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应赋有更丰富的内涵

2016-06-12 19:57萧惑之
中关村 2016年5期
关键词:样式工匠精神工匠

萧惑之

今日“大工匠”,绝非“庖丁解牛”那样单纯,是创新技术和磨练技能为中国制造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回归,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工匠精神”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和航船。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乏能工巧匠,有“济世圣人”之美誉。“神州360行祖师爷的传说”,就是对中国“大工匠”的崇拜和赞美。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工匠”绝不只是心灵手巧把产品做到极致,更重要的是富有创造思维,敢于天下先,能人所不能。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的传说家喻户晓,他发明的工具诸如斧、锯、刨,还有鱼鳔胶和单眼吊线法,都是智慧的结晶。据传,我们现在用的雨伞,也是“班夫人”看见丈夫日晒雨淋工作辛苦而发明的“有情物”,难怪时髦的情人雨天愿意共用一把伞。黄道婆种“吉贝草”纺棉花的传说更是体现一种“大工匠”精神,“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中,造纸和印刷、指南针和航海、瓷器和焙烧、火药和火炮、养蚕和织造、风车的运用、运河之开发,还有至今仍然使用的算盘……都蕴涵着创新之魂和匠人神技。

一位英国学者罗伯特坦布尔在《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披露:“世界上基本发明创造半数以上源于中国”。特别指出,在现代的农业、航运、石油、气象、纸币、火箭、鱼雷、枪炮、降落伞、载人飞行,乃至白兰地、威士忌,甚至于十进位数学和蒸汽机核心设计等,都来之中国。遗憾的是中国人无视于自己的成就,因之,有必要纠正这种错误看法。这样我们联想起央视等传媒过多的娱乐节目,不是鼓吹玩物丧志误人子弟吗!

多年前,我曾采访过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设计和制造者之一的沈鸿先生,他十分强调“自力更生”和“保证产品质量”,还特别重视“手艺活”——“头脑聪明,五脏俱全,但手足不灵只是一个残废人”。沈老自己就是著名的“能工巧匠”,他书房的案头摆满了钳工工具,从修精密钟表到家用抽水马桶,乃至水压机模型,样样精通。

据文物学者张宝章先生《建筑世家样式雷》一书的记载:在清朝260多年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出自“样式雷”世家之手。样式雷者,“乃在17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工作,因其技术高超,很快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雷家七代直到清朝末年,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后人称为——“样式雷”。可以佐证“大工匠”和“设计师”一脉相承,心有灵犀,首脑并用,互为表里,浑然一体,无法分开。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这“三个转变”势必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舍此“工匠精神”无法实现。今日之“大工匠”素质,绝非昔日“庖丁解牛”那样熟能生巧,需要的是创新技术和熟练技能的完美结合。用洋人的话说,就是“创新技术的思考方法”与“设计和制作产品的过程”。用国人的话来讲,“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

“中国制造”谁来制造,中国产品如何征服世界,“工匠精神”为之铺路架桥。

猜你喜欢
样式工匠精神工匠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