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16-06-12 08:46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学模式

游 晟

(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医学院校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游晟

(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翻译工作坊以学习者为中心,倡导在训练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提升翻译能力。通过梳理翻译工作坊特点,分析医学院校实施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意义,探讨该模式在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操作方法,以期为医学院校的翻译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医学院校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高速发展,中国医学对外交流逐渐增多,市场对医学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医学院校如何充分整合自身优势学科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熟练英语技能又兼备医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内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仍沿用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大纲的标准,选取英美报刊或文学名篇为教学内容,以课上讲授及课后练习的方式开展翻译教学。此种模式不仅过于依赖教师发挥课堂主体作用,也导致学生兴趣索然,随之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文学性过重,缺乏对医学院校的针对性;课堂教学互动不足,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翻译实践形式单一,教师不能有效跟进指导等等。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语言技能培养与医学知识拓展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的顺利对接。据此,笔者在梳理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旨在通过该模式提高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医学+语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一、翻译工作坊概述及特点

“工作坊”(workshop)一词始于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rplin)将之用于都市计划中,成为可供不同立场与不同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交流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一种方式[1]。1964年,保罗·恩格尔(Paul Engle)在美国爱荷华大学首次设立了文学翻译工作坊,随后,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相继在翻译课程中成立了工作坊,使之逐步发展为美国文学界中极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根茨勒(Gentzler)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的人聚集在一块儿,就某一项任务如何进行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最终决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活动。”[2]在翻译工作坊中,译者们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协商等途径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翻译课堂的教师“一言堂”模式,翻译工作坊更注重开发学习者的自主动手能力,借助群体的智慧与努力,让学习者在讨论、交流、分享中切身感悟翻译的脉络,解决实际遇到的难题。近年来,为了有效应对国内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与课堂教学效果,翻译工作坊被引入国内各高校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丰硕成果。香港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均开设有翻译工作坊授课的硕士学位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的翻译教学团队在其本科汉译英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将传统的课堂转变为翻译工作坊,让学生在讨论与互动中逐步提高翻译水平[3]。黑龙江大学的MTI教学中采用翻译工作坊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翻译意识和翻译技能。研究发现学生在选材、体悟过程、自我总结、初试论文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显著提高[4]。可以说,翻译工作坊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翻译课堂的认识,更新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奠定了学生独立从事翻译实践的基础。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以学生为中心搭建了自主翻译的平台,选取不同类型的文本组建项目,将课堂上传授的翻译理论与技巧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翻译、讨论、协作等步骤,领会实际翻译的过程,掌握翻译技能并培养翻译团队的合作精神。翻译工作坊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鼓励团队协同创新

翻译工作坊摒弃了传统翻译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转而以“精讲多练”代替。在翻译工作坊中,学生不再是沉默被动的接受者,也不再照搬传统的“单人翻译—单人检查—确定终稿”的单向流程。依照工作坊内的分工,学生既是自身任务的承担者,也是整个项目的协作者,通过建立小组、任务分配、获取资源、动笔翻译、监督校对与协商探讨等环节,让学生自己纠正低级错误,在学习中互助并共同成长[5]。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翻译工作坊也激发了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有助于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提升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项目为教学内容,培养翻译实践技能

在翻译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翻译工作坊注重真实性、语篇性和语篇类型[6],以实用性非文学文本作为材料,构建翻译项目,模拟译者、翻译公司及具体客户等角色,使翻译教学与市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又密切联系社会实际需要,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并对其进行实际翻译操作,使其充分感受翻译过程中语料加工、编译修订及审校定稿等各个步骤,逐渐积累商务、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翻译策略及人际沟通技巧,从而提升其作为译员的综合素质[7]。

(三)以多元评价为考核方式,提升翻译学习积极性

翻译工作坊对翻译课程的考核并不仅限于传统的期末考试,而是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除课程考试成绩外,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展示均纳入考核范畴内。教师根据项目小组的表现及各组员的完成情况对该次项目进行考核评判。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次任务中去,进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翻译潜能。

二、医学院校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构建

为了呈现翻译工作坊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笔者在所任教的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中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翻译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教学中的一个项目为例阐述翻译工作坊在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主要由教师负责。依照学生的语言能力及词汇储备,笔者选定一篇约800字左右的医学文章作为本次项目,主题为“肺炎的定义与分类”。项目开始前,笔者将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分为五组,在各组中分别选出一名项目经理、若干校对及译员。确定各组成员及具体分工后,再将与本次翻译任务相关的资料如翻译原文、术语中英对照、肺炎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等通过邮件发送给各小组。每位组员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仔细阅读参考材料,了解本次项目的文本内容、文本类型、语体特征及翻译重难点等事项,为后续翻译做好准备。

