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春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全国中职学校普遍设置的专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专业非常热门,发展十分迅猛,但如何在短短2年时间里把学生培养成为各行各业各种性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各岗位需求的人才,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课堂,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正好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从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工作经验,对创新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难以实现“实践课堂,工学结合”。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按传统划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部分,公共课占用的学时较多,没有充分把学生的专业课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落到实处,难以满足学生对增强动手操作技能的现实需求。尽管专业课程在保证课堂理论教学的前提下还安排了适当的实训操作学时,但专业课课程的学时太少,不能做到“课堂实践,工学结合”。如最主要的专业课《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在二年级均开课两个学期,课时总量、开课时间、理论实践等方方面面都已经考虑安排,但是由于公共课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导致专业课的课时被挤占,最后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加之实训条件达不到相应标准,配套的专业实训也不能如期进行,一直以来,实践教学只是停留在计划上,根本没有得到实施。
2.现有的教学方式没有体现“课堂实践,工学结合”。
很多学校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动手时间并不多。即使是实训课,一般也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并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没有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专业基础课《会计基础》课程,理论讲解太多,实际操作太少,学完之后学生还是不能从思想上与实际完全结合起来。而且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会计基础》、《企业财务会计》模拟实训也是把学生安排在教室里,靠教师说明、学生想象企业各个部门业务工作简单地做实训。另外,会计电算化实训的会计软件和硬件都比较滞后,远远达不到仿真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参加工作后还是要通过比较长的时间适应才能正常上岗。
3.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不能充分实现“工学结合”。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3年,在校学习时间是2年,第3年普遍的做法是让学生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并不容易找到真正的会计岗位,校外实习基地的会计实践也就不能付诸实施,学生实习时基本上是专业不对口。除非学生自主择业,随同学校实习的同学很难接触到会计岗位,更谈不上实现与会计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技能训练目标。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既要能讲会计理论又要有会计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多,致使会计师师资明显不足,“双师型”教师更显缺乏。很多会计专业的年轻教师都是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会计理论知识尚可,但会计实践操作的经验不够,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执教多年并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虽然具备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等证书,也有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工作的经验,但计算机能力不够,对会计电算化的了解不深,更谈不上对财务软件的操作,也需要更新知识、紧跟时代。这都使得中职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由于缺乏能力全面的“双师型”教师而难以实现。
5.“课堂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形成。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学评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对老师授课效果的评价,还包括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表现的评价等。在“课堂实践,工学结合”理念之下,我们更应该重视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表现的评价。我们经常看到用人单位并不钟情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觉得这些学生理论功底不厚,动手能力不强,眼高手低,后劲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熏陶,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立足专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
二、实现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探索。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涉及的是培养目标问题。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的初级会计人才,即以会计电算化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掌握相关财务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计算机和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税收基础知识、具备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根据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少公共课的课时,保证专业课的课时;由专业理论性课程改为以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为主设置课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模拟实际企业进行仿真实习。如《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公共课课时可以由每周4节减为每周2节;不再开设《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增加《企业财务会计》课时;对于《会计基础》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增加见习和模拟实践的课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成本会计》课程则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型企业的生产流程及特点,增强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平时授课时讲练结合,专题训练,课程授课结束后,则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停课实训,安排毕业生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顶岗实习等,使学生在校时就已经对会计实际岗位的工作有了较为频繁的接触,在思想上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2.改革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评价体系。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传统都是通过课堂讲授、满堂灌的方式授课,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对接”上岗,必须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理论课堂变成实践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去单位的财务科进行见习参观,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教学评价体系,老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纳入教学考核之中,变成评价学生成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中也应该增加指导学生课堂实践水平和效果的评价;更要收集社会对本校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能力反馈,多管齐下,形成对专业教学效果的立体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即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证”,同时拥有教师行业的职业素质和相关行业或专业的工作经历,既能担任专业任课教师,又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双师”教师比重高低也成为衡量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高质量的“双师”素质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实践课堂”课程很难达到其应有效果。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进行“实践课堂,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中职学校应该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要求专任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外,还可聘请那些具备教师素质、有一线工作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训指导,从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4.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会计电算化专业应拥有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用机房、正版专用财务软件、专用的会计手工实训室,寻求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代理记账公司等单位合作,与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建立联系,与企业达成共识,签订协议,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实践教学基地。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堂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适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能够促进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