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彦红
发热
黄彦红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发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发热待查的诊断程序及要点。
【关键词】发热;临床表现;诊断;转诊
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反应。判定发热,以测量体温升高为准。一般腋温>37℃,尤其>37.2℃,可认为有发热。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及超高热(>41℃)。有些发热原因易查,有些发热原因一时难以查明。当体温>38.5℃、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完整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最为多见。
1.1感染性发热 占发热疾病的绝大多数,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急、慢性全身与局灶性感染引起的发热。
1.2非感染性发热 常见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的疾病有:①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②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网状细胞病等;③恶性肿瘤,如癌、肉瘤等;④变态反应,如药热、血清病等;⑤物理性及化学性损害,如热射病、大手术后、骨折、大面积烧伤、急性胰腺炎等;⑥神经源性,如脑出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⑦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失水或出血、无菌性脓肿、内脏血管栓塞、组织坏死等。
发热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2.1体温上升期 表现为皮肤苍白、烦躁、畏寒、无汗或寒颤。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体温急剧升高(骤升型),于几十分钟至几小时之内达到高峰,并常伴有寒颤,见于大叶性肺炎、疟疾等;一种为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等。
2.2体温持续期 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体温已达高峰,可持续数小时(如疟疾)至数天(如肺炎、流行性感冒)或数周(如伤寒)。
2.3体温下降期 由于病人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尤其在年老体弱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较易发生。体温下降方式有两种:一种为骤退,体温于数小时内骤退至正常,常伴有大汗(如疟疾、大叶性肺炎等);另一种为渐退,体温于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等)。
许多发热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意义。常见的特殊热型如下。①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h内体温波动≤1℃。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②弛张热:体温>39℃,但波动度大,1 d内体温差别>2℃,且体温低限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肺脓肿、严重肺结核等,也可见于伤寒、副伤寒。③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 h内有两个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等。④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时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伴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体温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为间歇热。可见于间日疟、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⑤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在数天内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呈波浪式起伏。可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脑膜炎等。⑥再生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迅速升高、迅速下降,周期地互相交替。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⑦双相热:第1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热,热程持续数天而突然解热。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⑧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风湿热、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肺结核及癌性发热等。
3.1详细询问病史
3.1.1既往史、家族史和生活环境的调查 ①如有颜面或其他部位的疖肿,手指或皮肤刺伤,腹部手术和拔牙,尿路和胆囊结石等,有利于败血症、脓肿(肝肾膈下)、感染性心内膜炎、尿路及胆道感染的诊断;②阿米巴痢疾的既往史,常可为阿米巴肝脓肿的诊断提供线索;③关节炎、肌痛、皮疹、日光过敏、反复腹痛(胸膜炎、心包炎)、蛋白尿等既往史,有利于结缔组织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④对恶性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应询问家族史;⑤对结核病患者应询问既往史和预防接种史;⑥询问近期有无服药史和预防接种史,有利于药物热和血清病的诊断;⑦询问动物接触史和饲养史、作业环境史、野浴史和传染病流性地区居住史,有利于某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诊断。
表1 发热的发病情况或伴随症状与疾病的关系
3.1.2 了解发病情况、伴随症状及诊治经过 了解发热的发病情况及伴随症状,对正确的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其关系见表1。
3.2热型及热程的监测 监测体温3~4次/d,制成准确的体温曲线,以分析热型,帮助诊断。通常感染性发热多见于午后;结缔组织病等多见于午前。
此外,临床上根据发热持续的时间长短将发热分为短、中、长程3种。①短程发热:发热<2周。②中程发热:发热2周~2个月。③长程发热:发热>2个月。短、中程发热以感染性疾病为多见。长程发热则以肿瘤、结缔组织病可能性大,热程越长,后者的可能性越大。
3.3体格检查
3.3.1全身皮肤、黏膜检查及全身营养状况 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玫瑰疹见于伤寒和副伤寒;软腭、腋下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睑结膜及皮肤少许淤点、紫癜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有皮肤疖肿者要考虑为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3.3.2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 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细菌感染(特别是结核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霍奇金病、淋巴病等。
3.3.3头颅检查 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扁桃体肿大伴脓点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外耳道流出脓性分泌物为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红肿伴压痛,为乳突炎;颈强提示有脑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3.3.4心脏检查 心率增快应想到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等。心脏扩大和新出现的收缩期杂音提示为风湿热;对原有心脏瓣膜病者随访中有杂音性质改变,要考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3.3.5肺部检查 一侧肺局限性叩浊、语颤增强、有湿啰音提示为大叶性肺炎;两侧肺下部叩浊、呼吸音及语颤减低提示胸腔积液,在年轻病人以结核性胸膜炎多见。
3.3.6腹部检查 胆囊点压痛,墨菲氏征(Murphysign)阳性伴皮肤巩膜黄染,提示胆囊炎、胆石症;肝大质硬、表面有结节,提示肝癌发热;肝脾大可见于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季肋点压痛、肾区叩痛,提示上尿路感染。
3.3.7四肢与神经系统检查 杵状指伴发热可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关节红肿压痛见于风湿热、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时表皮多不红。脑膜炎刺激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4辅助检查
3.4.1初步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定量、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②尿常规,蛋白、糖、尿胆素原及尿沉渣镜检;③便常规及便潜血;④血沉、C反应蛋白;⑤肝功能及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⑥胸部X线检查。
3.4.2确诊检查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初步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初步确诊后,进一步做相应的检查,以确定诊断。
3.5诊断性治疗 若临床高度怀疑为某一疾病,但无病原学或组织学证据,可行诊断性治疗,如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若试验性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
①对所有发热病人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要轻易应用抗生素和退热药,更不能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掩盖病情而贻误诊断和治疗,应在查明发热原因后对因治疗。
②对发热病人若肯定为细菌感染时,应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不要频繁更换抗生素;若抗感染治疗3 d仍体温不降或病情加重,应转上级医院会诊或住院治疗。
③对疑为传染病引起的发热病人应转传染病院进一步诊治。
④对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热病人,应尽早转上级医院诊治。
⑤对疑为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及其他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病人,应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⑥对高热中暑、术后发热、高热谵妄、抽搐及婴幼儿高热应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85(2016)05-0018-03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12
收稿日期:(2016-03-19) (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