(二)译中任务

译前准备工作完成后,翻译项目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具体可分为译员翻译、校对审核与项目汇总三个步骤。

1.译员翻译。首先,各组项目经理将翻译任务分配给本组译员,译员可借助词典、网页或翻译软件等工具完成项目的初步翻译,并在文末标注本次翻译所用策略及难点,最后附上简要说明。以下选段为小组译员的部分初稿。

原文:When the word pneumonia is used in medical practice,it almost always refers to a syndrome caused by acute infection,usually bacterial,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clinical and/or radiographic signs of consolidation of a part or parts of one or both lungs.

译员初稿:肺部感染在临床上一般都指的是由急性传染造成的综合症状。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细菌造成的。在临床上或放射影像上的一边或两边肺的一部分或许多部分的感染。

2.校对审核。译员完成初稿后,将稿件汇总交至校对组。校对人员负责检查译文的术语准确性、篇章完整度及表达是否通顺,文体风格与原文是否相符等。校对组在审校译稿时与译员协商修改,并在项目文档中写下自己的修改意见并说明原因。针对上述译稿,校对组从词汇、句法、段落等层面仔细审核,给出了修改意见。

校对修改稿:此段译文主语不明,有指代不明之嫌。建议增加主语名词“人们”,代词“它”“其”,使句意更加明确。建议本句改为:人们在医学上使用“肺炎”一词,几乎总是指急性感染引起的症候群。它一般由细菌造成,其特点是临床或X光检查表现为一侧肺或左右两侧肺的一部分或数个部分有感染。

3.项目汇总。小组内所有成员完成各自分工后,由项目经理组织组员详细交流翻译思路,对翻译中的难点及争议进行讨论,最后取长补短,综合各组员的意见给出一篇小组最终译文。在上述选段的修改意见基础上,项目经理给出了意见,并在与组员商榷后给出了如下本组的最终版本。

项目经理:同意校对组增补主语,但句中的“肺实变”(consolidation)一词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建议添加。

最终版本:人们在医学上使用“肺炎”一词时,几乎总是指急性感染引起的症候群。它一般由细菌引发,其特点是临床或X光检查表现为一侧肺或左右两侧肺的一部分或数个部分有实变征象。

在本次项目翻译结束后,项目经理搜集综合译员与校对组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本次项目翻译时的策略、工具及翻译难点等关键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各组项目经理将本组的项目文档发至教师邮箱。以下是一组项目经理所做的说明。

项目说明:在医学文献的汉译过程中,如果仅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往往容易造成偏差。由于医学英语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我们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还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只有把握住语篇的连贯、逻辑线索以及词汇间的衔接关系,译者才能将原语准确地转换成目的语,使读者获取基本无损的原文信息。此次项目翻译的特点如下:(1)医学英语文献的句子长、复杂句多,含有的信息量大,有时为了充分说明事例,多达数十个单词的句子在医学文章中也十分常见;(2)原文有显著的名词化倾向,即多用能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或者起名词作用的动名词形式;(3)被动语态使用广泛,医学英语中被描述的主体通常是客观事物或现象,使用被动语态能够将其置于主位位置,起到凸显的作用。

(三)译后反馈

教师在收集各组项目译文后进行评阅,针对每组译文的选词、表达及文本的连贯与忠实性给予评价。在课堂上,各组项目经理借助PPT展示本组的最终译稿,并对本组该次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简要口头评述,介绍各组员的分工及完成情况,说明该次翻译的策略选择、技巧运用。在逐句、逐段展示本组译文后,可将本组翻译亮点与班级成员分享,也可就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向大家请教。应该说明的是,一篇原文译文必然会产生多篇不同的译文,其中必然会涉及到不同译者的译文、分歧甚至争论。此时,教师作为协调者应当充分肯定各组译文的长处,分析不同版本的亮点,也可适时对各组的译文进行提问,在点评时引导学生发现译文中的不当之处,强化学生对医学文献翻译技巧的理解,并提供参考意见以便后续再做完善。同时结合此前项目翻译的批改情况,总结其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点评新颖的翻译与优秀的译文,指出本次翻译的不足与收获。课堂陈述之后,教师综合本人评分及学生评分给出各组该次项目的最终得分。其中,学生评分分为他组评分及本组评分两部分。在项目负责人展示本组提交的最终版译文后,本班其他同学依据课堂展示的表现对每组项目成果打分,其中本组成员评议占该次项目总分25%,其他各组项目负责人综合评议占该次项目总分25%。最后教师综合全局情况给出评分(占该次项目总分的50%)。三部分相加即为各组该次项目得分。

