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红�オ�
[摘要]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在教学时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密切联系实际,并将课堂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专业素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8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创造生活。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了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一、构建生活化课堂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生活化课堂既需要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够由现象发现本质,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理论角度进行解答,还需要教师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参与到交流与讨论中。思想品德课堂就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场所,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就要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在学习苏人版七年级下册《长大的感觉》时,教师可以用《时间都去哪儿》的音乐视频来引导学生感受到时光在流逝,自己也在不断长大。那么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长大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快乐,共同分享长大的感觉。当然会有很多学生思想上放不开,不愿说出自己感到烦恼的事情,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提前想到,发挥教学机智,将活动主题定为“我讲我(或他)的成长故事”。这样即使是本人的故事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讲述,从而避免课堂冷场。同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现其实烦恼人人都有,但回想一下都是一些无所谓的小事,因此学生就会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每一天。
让学生敢说、敢做才能展现出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需密切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需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简单的道德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德行修养,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让思想品德真正深入到学生心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口说、用手做来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实现心灵的感悟,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活动中流露出的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校园打群架现象、抽烟现象、攀比现象等,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的好朋友邀你为别人出气而打架,你会参与吗?几个小伙伴一起玩,其他人都在抽烟,递给你一支,你会抽吗?别人都穿着名牌衣服、骑着名牌山地车,你会向家长要求买吗?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诱惑无处不在,盲目的从众和不正确的好奇都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只有敢于说“不”,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能更健康地成长。当有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循循善诱,将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才是学生最愿意学习的知识,从生活中截取一些小的片断,让学生进行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辨是非曲直,从而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三、构建生活化课堂需将课堂向课外延伸
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是将生活素材运用到课堂上来,更重要的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也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土壤,更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将课堂与课外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更广,也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如在学习九年级《成长在社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变化的资料,通过询问祖辈或父辈、查阅报刊、上网搜索等方式来进行,并整理完成表格,以方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生活变化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收入其他原来现在学生通过调查就可以发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日子越来越好,在感受到社会变化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总之,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在教学时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话与感悟中分清对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既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又需要为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学习中联系生活,这样能使学生更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柳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