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哲 王玲 高娜娜 黄晓敏 张蕊
作者单位:475000 河南 开封,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心理暗示干预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黄晓哲 王玲 高娜娜 黄晓敏 张蕊
作者单位:475000 河南 开封,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暗示干预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4 年2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首次诊断为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心理暗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两组干预前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普遍低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2个月后观察组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性心理暗示干预能促进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病人的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心理暗示干预;效果
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非常高,因此,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约0.15%[1]。近年来,虽然脑卒中的诊疗水平在不断提高,病人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存活者在肢体运动、言语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何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提高心身健康和生存质量,已成为国内外脑卒中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对脑卒中病人进行心理暗示治疗十分重要。心理暗示是一种从心理认知到心理应对的过程,是人或环境以自然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接收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2]。在治疗中让病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正面情绪,消除恐惧和悲观的负面情绪,以积极配合治疗,坚持有效的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以改善其预后,提高生存质量。近年,笔者采用心理暗示干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病人,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诊为脑卒中病人80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并经CT和(或)磁共振(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5~78岁,平均(61.5±6.5)岁;平均住院时间(25.45±1.28)d;文化程度,初中44例、高中28例、大学8例。入组标准:意识清楚,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处于缺血性脑卒中非急性期;无智力障碍,无精神疾病史,生活可完全自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入选病人解释研究目的、研究期限、研究内容、出院后康复的意义,获得其知情同意后并签字。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即出院后建立档案,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出院日期、电话、家庭地址等。选择工作负责、专科知识扎实、交流技巧娴熟及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护士负责回访,嘱病人定期复查,并记录复查结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心理暗示:在急性期过后告知病人已有症状可能完全消失;住院治疗期间对其肢体康复给予积极评价;出院后,每周与病人通1次电话,2周进行1次家庭访视;访视过程中,给予正能量暗示,暗示其坚持锻炼能完全康复;嘱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给予饮食、运动、用药等指导。
1.3评价方法 采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对病人入院时及出院后12个月状况进行评估。功能评定量表上肢评分最高66分、下肢评分最高34分。此外,在随访期间,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病人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评判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1功能评定量表评分 干预前,两组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普遍低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分)
3.2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19例、满意20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97.5%;对照组非常满意13例、满意18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率77.5%;两组总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P<0.05)。
相关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后有23%~65%病人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缺乏主动性、悲观厌世。对于存在上述负性情绪的病人,康复较慢,甚至可引起脑卒中复发。暗示疗法是一种有计划地与病人谈话,利用其易接受暗示的心理,反复进行宣教的一种方法。心理暗示能使该类病人对脑卒中的病因、病程和预后等有一个正确的积极认识,使病人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重新建立合理、健康的生活及工作方式[4]。暗示疗法能指导家属在病人面前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使病人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鼓励,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本研究比较了常规干预和心理暗示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功能障碍评分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满意度更高。因此,笔者认为,正性心理暗示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Delcourt C, Hackett M, Wu Y, et al. Determinants of quality of life after stroke in China﹕ the ChinaQUEST(QUality Evaluation of Stroke care and Treatment) study[J]. Stroke,2011, 42(2)﹕433-438.
[2] 刘结梅.早期介入心理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21):30-31.
[3] 董海青,乔远静,丁淑玲.老年脑血栓50例心理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3):82-83.
[4] 陈莉秋,苗荃,范鹏,等.针灸配合心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83-38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85(2016)04-0070-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4.033
收稿日期:(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