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隽丽
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中的一道练习题时,出现了一些“意外”,“浪费”了时间,然而,学生却收获多多。
原题意思是:有圆桌7张,方桌6张,圆桌每张坐3人,方桌每张坐4人。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得出了答案:
7×3+6×4=45(位)
这时,正午——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兴奋地举手,大声地说:“李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7+6)×3+6” !
全班同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对吗?
子祺大声说:“可以先算算,看结果对不对?”是啊,计算是验证的一种好方法。
像这样三步的混合运算对孩子还是有些难度的。孩子们还是耐心地一步一步地算出来了!
(7+6)×3+6
=13×3+6
=39+6
=45(位)
全班欢呼:“是对的!”
同学们表态:“同意!可你是怎么想的?”
试一试容易,深入下去难。只是如果过程做好了,结果就不会差。
此时此刻,全班同学屏息静气,都在思考。正午认真严肃地在黑板上一指:“这里有七张圆桌,”按照他的比划,我在黑板上画了7个圆,“这里有6张方桌,” 按照他的比划,我在黑板上画了6个正方形。“一共是13张桌子,假设每张方桌先只来了三人,那就是13个3相加。可每张方桌还可以来一个人呀,6张方桌就可以坐6人,所以再加6。”
孩子们笑了,这种方法太好玩了!好像是讲“排排坐,吃果果”的故事!
果然,又有新的故事了!
诗雅站起来:“还可以(7+6)×4-7”!
思澎举手,说他也想到了:“假设每张桌子都来了4人,那就是13个4。可是每张圆桌只能坐3人,所以不好意思——”他有点难为情的,“每张圆桌请离开一人。”
孩子们又笑了:“一共离开7人!”
佩服:他们井然有序地安排着就餐的“小人们”,就这么直观、活泼、有序、严谨!
我由衷地赞美:“是啊!假设的学问还真不少!”
心里偷着乐:假设法是数学中的重要解题方法之一,通过假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所求的问题明朗化,帮助学生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曾经在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水果时,把水果盘里的苹果“变”得同样多;曾经在遇到年龄的和差问题时,吹口仙气,让小孩“变”得和大人同龄。我庆幸这道练习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就如同玩过家家的游戏。也庆幸这道练习题的数字偏小,有利于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六年级的鸡兔同笼就这样来到了三年级孩子们的课堂!
又有孩子举手了!
程轩:“我想把圆桌和方桌配成对!”
全班惊叹!
程轩:“就是(3+4)×6+3”
宇轩:“不,3加4的和要乘7。”
此时学生似懂非懂,不知所措——
如果说孩子们“安排就餐“时,我当 “勇敢地退”,此时,我当“适时地进”了。
我反问:“请问怎么配对啊?”
程轩用手比划:“一张圆桌配一张方桌,一张圆桌配一张方桌,一张圆桌配一张方桌,一张圆桌配一张方桌,一张圆桌配一张方桌,一张圆桌配一张方桌,最后还有一张孤独的圆桌,一张圆桌配一张方桌可以坐7人,6对就有6个7,再加一张孤独的圆桌3人。”
呵呵,数学课堂上曾经的“孤独的男同学”“孤独的小树”,今天又幻化成了“孤独的圆桌”。
子祺跳起来:“乘6,乘7,都对!”
宇轩笑了:“乘7,就要减4。”
我反问:“怎么还要减呢?”
学生开心地齐声回答:“多配了一张方桌!”孩子们找到方法了,在他们的脑海里,方桌和圆桌已经一一对应了!
我欣喜万分:“两个算式虽然不同,却有相同的方法!”
生:“一张圆桌配一张方桌。”
师:“真善于总结!”
哈哈哈,又是一个收获!四年级的植树问题就这样来到了三年级孩子们的课堂!
我欣喜,在这样的课堂上,这样的练习题更像是一个玩具或一个游戏,孩子们慢慢地尝试,慢慢地感悟,他们充分地说,充分地交流,达到真正的理解,专注投入,其乐融融!这个过程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技巧的获得,更是情绪的饱满、智慧的生成!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研究和生活实际来看,数学思想是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生受益的。它不一定规定哪个年级学习什么内容,“小人们就餐”“方桌和圆桌配对”就是数学的天真、数学的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让这数学思想慢慢生根发芽吧!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用于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深深的感受: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在“浪费”时间的基础上,教师点石成金,成就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