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方颖
[摘 要] 针对中小学英语辅导班师生课堂配合度的问题,通过描述和分析作者开展的一项行动研究,反思实际英语辅导班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不当给教学活动带来障碍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完善课外英语辅导班教学工作,获得更有效的师生互动方法。
[关 键 词] 英语辅导班;配合度;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043-03
一、引言
广义来说,行动研究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改进实践活动。对于教师而言,行动研究是教师针对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系统的方式和科学的步骤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改进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Kemmis和McTaggart(1982)将行动研究定义为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可见,教学工作者的行动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自省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找到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便是这样一个行动研究的演绎,通过对中小学英语辅导班师生课堂配合度问题的调研和分析研究,反思辅导班教学中师生配合不佳的原因,寻找更为合适的师生合作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社会心理学家Lewin于1946年最早提出了行动研究的概念,Corey等于1949年将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20世纪90年代后,论著论文开始将行动与英语教师发展和英语教学相联系,Johnson和Nunan等学者则将行动研究运用到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中(转引自刘锋, 2015)。
刘锋(2015)对我国1990~2013年有关外语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核心期刊文献做了统计,发现“与其他研究相比,行动研究仍然太少,尤其是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学展开的行动研究实践更是凤毛麟角”。然而近两年来,行动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中已不乏应用,其中也包括关于英语教育方面的研究。钟淑梅、赵晶、孔德麟 (2014)将行动研究运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王蔷、胡亚琳(2014)主张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做研究型外语教师。贾晓丽(2014)撰文强调在中小学英语教师中开展行动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姚映红、钱小芳、敖娜仁图雅、古明(2015)实践了利用微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行动研究。赵连杰、刘晶(2015)则将行动研究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个别化教学的研究中。刘开辉、胡亚琳(2015)用行动研究来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朱天燕(2015)则用行动研究法探索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以上研究很好地体现了行动研究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是,也不难发现,尤其在我国,行动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公立学校中,而针对现在普遍存在的中小学英语辅导班,行动研究的实践明显不足。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的公立学校教育在我国是实施中小学教育的主体,其获得的研究重视程度较高;而英语辅导班则被视为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处于次级地位,因而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规范统一性的欠缺,不少水准欠佳的辅导班参差其中,这部分辅导班不仅没能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感受到获取新知的乐趣,反而成了学生额外课业压力的源泉,使整个辅导班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的诟病和排斥。其次,中小学英语辅导被囊括在普通的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换言之,就是说普通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的成果被认为也适用于英语课外辅导,无需再对辅导班中产生的英语教育问题做单独的研究。再次,辅导班多数为短期培训,即便有些辅导贯穿学生整个学期的学校教育,但由于是在学校教育之外的课余时间进行,相加起来的总课时数仍相对较短,为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辅导机构教师的稳定性和研究能力等因素也对这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
如上所述,在辅导班中开展行动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然而笔者认为,现在中小學辅导班,特别是英语辅导已非常普遍,其中自然存在不少教育问题,值得人们充分重视,从而使英语辅导班教育更加规范,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获取新知的效果,而不是成为学生压力的来源。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由教师直接参与并直接解决即时问题的研究形式,对辅导班这种灵活的教育形式不仅具有相当的实用性,而且很有必要。尤其是针对关注度不足的师生课堂配合度问题,行动研究不失为寻求更好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开展的行动研究一方面希望丰富行动研究理论,对当前的相关研究有所补充,也吸引更多的教师及学者对英语辅导班教学给予更大的关注;另一方面,对英语辅导实践有所帮助,以行动研究为途径,寻找更切实可行的英语辅导教学方式。
(三)研究的必要性
上述行动研究中主要是对教师教学的研究,而针对师生间教学的配合程度的研究较少,虽然也有涉及英语课堂参与度的研究(姚映红,2015;刘开辉、胡亚琳,2015),但参与仅仅是教学配合的一个方面,配合的表现形式绝不仅仅于此。可是英语辅导班中对师生配合的要求却又远不低于学校教育对这种配合的需要,因为课外辅导的目的性更强,时间又相对有限,因而要在短期内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师生很好地配合。所以,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中小学英语辅导班中的配合度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
