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
摘要:在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突出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实施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创业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构建多方位的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和创业指导,发布创业项目,建立社团创业基地,实施创业助力计划。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08-01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已有明显变化,但是被动就业的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这一就业意识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化大学生的主动创业意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换,促进经济发展。创业教育要以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墓础,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1.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及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对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工作的重点依旧在于教学环节,把知识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注定了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只能充当配角。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脚步相对滞后,大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接受有关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造成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创业能力缺乏。这与困扰高校多年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1.2创业实践活动较少。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当前,许多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创业实践活动(如开办虚拟公司、建立科技园区、创设创业实训基地等),但具体到每所高校、每个学生的活动仍然较少,某些活动的举办尽管表面上很红火,但是创业实践活动的处境相对而言比较尴尬,主要体现为活动经费短缺,场地得不到保障,缺乏活动长期延续的机制。
1.3师资配备和经费投入不足。目前高校从事创业教育和指导的师资匮乏,较少有学校设置专职岗位,再加上从事创业教育和指导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走进学校,对于创业知识的获取也仅限于通过日常的培训或"自学成才",自身缺乏实际创办和经营企业的经历和经验,导致教育内容过于偏重理论,不能结合实际加以引申,缺乏系统性、实战性,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日趋多样化的迫切需求。
2.构建多方位的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帮助学生成功创业
2.1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认识高度,营造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具体途径有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开展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造舞台;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2.2建立社团创业基地,搭建实施创业教育的于台。作为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当前,在大学校园中以培养各种专业技能为主的技能型社团组织日趋活跃。创新是技能型社团的生命力所在。社团活动为优秀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学校要对技能型社团组织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在活动资金、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为社团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3发布创业项目,加强企业、学校、社会之间的互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学校可通过定期举行大学生创业项目发布会,发布学校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为大学生遴选创业项目提供机会。与此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发校外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推荐可供选择的项目,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建立起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更新学科、专业和科研机构设置及办学模式的机制,保持和凸显教学与科研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创业环境和实践环境,推动现代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融合、协调互动,实现高教改革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3.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3.1要重视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重视科学文化等相关知识的灌输,即注重学术中的学这一环节,而对于学术的术这一环节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重视起以前曾被轻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以与其他学科同等比重的标准去衡量创业教育,一旦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创业教育,并努力地追逐这一目标时,追逐的过程也会反作用于创业教育,从而促使我们将创业教育做得更好。
3.2实施创业助力计划。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校外创业专门培训机构、校友企业为有志于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合作、加盟、融资、贷款及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服务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制定规范可行的规章制度,形成各具特色的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社团创业活动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创业基金",以启动资金、业绩奖励等形式,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3.3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服务。作为高校,可以与外界沟通,尤其是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关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机会;政府应当看到大学生创业的好处与发展迅速的趋势,也可以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或法律条文;而社会组织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技术优势和勇敢精神,多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机会。只有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全部被利用起来,我们的创业教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晓玲, 吴绯.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J]. 船山学刊, 2007(2).
[2]王贤国. 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04).
[3]童星.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2006(09).
[4]阮俊华、郑博文、王承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