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植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布依族武术研究
屈植斌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文章采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布依族武术形成的历史源流与价值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道论、气论、师法自然、自强不息、兵法理论、民族医药是布依族武术形成的理论基础,生产生活、军事斗争、宗教祭祀、文化娱乐是布依族武术形成的实践动力,布依族武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多元的体育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布依族 武术
我国布依族人口总数2870034人[1],97%以上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遵义的部分县市,少数散居在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历经近千年发展,布依族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布依族武术(见表1)。布依族武术在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男子器械C类一等奖。梳理布依族武术历史源流与价值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表1 布依族武术类型一览表
1.1 “布依族武术”形成的古典哲学理论基础
1.1.1 道论
“道”是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通过对道的领悟而形成了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攻防技击原理。传统武术具体招式、闪展腾挪、进退开合等可以传给受众,但对道的运用及其神韵的理解需要一定天赋才能完全接受。[2]武术拳种的形成是众多武术前辈通过对道的体悟并结合反复实践的结果,布依族先民通过长期对生产生活技能动作结构的分析与技击原理的感悟,逐渐将日常的生产工具演变成为武术格斗器械,最终有了板凳拳、猫叉等器械套路的产生。
1.1.2 气论
庄子认为“气”是万物产生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气”被视为武术原动力与精微。功能、意蕴技法等各种武术外在形态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布依族武术”讲究精、气、神的和谐配合,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做到牙关紧闭、常存气于腹中,要求“气存丹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实战格斗与动作演练过程中要求不能因存气于怀中而致使下盘不稳,讲究以气发力,并通过气的运行将全身力量集中于某一点,以最大杀伤力击溃对手。
1.1.3 师法自然
远古先人在与自然长期搏斗过程中借用物象激发原理以及创造思维,通过长期探索与观察,模仿熊经鸟伸创编了五禽戏,结合攻防技击原理创造了猴拳、形意拳、螳螂拳、彝族的虎拳、傣族的孔雀拳等仿生象形拳种。布依族先民通过对禽技观察、兽姿模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功法理论体系与技击套路动作,如“渔夫撒网”“仙人指路”“古树盘根”“双龙出海”“猴子摘桃”等技击动作表现出布依族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心理趋向。
1.1.4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精神在武术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习武者通过长时间武术练习能够磨练意志、提高技艺、培养胆气,最后击败对手,使武术成为强者文化。布依族武术要求习武者通过长时间桩功练习来发展下肢力量以保证在实战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保持重心、以利攻防。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独山麻尾一带布依族居民经常在农闲时节聚众习练武术,更有甚者在劳动休息时刻也会比划一二。
1.2 “布依族武术”形成的兵法理论基础
战争是暴力冲突最高形式,武术是一种独特的暴力手段,[3]兵法理论贯穿武术技击方法理论始终。布依族武术 “挑拳(勾拳)”“砍掌”“贯拳”“标掌”“撩掌”“标指”“纳喉”“弹腿”等动作主要击打对方下颌、腹部、腰肋、裆胯、咽喉、太阳穴、脸部、颈部、眼睛、腋窝等要害部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败对手,反映了兵法理论中“击虚避实”“兵贵神速”的格斗原理与“打是为了不打”“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技击追求。同时,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对当地生活环境的观察以及布依族人种体质等特征进行分析,创编了以手法进攻为主、少腿法进攻的技击理论体系,生动诠释了“扬长而避短”的战斗哲学。
1.3 “布依族武术”形成的医学理论基础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武术作为搏杀技击技术,人们在长期的搏斗实战过程中,挫伤、扭伤、刀枪创伤、骨折、脱臼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医学治疗手段来帮助伤者康复。布依族生活的云贵高原,海拔落差明显,
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盛产艾粉、杜仲、五倍子、黄草、天麻和麝香等中药材。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了一系列的治疗跌打损伤的良方与独具特色的布依族医学理论体系,《布依族医药》记载“爬岩姜、大血藤、接骨丹等配伍研碎外敷治疗骨折,见血飞嚼碎用于治疗外伤或刀伤出血”。布依族医学为“布依族武术”发展奠定了药理基础。
2.1 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承
