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计量经济学评判*

2016-06-13 01:48刘春蓉匡耀求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低碳经济

刘春蓉 匡耀求



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计量经济学评判*

刘春蓉匡耀求

[提 要]基于对低碳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认识,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效应指标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方法和指标,即区际低碳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区际低碳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和区域经济低碳增长状态。利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间,低碳背景下广东四大区域及各地级市间区域协调发展趋势。结果显示,自2002年始,广东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地级市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虽整体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如四大区域间明显。

[关键词]低碳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碳生产率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东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项目号GD15XYJ28)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简称区域协调发展)思想可追溯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课题(1991年),刘再兴①(1993)是我国该领域较早的研究者。之后,学术界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评价、发展机制及促进措施等。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得出了不同结论。学者们对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分歧,有学者(如李具恒②、张佰瑞③、庄亚明④等)将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协调”强调为区域内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等各系统的协调;有学者(刘再兴⑤、覃成林⑥等)则认为应该将“协调”二字理解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正因为对概念理解的分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评价和促进措施,学者们也都相应有不同的见解。支持区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学者构建的评价指标更多考虑的是人均GDP等等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而支持区域内各系统协调发展的学者(如高志刚⑦)在构建评价模型时多会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相关综合指标。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方面也相应有所指,前者更多考虑区域间经济发展方面,后者则考虑如何促进区域内各系统的全面发展。在发展机制方面,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主要从市场、企业、政府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只是有的侧重强调市场的作用;有的侧重强调市场和企业两方面的作用;有的认为市场、企业和政府三方面都很重要,如覃成林(2011)提出了由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和治理机制构成的机制体系⑧。笔者根据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初衷,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更偏向于区际间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认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以及发展机制和思路均应在这一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展开。

然而,考虑到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认为我国在实践区域协调发展时,很有必要考虑低碳经济这个大背景。那么,低碳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评判标准定须有别于以往学者提出的评判标准。通过低碳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效应指标,构建了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指标和评价方法,并以该模型分析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旨在探寻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并为广东省接下来的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指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空间计量经济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被广泛应用后,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空间因素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显然,区域协调发展重在追求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认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经济变量的空间特性而导致的一类特殊问题,故我们在分析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时引入空间影响的分析非常有必要。当然,本文重点不在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估计、检验、预测或是空间模拟,我们的思路是引入空间效应来分析低碳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效应指标来构建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指标。Anselin⑨将空间效应区分为空间依赖性(即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以下我们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原理展开分析。

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经济活动中产生并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⑩,为此,低碳技术体系及低碳制度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主要可从这两个方面的空间效应展开。某经济体内低碳技术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区域间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表现下的经济合作和竞争密不可分。低碳技术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以低碳环保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将得到各区域的支持及效仿。长期中,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及传播体系一旦建立,可加大区域间在新兴产业上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低碳制度体系的建立意味着资源将按新的规则在区域间重新分配,不再是唯经济增长论,而是考虑了碳排放空间这一稀缺资源下的新标准。传统标准往往会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等外部性问题,也会出现类似“公地悲剧”这类市场失灵现象。低碳制度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短期内也会冲击区域协调发展,如影响各区域间分工合作的基础和合作的方式等。低碳制度体系建立之初,政府角色和广大民众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而这些转变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制度的演化较之技术的扩散需要时间要更长。可见短期内,低碳经济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影响产业的梯度转移从而制约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推进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定义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前提下,区域经济体开放条件下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各区域经济的低碳发展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间经济低碳发展效率的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的过程。⑪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既要求不断增强区域间的空间联系,创新区域间低碳经济发展的合作方式和内容从而加快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制度体系的建立;又要求在尊重各区域特质的基础上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有序竞争,提高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可见,从低碳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视角,我们可以考虑以下三个空间效应指标对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判:

(一)区际低碳经济联系密切程度

要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保持区域间的密切联系。区域间只有存在低碳技术共享和低碳制度协同创新,才能形成经济低碳发展的互动,相互间才能形成依赖,才能消除类似“公地悲剧”的现象。区域间低碳经济的共同发展和进程与区域间的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密不可分,这注定了区域之间公共资源利用的效率取决于它们间是否有一个有效的协作机制。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区域间技术共享平台要求很高,有效的共享平台可以让不同区域分享到专有技术知识,这将大大地节约知识的传播成本,降低区域间的信息交流费用,同时还能缩短资源和技术交流时间,这样可以缩短低碳经济优势显现的时间,降低节约碳排放空间这一稀缺资源的成本。各区域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联系俞紧密,对协调的要求俞高。

(二)区际低碳经济增长差异程度

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努力过程中,我们得在承认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同时控制这种差异的扩大,从而逐渐缩小这种差异。从理论层面分析,低碳背景下,区域低碳发展程度差异过大容易导致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层次出现“断层”,从而破坏区域间的依赖,也容易使市场供给与需求脱节,最终影响区域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给不同发展程度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下,更要预防各区域间低碳发展能力“断层”现象的出现,因此,区域协调发展需控制区际低碳经济增长差异程度。

(三)区域经济低碳增长状态

无论从空间依赖性还是从空间异质性看,为实现低碳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各区域都要参与到提高低碳经济增长水平的努力中。低碳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内各区域间通在同一低碳制度体系和技术共享平台紧密联系,只有各区域均提高各自的低碳增长水平,才能在市场的作用下增强区域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仅仅靠政府的人为推动作用。另外,各区域由于资源、地缘等差异导致技术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对于远离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果不奋起直追,将很快排除在低碳技术共享圈外,经济将越发落后,如此则很难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故低碳背景下评判一个经济体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还需看这个经济体的低碳增长状态。

三、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计量经济学评价方法

依据以上所分析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我们构建了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方法:

首先,用Moran’s I系数测度区际经济联系状态。

计算式为:

式中:I表示区际间低碳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程度;n为区域数量;变量Xi、Xj分别代表某固定年份i区域与j区域的碳生产率,碳生产率是一定时期内GDP与CO2排放量之比,i=1,2,…,n,n为区域数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达到控制碳排放和保持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能够相对准确表征这种双重目标的指标是碳生产率。碳排放空间作为稀缺资源被人们认识到后,如何使碳排放空间在区际间及代际间合理配置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碳生产率能较为科学地衡量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效果。

X为对应年份各区域碳生产率的均值;Wij是i区域与j区域的空间相邻权重矩阵。通常若i区域与j区域相邻则赋值为1,若i区域与j区域不相邻则赋值为0。Moran’s I的值位于区间(-1,1)。若Moran’s为正,意味着i区域与j区域的经济低碳增长为正相关,区际经济联系紧密;若Moran’s I为负,则表示i区域与j区域的经济低碳增长为负相关,区际经济联系薄弱。

其次,用区域碳生产率增长水平变异系数测度区域经济低碳增长差异状态。

计算式为:

式中:V1表示某年n个区际间碳生产率增长水平的变异系数,Xi和的意义同上。变异系数越大,区域低碳经济增长水平的相对差异越大,反之则相对差异越小。

再次用区域碳生产率增长率变异系数测度区域经济低碳增长状态。

区域碳生产率增长率变异系数为:

式中,V2表示某年n个区际间碳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异系数,Yi为i区域的碳生产率增长率,i=1,2,…,n;为n个区域碳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变异系数越大,区域低碳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差异越大,表明区域之间经济低碳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欠佳;反之亦反。

最后,用平均赋权法将所测度的Moran’s I系数值、区域碳生产率增长水平变异系数值、区域碳生产率增长率变异系数值合并成一个反映低碳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公式为:

式中A表达全指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根据模型,测算出的值将锁定在(0,1)这一区间,且其值越大表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高,越小则协调发展水平越低。

