了解到,这种介绍前沿知识和挖掘中国心理学家贡献的做法,能够更直接的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认知心理学教学方法的转换与变革
不可否认,认知心理学知识课堂讲授仍是基础的和必要的教学方式。然而这种教学范式正如前文所述,其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法。为此,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外,我们还在认知心理学课程中引入了研究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4]。
在了解和领会认知心理学前沿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各章内容设置若干主题,引导学生在上述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特定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包括构想研究目的、提出假设、被试选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预期结果与理论分析等环节。通过如此系统的训练过程,学生达到掌握基本知识、了解学术前沿、具备进行实际研究基本潜能的目标。为了保证研究设计的相对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员之间展开合作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习认知心理学的积极性,又能展开思想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例如,工作记忆是当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而教材上几无涉及。围绕这个主题,教师把工作记忆的视觉工作记忆、言语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刷新、转换、抑制)等成分作为若干主题,每个学习小组围绕自己的主题查阅资料进行设计,最终得到比较完整的设计思路和基本程序。经过课堂交流和报告的形式,相互评价,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对工作记忆的基本认识,并为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学术交往能力的发展。
2.3认知心理学学习评价的多元化
期末考对于考核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应用有必要的作用。因此,期末考试仍然作为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评价方式。但是,在试卷的出题思路和内容上,相对以往,我们进行了改变。通过期末考试,加强考核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具体而言,在认知心理学试卷设计和编制中,围绕认知主题,设计实验问题分析、实验设计等项目突出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平时成绩是认知心理学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考察学生在掌握前沿知识、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表现,平时成绩部分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争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在认知心理学课程的众多评价方式中,档案袋评价法是效果很好的一种评价方法。档案袋包括了学生的作业、小组合作学习的资料等材料,既能表现出学生在认知心理学课程中进步的过程,又能看到在每个学习阶段的成果。在档案袋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情况,评价出某学生在认知心理学这门课上的平时成绩。最终按照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合成认知心理学的课程成绩。
3结语
对认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三个方面的改革,并非孤立进行,而是相互嵌套着系统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更新保证了学生跟进学术的发展,教学方法的转换和调整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则比较全面检验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状况,同时也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学改革,促使了认知心理学课程向有效教学方向发展[5]。
参考文献:
[1] 刘勋,吴艳红,李兴珊,等.认知心理学:理解脑、心智和行为的基石[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6),620-629.
[2]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莫明琪,杨元花,徐希铮.亲社会动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的链式中介作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14-120.
[5]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责任校对王小飞)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5.047
收稿日期:20151125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y13214)
作者简介:张文江(1980-),男,河北邢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人格与认知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5-01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