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限制与影响,同时也因活动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4]布依族生活区域森林茂密、野兽成群、溪流湖泊星罗棋布,为布依族先民刀耕火种以及渔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布依族先民在逢山开路、追山射猎、撒网捕鱼过程中,劈、砍、穿、挑、挂、刺、砸、扫、击、提、拉、抛、撒等动作必不可少,尤其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必然加强对生产技能的训练与强化,随着社会环境变迁,通过对这些动作反复模仿与改造并逐渐将人作为实践对象,形成了“布依族武术”原始雏形,今天“布依族武术”中“布依猫叉”“玉女照镜”“渔夫撒网”等套路动作生动再现了布依族先民原始生活场景。同样,在布依族社会内部冶炼技术有了显著发展,解放前每个村都有一个铁匠,能够打造刀斧之类冷兵器,还能组装火药枪、步枪[5]。冶炼技术发展,推动了布依族刀术、流星锤、铁链械等器械套路的繁荣。
2.2 军事格斗技能的提炼
楚顷襄王派兵时灭且兰(今福泉市),秦汉时在黔南地区设置牂牁郡,至唐朝之后,布依族生活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已经十分发达,统治首领掌握了大量的军事武装,《旧唐书》记载唐牂牁地区情况记载:“其首领谢龙羽据其地、胜兵数万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宋朝将领王氏和黄氏分别进入黔南南部的部分地区,战争结束后建立了军事屯守的兵目统治。宋以后,土司制度逐步确立,由于土司苛政滥派,激起了农民反抗,清顺治年间,南笼龙山三百六十多户农民发起暴动,杀绝荣永土司王土目全家。清嘉庆元年,布依族人在南笼组织起义并修筑木栅石城作为防御工事,随后起义规模扩大至云南、广西边境以及贵州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嘉庆二年,起义声势达到高峰并多次战胜统治武装力量。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咸丰四年,独山布依族人杨元保组织成立农民军,攻克荔波、大塘(今平塘)。咸丰五年,黔南地区上江(今三都)以罗光明为首的起义军大挫川军。咸丰六年,罗斛起义军与清军发生军事冲突。咸丰九年,以何德胜为首的起义军屡败地主武装。鸦片战争之后,布依族人民又与西方侵略者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清光绪三十二年,都匀内外套各族人民发起抗法国侵略者起义。辛亥革命之后,地主阶级通过制造民族隔阂的方式制造民族纠纷,多次发生流血事件[6]。据陆兆明先生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独山当地的地主武装也多次组织武装力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千百年血与火的洗礼造就了布依族顽强的意志品质与浓郁的尚武习俗。随着时代变迁,原始军事武技逐渐朝“布依族武术”套路与功法体系方向转移,并在布依族民间流传下来。
2.3 宗教祭祀活动的衍变
作为民族文化范畴的武术,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过去,宗教祭祀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进步,一些宗教祭祀活动性质开始变化乃至消失,而一些与之相关的礼仪和肢体行为被延续下来,由娱神的身体活动转变为娱人的武术行为。布依族认为要保护村寨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必须把寨子里鬼魅扫除干净,每年二月间布依族村寨都会进行扫寨活动。扫寨活动一般由穿道袍、戴八卦帽、手执大刀的道士在前方开路,并不断用大刀做劈、砍、剁、刺等动作[7]。而道士在扫寨过程中的刀本身就是与武术中的武器是同一时代产物。同样,布依族民间祭祀舞蹈“马刀舞”所用道具马刀与布依刀术使用的刀十分相似,社会文明的进步,祭祀活动的舞蹈成分逐渐向表演性舞蹈过度,而其中具有攻防技击原理的身体动作逐渐转变为有意识的武术行为。
2.4 娱乐文化生活的需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更迭与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开始寻找一些独特的手段来愉悦身心、宣泄情绪。布依族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三月三、六月六等节庆民俗活动时,布依族民间经常举行有组织的“舞龙”“舞狮”“武术”活动,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节日庆典的喜悦心情。此外,布依族人经常在劳动休息见习时间聚集在一起比试武术技艺。在长期的节日庆典与生活娱乐过程中,武术成为布依族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 传承范围地缘性
地缘传承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进行的武术传承,共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频繁的交流与接触,很容易促成相同文化心理的构成,并使得一个拳种在某一区域内传习,从而形成鲜明的地缘性特征。[8]在黔南州布依族武术主要在与广西交界的独山县麻尾镇、以及平塘县的部分乡镇流传,黔西南州布依族武术主要在安龙县发展相对较好。
3.2 和谐发展交融性
作为一个地域武术拳种,布依族武术拥有多个个套路,拳术与多样的器械和谐发展,在布依族民俗体育活动中,武术与舞龙、舞狮、石锁、跳田、打石子、打陀螺、踢毽子、弹弓、竹水枪、抬轿、甩糠包、老鹰捉小鸡、对角棋等民俗体育活动并行不悖,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局面,丰富了布依族民众的体育文化生活。
3.3 群落势力象征
在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同村落、族群经常在土地、森林等原始生产资源归属问题上发生纠纷。为了争夺生产资料、维护村落声誉,不同村落、族群之间群体性冲突时有发生,而精湛的武艺便成为群体冲突获得胜利的保障与村落势力的标志。改革开放前,麻尾一带的布依族村落如果发生冲突,往往也会诉诸武力,单头棍、流星锤之类的器械成为族群冲突的重要工具,而各村落民众习武水平直接决定了该村落能否在群体冲突中占有绝对优势,布依族武术成为群落势力的象征符号。
3.4 务实学艺态度
中国武术拳种繁多、博大精深,尽管不同拳种之间表象形式与技术风格迥异,但不同拳种也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借鉴、各取所长、互动发展。拳打千遍、其义自见就说明武术习练需要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与艰辛。布依族武术要求从八九岁的小孩小开始练习,一般先进行五年左右的基本功练习,如桩功、下腰、踢腿等,主要发展柔韧性和腰腿力量,之后再进行简单的套路练习,进而发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技能,一般需要十五年左右才能完全领略“布依族武术”精华。布依族武术重要传人陆兆明先生师从其叔祖父陆梦堂习练布依族武术,后来师从梁生泉习练洪拳,拜师江湖艺人黎高堂学习剑术,通过多年的刻苦练习才得以成为贵州拳坛上一代名师。