四、低碳背景下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评价

广东是经济快速发展省份,是我国首批低碳试点省区之一,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统计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远比粤东北山区要快得多。故2002年以来,广东省展开了一系列政策创新,以贯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双转移”、粤东(粤西、粤北)区域发展振兴规划等。那么,政策实施前后,低碳背景下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如何呢?本文选取2000至2014年15年的数据(广东省有关能源等方面的数据2000年才开始统计),以珠三角、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四大区域和21市为分析区域,采用前述标准和方法对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计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测算碳生产率,在测算碳生产率中涉及各区域的实际GDP和碳排放的核算。其中,实际GDP按2000年的不变价格用GDP缩减指数换算;碳排放的核算考虑本文重点分析经济系统,主要核算能源消费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参照匡耀求等的方法⑫。各地区各年实际GDP和测算碳排放所需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5)和《广东能源统计年鉴》(2001~2015)。

利用文章第三部分所列的式(1)、(2)、(3),分别算出广东省四大区域间、21市间的碳生产率Moran’s I系数值、碳生产率增长水平变异系数值V1和碳生产率增长率变异系数值V2(见表1)。

由于指标V1、V2是负向指标,测算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前需将这两个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其处理方法参照叶宗裕⑬的方法,即,Vi’=max1≤i≤n{vi}- xj,Vi’为处理后的正向指标,Vi为原始指标。计算过程中,这种变换方法必将出现新时间序列中某一年份指标值为0,从而对应的多指标的几何均值也为0,这将造成区域协调水平整体的偏误,故逆向指标正向化处理中对上式中的最大值需进行修正,如广东四大区域的V1值的最大值不取0. 5746,而取0. 6等(见表1)。正向化处理附表1中的V1和V2值后,再采用式(4)计算广东四大区域及21市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00年到2014年间,广东四大区域间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尤其自2002年始(特殊年份除外)四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估计与广东省响应国家协调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了相关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政策密切相关。2002年始,广东省密集出台了系列协调珠三角与山区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广东四大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特殊时期也存在一些波动,2007年至2009年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降幅达53%,估计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东西两翼及山区的企业订单急降,地区生产总值也相应大幅度减少,而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程度却相对轻的多,故这几年间四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下降。自2010年开始直到2014年间,四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又重新呈快速递增趋势,2013年的上升趋势尤其明显,相比2012年上升了25%,甚至超出了往年的最高水平。估计与这一年两项重要的政策紧密相关,一是中央制定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二是广东省制定的《关于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双转移政策实施过程中低碳发展的政策指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外,从广东省地级市间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协调水平整体也呈递增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但各年间的变化幅度都不太大(见图2)。在2000~2014年间,广东21市间的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分四个阶段,即2000~2001年、2002~2006年、2007~2009年、2010~2014年,对应的变化趋势分别是下降-上升-下降-上升,2007~2009年的大幅波动依然可以由国际金融危机来解释,而2012~2013年的大幅激增,则与有利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的政策激励有关,自2007年起,广东省政府每年都下拨了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善投资环境的专项资金,东西两翼和山区几乎每个市都享受到了这项福利。自2005年8月的“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由珠三角某些城市对口共建的工业转移园所在的地级市在工业经济增长方面受益良多,可是从计算的结果看,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却并没能大幅提升,原因是工业产业链转移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制度上的缺失或监督上的疏漏而未能阻止某些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生产线转移到广东欠发达地区,使这些工业产业承接地的经济增长总量提高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大幅攀升,这减弱了产业转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此外,广东省21市在两个期间(2002~2007年和2010~2014年)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递增趋势与广东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分布和实验区的辐射和影响效果也有一定的联系。自1999年广东省第一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州市天河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成后,广东省陆续建立了共32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些实验区中地区经济总量落后的粤北山区分布了近半。⑭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旨在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按实验区的管理办法,实验区开展工作满6年后即要考核其是否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了明显的辐射和积极的影响。从实验区的分布和各地区实验区的建区时间看,至2010年,分布于粤北山区(如梅州、河源和云浮)的大部分实验区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基本开始陆续显现(如果存在的话),从图2的走势图看可以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的实验区的辐射效果是存在的。

