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亚 孙虹 浙江理工大学
从校园文化视角谈中国校服的现状
张晓亚 孙虹 浙江理工大学
摘 要:服饰是一种文化,校服也是如此,作为一种特定的着装,属于制服的范畴。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众服饰文化所未有的特殊教育功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 中国校服 现状
服饰是行走的文化, 它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渗入了精神文化的内涵。表现和界定一种特定的服饰, 常常是通过此种服饰特有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也常体现在我们所认同和认知的文化隐喻中。校服作为一种特定的服饰, 更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服的样式、风格、颜色、图案、面料等都能够折射出不同的历史背景, 隐喻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 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服饰文化水准。
服饰是一种文化,校服也是如此,作为一种特定的着装,属于制服的范畴。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众服饰文化所未有的特殊教育功能。目前,中国校服大多是运动式校服,可以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运动装方便,耐脏,耐洗,实用性强,家长老师普遍认为可以防止早恋,降低攀比心理,利于学校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但款式陈旧、面孔单一的学生校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运动装随意、灵活和自由,但是不分场合的千篇一律却带来了服装本身意义的模糊和功能的畸变。从而丢失了中国校服原本所传承的文化意义。本文以浙江省的学校为例,调查了解学生对现有校服的看法,确定中国校服的现状,提出了对学生校服的建议。
本次问卷调查以浙江省为例,选择6个城市。其中男生738人,女生782人。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现代校服的看法。
此次问卷采用老师或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1520份,回收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经过对回收问卷的逐一认真检查,有效问卷为1408份,其中男生698份,女生710份,初中生806份,高中生602份。对整理好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可靠性,描述性,频数分析。
(一)传统的运动式校服阻碍校园文化创新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掀起了创办近代学堂的浪潮, 这些以中国传统服饰为主的服饰,可以说是中国式学生制服的开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校服”概念是由西方国家的教会在中国创办学校时引入的, 在服饰文化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景象,中国的学生装也受到了影响,当时,最受喜爱的中国男子校服是中山装,中国女子校服则是受日本款式影响的制式装校服。晚清时期,政府在军队中建立新军,采用了改制后的军服,当时的军服式学生装就是在军队制服基础上衍生出来,女子校服出现了中西混合式的裙衫“文明新装”和改良的旗袍。学生校服经过中间的不断发展直至现代,渐渐开始接受新潮时尚,由此可见,校服的流行和变化跟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极大的关系。
在问卷调查中,有56%的学生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当代学生校服体现“学生个性”这一方面。在校服的“款式外观”和“颜色搭配”也有将近50%的不满意。在目前统一的校服这方面55.4%的学生不太满意。56.2%的学生在“校服配件”这方面非常不满意。校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要靠悠久的文化传统,还要靠一代代校园人的不断创造。一个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可以从不同时期校服的样式与政策中体现。校服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形式体现于校服文化中。学生对校服个性的追求正是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做准备基础的一部分,同时更加有助于中国学生的个性成长,培养创新能力。
(二)传统的运动式校服阻碍校园文化的对外诠释
诠释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符号,校服通过其外在形象能够对校园文化起到直观的诠释作用,在问卷调查中,有59.1%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中国校服并没有起到宣传校服的作用,65.9%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中国校服没有完全体现学校特色。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校园文化,其想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校园文化定位。而如今千篇一律的运动式校服已经阻碍了校服作为一个传播符号向外界诠释其特色的校服文化。
(三)传统的运动式校服阻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化育
学校对学生的化育不同于传统的单项灌输教学。而是通过本校的环境文化创造出一种学校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无形的感染着学生和老师。一个学校的校服的制定和实施除了有外在的物质条件同时还赋予其本校的制度特色。将校服作为传播媒介,可以营造出一种环境文化,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发展。
在调查问卷中,67.6%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中国校服不利于识别。68.8%的学生认为中国校服没有更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67.1%的学生认为如今的中国校服没有体现出当代学生精神。81.4%的学生认为现代的校服并没有体现本国文化。运动式的校服具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没有体现校服作为制服的制度特色,并没有给中国学生营造出一个利于他们成长的学校环境文化。在对其身心发展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四)运动式校服阻碍校园文化的规范作用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个体,只有每个形形色色的个体文化顺应了校园的群体文化,才能起到校园文化的规范作用。制服的“制”字与“制度化”有很大联系,校服正是包含于制服之中,它是一种学校制度化的象征。与其他制服一样,校服是统一的。统一的着装在我们的中国学生之中似乎再也成为一种无形标准,正如统一的课桌,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试卷和统一的标准,统一之中无差异,它无疑是代表一种规范,意味着纪律和秩序。
在问卷调查中,64.2%的学生在目前的中国校服在“规范个人礼仪”方面并不满意。虽然如今校服大多为运动式校服,中国学生并没有因此穿上校服而产生一种基本的认识和道德规范,从而在心中形成穿上校服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运动式校服没有加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可以促使师生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团聚共鸣,会使在这个学校的人们之间产生强力的认同感进而上升为归属感,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学生们会形成一种团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将个人的行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之中。
在调查问卷中,62.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校服没有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校服没有使学生产生集体归属感,没有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失去了校服本身的意义。
(一)制定强有力的质量监管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职业装质量标准,因此校服的质量就很难保证。近几年来,“毒校服”事件频发,校服不仅没有担当传承文化的使命,就连最起码的保暖舒适功效也被忽视,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众多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的中学生校服大多采用涤纶面料,这种面料易起毛起球,易产生静电,手感差,透气性差,穿着效果极不理想,如广东佛山透明校服在服装设计上及面料选择上没有从安全角度考虑,不能起到社会对学生的保护及监督作用。
学生日常穿着校服,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政府应该积极加强对校服的质量监督,学校也应该选择负责的厂家进行校服制定,同时将校服的制定流程公开,透明化,使家长放心购买,学生放心穿着。
(二)校服设计体现中国特色
目前,不少中国学生对韩国,英国校服产生过度崇拜,对其身心发展及其不利。校服作为一个时代文化和文明精神的载体,我们应该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契合当代生活方式纳入到学生服装文化的进程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弘扬我国传统服饰精神, 弥补精神层面的缺失, 促进学生的人格、品格、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 树立起科学、健康、高品位的服饰观念, 进而辅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校服,来展示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精神。
(三)学生自主选择校服
校服作为制服,其一定具有统一性,统一表现为平等,公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搭配校服可以展示其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为校园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教育发展的灵魂,校服已经成为象征校园的一种独特文化符号,代表了校园独特的品牌,宣扬校园精神与品质的一种有力的传播途径。它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段对学生穿着的命名,是相对于社会整体的学生群体文化身份的边界确认和归属,它的设计与穿着等等都体现着一个学校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