4.1 显著的健身价值
“布依族武术”作为一种生产技能与格斗技术高度复合的文化载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布依族武术”逐渐演变成为人们日常强身健体与防身自卫工具。桩功练习能够有效地发展肌肉的稳定性以及人体平衡能力,踢、打、摔、拿、击、挂、劈、刺等动作的练习能够发展肢体活动的协调性和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在格斗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手身体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条件反射做出判断,并借助身体位移和技击动作反击对手,这样可以提高人的灵敏性。
4.2 突出的技击价值
“布依族武术”作为一种从原始军事斗争中剥离出来的文化因子,其内涵的技击价值不容置疑。如“渔夫撒网”“古树盘根”“猴子摘桃”“二龙戏珠”“乌龙摆尾”等动作都是以人体眼睛、裆部、腰肋、太阳穴等要害部位为着力点,一招一式用力刚猛、暗藏杀机。
4.3 独特的审美价值
“布依族武术”以其多样的动作形式、强悍的爆发力,动、静、起、伏的身法与稳固的步伐相映成趣,寒光闪烁的大刀、飞舞的流星锤、横扫一片的齐眉棍、造型独特的狼牙棒与矫健的人体运动融为一体,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肢体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人体活动的自然性与韵律性,展现了“布依族武术”的形态美、技艺美、节奏美。“猫叉”等仿生动作再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统一发展的和谐美。
4.4 有效的交往价值
群集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属性,体育活动能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或场所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性别的人聚集在同一地域交流情感、共话生活。[9]每逢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重要活动时,布依族人民都要进行舞狮和武术表演,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不同狮队经常下帖切磋技艺和武术,舞狮场上经常有武术表演。通过技艺切磋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村落与地域之间布依族人民在舞狮和武术技艺上的交流,另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村落之间民众情感交流。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 http://www. 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2]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饶 远,陈 斌等.体育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贵州省编辑组.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布依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
[7]黄义仁,韦廉舟.布依族民俗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8]方国清,高成强,王 岗.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8-21.
[9]饶 远,沈 阳,赵玲玲.论民族体育的凝聚与交往功能[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1):70-72.
On Buyi Minority Wushus
Qu Zhi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China)
This paper adopt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research methods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value function of Buyi minority Wush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o theories, gas theories, imitating nature, self-improvement, military theories, and national medicine theories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Buyi minority Wushu, production and life, while the military struggle, religious worship,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are the powers of Buyi Wushu formation in the practice, there is any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ple sports values in Buyi minority Wushu.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Buyi minority Wushu
G85
A
2096—1839(2016)08—0023—04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青年项目,编号:WSH2013Q011;
(2)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编号:13QN068。
屈植斌(1981~),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