表1 低碳背景下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特征表现

图1 2000~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图

图2 2000~2014年广东省21市间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图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在低碳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空间效应原理分析基础上,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效应指标来构建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指标,即区际低碳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区际低碳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和区域经济低碳增长状态。

2.基于前述三个评判标准,本文利用三个指标定量分析了2000~2014年间广东四大区域间和21市间的协调发展趋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间,广东四大区域间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趋于显著上升,但也存在短期波动。从广东地级市间的协调发展趋势看,2000~2014年间,整体也成上升趋势,但不如四大区域间那么明显,更多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研究期间广东地级市间的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特征。广东省2002年以来所实施的产业转移政策对广东四大区域和地级市间的经济协调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产业链梯度转移过程中由于某些制度的缺失或监督的疏忽,确使广东山区城市面临经济增长伴随着高碳排放增长率的两难境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效应。而广东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却一定程度上能给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促进作用。此外,以政府为主导的有利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经济政策无论对四大区域还是对21地级市间的区域协调发展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二)建议

广东各地级市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小于用传统核算方式下得到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近年来,低碳背景下广东无论是四大区域间还是各地级市间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均呈现递增趋势,但仍存在波动性。鉴于对广东低碳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趋势的如此判断,为进一步促进低碳背景下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针对性地对四大区域甚至各地级市开出符合本土优势和特色的发展良方,提升广东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2.创新区际间低碳发展合作机制。从广义和外延上讲,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领域,在创新区域间低碳发展合作机制过程中,可从“三生”视角展开,时机成熟时有必要将碳排放权的区际交易提上日程,这对促进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将会是个好的思路,当然具体细节和风险均需考虑周全。此外,政府还需继续引导东西两翼及山区城市的产业集聚化发展,产业集聚发展无论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还是协调区域发展都是个好的平台和方式,只是还需反思现有的产业集聚区,总结经验和教训,创新产业集聚的机制和完善相关制度。

3.创新多方位的低碳技术交流共享平台。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珠三角地区会从国外引进或就地孵化低碳技术,构建低碳技术体系,无论何种方式,低碳技术应用于生产和更新的进程都会快于东西两翼及山区一步。而低碳技术的引进成本和创造成本之高早已世人皆知,为协调广东省各地区间的低碳发展水平,东西两翼及山区对于这些低碳技术的学习尤为重要。然而如何学习是个大问题,因此,创新多方位的低碳技术交流共享平台,对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4.重视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影响。广东接下来的城镇化发展依然是经济发展重点之一,为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尤为重要。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很高,广东东西两翼尤其是粤北山区的城镇化是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新型城镇化是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大方向,这个“新”主要体现在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集群化发展,突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些关键词无疑与经济低碳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密切相关。新型城镇化发展注重人口的市民化,注重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将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在接受优惠政策时转变接受发达地区扶贫的心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从思想根源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①⑤刘再兴:《九十年代中国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的协调发展》,武汉:《江汉论坛》,1993年第2期,第20 ~25页。

②李具恒:《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义梯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兰州:《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2期,第119~123页。

③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长春:《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9期,第90~93页。

④庄亚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GACH - X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郑州:《经济经纬》,2012年第3期,第36~39页。

⑥⑧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长沙:《经济地理》,2013年第1期,第9~14页。

⑦高志刚,王垚:《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9~26页。

⑨Anselinl,Thirty years of spatial econometrics. Paper in Regional Science,2010,89(1),pp. 3 -23.

⑩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JoseLuisPuliafito,Mariana Conte Grand. 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competing species:an application to C02emissions, New Hampshire: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pp. 602 -615.

[责任编辑 潘 莉]

[中图分类号]F124.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114X(2016)03 -0036 -08

作者简介:刘春蓉,嘉应学院讲师,博士。广东梅州 514021;匡耀求,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 510640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低碳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