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 蒋晟
[摘 要] 区间信号是我院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区间信号;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158-01
一、区间信号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课程教学的重心主要是传授知识,主体是教师。教师习惯按照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教学,学生被动地接收课堂教学知识,知识乏味无趣。
2.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教学的内容单一。在教与学上,教师缺乏教的创造性,学生缺乏学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上课内容和形式枯燥,学生参与度低,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师生互动与交流较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
3.在成绩评定方面,都是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评价机制占主导地位,忽略对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评价,往往导致轻过程而重结果。
二、建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在区间信号教学过程中采用了 “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教材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主线,以模块化开展教学。主要采用 “任务驱动”方式为主,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演示教学等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抛砖引玉,指导学生自学和团结协作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手段。
(二)根据每阶段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
學习任务的设计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合作交流与协调能力。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展开学习。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并共同探讨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三)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
分组学习以“学生自愿组建为辅,教师随机组合为主”的方式开展。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相互评价。学生通过相互沟通、协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共享学习成果。学生采用分工合作方式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并做好单元小结。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办法。完成任务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提出该项任务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
(四)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合理科学地对学生课程的学习进行评价。通过组与组、同组人员间的竞争,增强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协调与创新能力。我们摒弃以前的评价方法,教师根据团队与个人独自完成情况分别给予团队综合评价与个人评分,对整个课程的评价分三个部分: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考勤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
2.试卷成绩(占总成绩 30%),考核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命题注重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实践成绩(占总成绩30%),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安全意识。
(五)师生交流的多样性
为了配合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资源共享,我们通过互动空间进行交流和学习。任课老师建立区间信号课程的网络平台。内容主要涉及 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学习辅导材料、实习指导书,还包括和本课程有关的视频资料等,学生可以在此进行浏览和学习。教师可以与学生在线互动答疑,也可以布置网络作业等。通过互动空间与学生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流。另外,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手机、QQ等方式进行交流。
三、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一)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精讲为辅、学生分组自学为主的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通过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布置,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应用与创新能力,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
(二)提高学生积极性,学习效果好
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幅度提升,自学能力、交流合作与协调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几乎没有旷课、缺课的现象,玩手机、打瞌睡的学生少了,学习氛围更浓了。
(三)促进师生交流
师生间通过互动空间、QQ等进行联系,教师可以实时的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学生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采用最快、最方便的方式得到解决。
通过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区间信号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起来,通过外在形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上进心、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各项技能。
参考文献:
[1]叶军.《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紹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3(2).
[2]周宁宁,王伟,成卫青.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4).
[3]肖淑梅,张友宏,叶丽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4]曾文英.基于兴趣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