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懂而不会”现象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6-12 17:42杨光霜
考试周刊 2016年38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氛围学生主体

杨光霜

摘 要: 在教学中存在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弄清学生懂而不会的原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既懂又会”。

关键词: 懂而不会 教学氛围 学生主体 数学问题 有效性

一、引言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反映“我上课听得懂,可做作业时就不会”。笔者有时也不以为然,认为就是学生基础不好的原因。在一次与市教研员吴老师交谈中提到学生对诱导公式就是记不住,教研员吴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们要教到学生不用去记那就是教好了。”这不得不让笔者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

“懂”指知道,了解,“会”指理解、领悟,可见“懂”与“会”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境界;一种解题方法学生听得懂与自己会用此方法解决问题不是一回事。“会”方法是自己能想到解法,并能解决问题。学生要把听得懂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会应用的知识,其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这段距离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过程。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

1.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高中数学由于内容多、难度大,部分学生在心里就会对数学有所排斥,特别是基础不好的同学。要想这部分学生能学好数学,喜欢上数学就要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否乐于习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倾向,还取决于教师的情感态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学情感,充分发挥情感效应。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应包含热情,力求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维的碰撞,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振,产生感召力,进而使学生热爱数学,以积极的心态置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

例1.在一次给学生做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在△ABC中,已知tanA+tanB+tanAtanB=1,求角C的度数。这道题目很多学生不会做,笔着并有直接给出学生解答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鼓励学生探究。以下是引导过程,略有删减:

教师:已知和所求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A+B+C=π。

教师:很好,不过这对解决问题有何帮助?

学生:要能求出A,B就行了。

教师:想法很有道理,请试试看。

(学生动手去试,但发现做不出来。)

教师:一个条件求两个角,解不出来,那怎么办?

学生:如果能求出A+B就可以了。

教师:好办法!那怎么求出A+B呢?

(稍停下,让学生思考。部分学生想起来了正切的两角和公式。)

教师:解解看。

(学生比较顺利地把题目做出来了。)

教师:同学们通过思考,把题目做出来了,很不错。

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老师只是在旁引导、鼓励学生去想,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教学时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学是可控制的过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学习和自我的主体。”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观念已深入老师们的内心。但怎么样的教学是真正的“学生主体”?学生参与是否一定突出了学生主体呢?有些课师生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都是一些机械式的问题,充其量是学生“手”“口”参与了,但其思维一直处于“睡眠”状态。这种参与根本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布鲁纳·皮亚杰等教育心理学家都认为“参与的过程是主动构建心智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活动与探索活动是通过思维进行的。“主体参与”就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课堂中?

以“学生为主体”关键是数学问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特别是问题串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但在日常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低效、无效,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好的数学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从单个问题来看,首先要有意义,要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其次,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整个问题串的设计来看,问题之间的联系和过度是自然的,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在认知视角下的理性重构,是数学知识线索与学生认知线索的有机融合。

例2:二项式定理推导

问题4.如何推理二项式定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为问题探究为主线,遵循创设问题—分层设问—合理探究—动态生成—有效构建的思路。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每个人跟着问题走,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成就动机激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

三、结语

破解学生“懂而不会”现象是每个老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数学,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既懂又会”。

参考文献:

[1]石志群.数学教学中“主体参与”的现状与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1-2)(上旬).

[2]王第成,佟成军.让学生在自主发展中建构“自己的理解”,达到既懂又会——以一道考题讲解为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3)(上旬).

[3]谢全苗.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9)(上旬).

[4]王华民,朱翠.让概念在问题驱动下形成—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8)(上旬).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教学氛围学生主体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