三、医学院校翻译工作坊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翻译工作坊模式在医学院校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一学年的翻译课程结束之后,对所任教班级教学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包括教学内容评价、教学形式评价与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共9个问题。为了确保结果真实有效,本次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共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100%,利用SPSS 19.0得出各题描述性统计量特征(表1)。

表1 医学院校翻译工作坊模式问卷调查结果 (n=58)

问卷中1~3题是对翻译工作坊教学内容的整体评价,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内容实用性(M =4.28,Med =4,S=.273)与多样性(M =4.38,Med =4.5,S=.485)较为认可,而对教学内容生动性的认可度较前两项则略低(M =3.91,Med =4,S=.501),说明医学文献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难度仍然较大。在后续的访谈中发现,超过60%的受访学生认为医学文献句式复杂、术语繁多,翻译时需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因而面对医学材料时仍存有畏难情绪。4~6题是对教学形式的评价,从数据可以看出,工作坊采用小组互动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满意度居于所有选项之首。相形之下,许多学生对自己在项目中的分工与职责并不明确(M =3.4,Med =3,S=.674),该项均值较低,说明了部分小组的内部分工不够明晰,译员、校对及项目经理各自扮演的角色及职责在一些方面存在交叉。此外,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使一些学生有可能依赖其他较为出色的组员完成任务。这一数据在第六项中也得到了印证,工作坊“协同式学习”的模式旨在提高组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而部分小组分工不明、任务分配不均等问题间接影响了成员之间的配合。在访谈中,部分小组反映当遇到分歧时,一些组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造成协商不成的局面。7~9题主要是教学效果评价,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翻译工作坊较好地实现了提高翻译效率、发展翻译技能的目的,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医学院校翻译工作坊教学反思

总体而言,大部分受调查的学生认同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内容、课堂氛围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对该模式给予了较高评价。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在医学院校翻译课堂开展更是一项挑战,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及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今后该教学模式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兼顾技能学习与兴趣培养

项目选材应难度适中,综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词汇储备和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做到因材施教、先简后繁,逐步提升学生的翻译技巧。同时,结合医学院校的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如到医学专业旁听专业课程、参加学校组织的医学讲座等,丰富自身的医学储备,逐渐培养对医学学科的兴趣。

(二)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项目开展初期,由于学生对工作坊的实施步骤及分工尚未明确,教师可在任务布置时做好分工指导,将任务分解到个人,确保每一位成员都有事可做。同时,在项目实施初期教师可选择班级中成绩优秀并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与校对的角色,使其得以在译文审校与小组讨论中对项目进展进行督促,保证本组项目的完成效率。此外,教师在项目实施时,适时跟进,从旁督促,进一步监督译文质量。在项目进行至中后期时则可实行轮换制,以便在确保翻译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平衡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

(三)适时监控,灵活调整

工作坊以课堂演示及项目实训为主要形式,教师可以适时了解翻译进程,及时获取学生翻译活动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具体教学进度对课堂进行灵活把握,平衡课堂教学与项目演示各自所占的比重,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现代中国翻译产业的繁荣发展为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医学英语的特点,使其具备基础英汉转换技能,还应有针对性地提升其自主翻译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医学院校的翻译课堂中引入翻译工作坊模式,有助于创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环境,将课堂翻译教学与职业翻译接轨,在项目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工作坊[EB/OL].[2015-10-1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fKUvIruOul2Ce9KAqXtOSmw7ZVCTTAQVUrp6JQwuJS6bNieMWVQG6OCuTVseOB-rxlzFpiQWMkosw7bZzj_EK.

[2]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 Routledge,1993:7.

[3]张春柏,吴波. 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70-73.

[4]陈平. MTI翻译工作坊活动过程报告[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7.

[5]刘和平. 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 中国翻译,2009(6):34-41.

[6]李明. 翻译工作坊(汉译英)[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2.

[7]Davies G M. Multiple voices in the translation classroom: activities,tasks and projects[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29.

(编辑:陈越,常志卫)

收稿日期:2015-09-10

基金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ZGWYJYJJ2014Z23);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4147S)

作者简介:游晟(1985-),女,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784(2016)01-0031-05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教学模式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财务预算为基础优化医学院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