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オ�
[摘要]人文精神包括自由、平等、价值、尊严、宽容等内涵,充满了对人类的关爱与尊重。在高三总复习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从研读教材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继而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深度理解人文思想的内涵,并为他们树立具体的榜样,启发他们积极追求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总复习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95
简言之,人文就是人类的文化,作为术语特指人类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最核心、最先进的部分,其中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充满对人类自身的普遍关爱,与对人类精神遗产的高度珍惜,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等。人文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高中历史正是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改进,运用适合学生且学生喜爱的方式,从人文素养的提升,到人文内涵的理解,再到人文精神的追求,逐步引导学生弘扬人性,改善自己的言行思维,以一步步培养他们成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社会人。在高三历史的复习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又要与其他两年有所区别。
一、研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属于人文学科,在历史教材中处处蕴含人文元素,世界悠久的历史,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等,都可以用来进行人文主义教育。而且其中很多显性素材,是能够直接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但有的隐性素材就需要作整合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元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纳入教学设计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大有裨益。到了高三,是以复习为主的学习阶段,教师不能跟平时新课教学一样,还只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寻踪觅迹,然后编入教案、学案中,而应当在再次研读教材后,从概括、复习的高度,撷取其中有价值的元素,经整合后纳入复习教学设计中。
比如在第一轮总复习的时候,笔者将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内容整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个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教学目标除了要完成课标要求的掌握百家争鸣的概念及出现原因,了解诸子百家中主要的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认识这一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影响,还要借此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分别选择了主要思想家的两则言论,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并进行相关的分析评价。比如老子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无为而治。)怎样评价因此形成的治国思想?(在经济受到破坏的条件下,无为而治能起到积极的恢复与发展作用,但待经济恢复以后便会被取代。)从孔子的“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中看到孔子的什么思想?(仁者爱人。)这种思想有何作用?(能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荀子的“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王道为主。)韩非子的“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中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主张?(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为什么他的思想会为统治阶级所采纳?(利于国家统一。)通过这些分析后笔者借对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的归纳,让学生自己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是基于各家学派之间的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特点,继而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观念、方法,作有机的思考与整合,提高自己对历史学习的认知,进一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专题,让学生深度理解人文内涵
高三历史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总复习上,教师一方面要协助学生归纳三年所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要继续指导学生透过史实、现象看到其内在本质或联系,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形成具有一定思路的表达。这样在对六本书进行第二轮的横向复习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阶段划分、专题研究等方式,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外交等有机联系起来,再进而细分为古代著名改革、历代疆域变迁、历代经济政策等,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深度的人文内涵探究,捋清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性发展和理性追求的历史脉络。将知识分专题研究,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从另一个侧面、更高的角度进一步形成综合全面的理解,从而比较深刻地领悟人文思想的内涵。
比如进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复习时,笔者跟学生一道首先作了脉络的梳理,让学生清晰了解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后,再引导学生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剖析人文精神形成的缘由,最后以练习进行巩固。其中有一道材料阅读题,是借用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熊与隐士》,要求学生结合知识与美德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有人说,知识比道德重要,没有知识的道德会带来危害;也有人说,先有美德,知识的获得才有依据;还有人说,美德也是一种知识,只不过不够完整。经过笔者的引导和提示,学生继续思考补充,得出了有充分理由支撑的结论。在课堂小结前笔者问学生:如果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对自己价值的肯定,那么刚才我们进行的讨论是不是人文关怀?学生一愣,立刻有人说:是的。为什么?因为……笔者接着说:“因为各抒己见的创新,是不是也属于肯定自己价值的一种表现?”“对!”“再继续延伸的话,人文精神还可以有什么表现?”“反对暴力。”“自我追求。”……
三、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学生追求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做出重大社会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发明成果等,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人都是学生追求人文精神的榜样。在高三,有效的榜样教育应当带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区别于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简单说教。
比如教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前,笔者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类型的人物,可以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或者是古代思想家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课后再搜集关于他们的评价及其分析,然后运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进行判断,将这些收获整理成为展示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这一过程就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印象深刻,并深入了解了同一领域伟人的不同伟大之处,让学生感同身受。
其他以历史背景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凸显于幕前的伟人之所以伟大的意义;结合伟人的简要生平尤其成就,体会其高尚人格等等,都是学生易于接纳的榜样示范方式。一言以蔽之,不管以何种形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追求人文精神,教师都要注意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为依据。
在拓展应用上,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学以致用,或提示他们经过某些修改后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加以学习;还可以将多种方式综合后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参考。总之,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教无定法,但一定不能牵强。
[参考文献]
[1]王建岭.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
[2]施玉燕.专注人文精神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成效[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