(四)研究的可行性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英语辅导与正规的學校教育既相关又不同,它有着独特的教学特点和组织形式,对公立学校教育研究的成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课外辅导。比如,从班级人数上说,辅导班的班级人数相对于公立学校要少得多,因此公立学校难以实施的一些教学策略在辅导班中有可能实现。同时,现在辅导机构中的全职以及兼职教师不乏中小学校的教师以及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或在校生,他们本身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受到过专门的科研能力培训,其研究能力不可小觑。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小学英语辅导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鉴于此,笔者在某中小学英语辅导班上课期间,针对师生课堂配合度展开了一项行动研究调查。以期在理论上有助于扩展行动研究在我国的研究范围,在实践中证实行动研究对帮助改进英语课外辅导教学的有效性。
二、行动研究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对一个音标辅导班(该班主要由三到六年级想要系统了解和学习音标的学生组成)进行为期六天每天三课时(共18课时)的基础辅导之初,发现师生间教学的配合程度很不好,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堂纪律方面,部分学生总是有打打闹闹,上课插话,讲闲话的表现,而老师警告的作用并不明显。
2.课堂参与方面,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针对课堂问题给予合适的反应。剩余学生有的坐在下面默不作声,有的被点名回答问题却支支吾吾很不情愿,总体积极性不高,老师在调动课堂气氛方面感到有些吃力。
3.课堂作业完成情况方面,少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较高效率地独立完成课堂作业,且正确率较高。而其他学生中,有的能够独立作业,但难以在规定的课堂时间中完成,只能留到课间或课后,但这样又增加了课后负担;有的学生则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在允许翻书以及老师配合辅导的情况下,完成情况也不够满意(太慢且错误率高)。
(二)问题成因分析及假设
对于以上诸多问题,笔者初步分析了造成师生课堂教学配合不佳的原因:(1)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强,因此容易因为其他事情在课堂上分心或与其他学生讲话打闹。(2)笔者作为老师,限于课时和进度的要求,过于心急,讲课过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致使部分学生产生无力感,而不愿意进一步配合教学。(3)课堂作业偏难,于是无论老师怎么鼓励,学生都很难以令人满意的程度完成作业。(4)老师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威信,对学生过于让步或放纵,致使一些学生产生“老师好说话,不必太认真”的想法,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老师做出行为上的反抗,课堂表现过于随意。
(三)展开调查
基于以上假设,笔者反思了教学过程,并于课程中期(4~9课时期间)通过进一步密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课堂作业情况),同时甄选出各种表现最为典型的代表,进行了个别访谈并总结。并且与其中部分家长也进行了交流,了解學生的课后情况,总结发现:
1.上课吵闹的学生并非完全对英语没有兴趣,也并非完全没有听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相反,有的甚至认为老师讲的内容或出的练习太过简单,他们已经掌握,上课有种“吃不饱”的感觉,因此坐不住,不想听老师讲课。同样,一些过于沉默的学生也是这种情况,他们中的一些不是因为缺乏兴趣或听不懂而表现沉默,而是因为問题太简单,“不屑”参与。
2.除上述情况外,另外一些过于活跃或过于被动的学生则表示他们没听懂不敢回答问题或被迫点名回答问题时回答不出,而老师却偏爱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对他们这种不积极的学生不够关注,而缺乏老师的关注又让他们存在感降低,因而转而用讲话、插话甚至打闹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或者干脆表现得对课堂内容漠不关心。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课堂作业的完成上,不会做是因老师不够关注而对作业有逆反情绪,以及想用特殊方式引起老师注意,成为他们不配合完成课堂作业的集中反映。
3.也有学生是人来熟,碰上旁边“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于是有说不完的话,等到被点名回答问题或做练习时,又因为之前的分心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及作业要求,因而再次表现得难以配合。
4.部分学生由于性格特别外向,加之辅导班的老师不会像学校老师那般严厉(即因为课上讲话受到严厉批评或惩罚),正好随心所欲,想说话就说话。反而是一些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虽然对课堂发言环节表现得非常不主动,但作业环节较为配合。
(四)重新确认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师生英语辅导过程中配合程度低的原因主要有:
(1)老师没有充分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层次,提出的问题以及布置的课堂作业难易程度过于集中在某个层次上,使吸收快的学生因缺乏挑战而没有积极性,也使吸收慢的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缺少学习动力。(2)老师过于注意表现积极的学生,而忽略了表现不积极的学生,致使感觉受到冷落的学生不愿配合。(3)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和身边玩得要好的同学陷入其他话题的讨论而分心。(4)对课堂纪律的要求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致使纪律性较差,学生较随便。(5)学生本身性格导致的上课习惯原因。
(五)提出并实施解决方案
针对调查结果确认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自省,再次反思教学过程,同时与助教老师和学生家长进行了交流沟通,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丰富教学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课堂展示,注意难易程度不同的各档次问题和练习的穿插配合,使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所收获。
2.增强课堂趣味性:不再一味地只是讲授、提问和练习,适当增设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单词牌等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避免枯燥。
3.平衡对学生的关注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更多的注意和鼓励,合理分配课堂表现机会。
4.重新进行座位安排:将同样过于活跃的学生分开,与较为内向的学生安排在临近位置,避免互相影响,同时在每几个不够积极的学生中间安排一名表现积极的学生,以带动周围学生的学习氛围。
5.明确纪律性,制定奖惩措施:课前明确纪律要求,对遵守者给予鼓励,对违反者给予惩罚。如对表现好的学生除口头表扬以外,给予课堂表现积分可在辅导班课程结束后兑换一定的物质奖励,反之,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除口头批评外会扣除积分等。
经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师生在后半阶段英语辅导中的课堂配合度有显著提升,但也有新问题的出现,如原先过于活跃的学生在调动位置后又与周围同学熟悉起来,上课讲话的现象又有所复苏。针对此,笔者再次对位置安排进行了一些调整,保证教学活动始终顺利进行。
三、反思与启示
本研究是针对英语辅导班师生课堂配合度进行的一项行动研究,通过实践调查与改进,在解决即时问题、改善师生课堂互动关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受课时所限不能对改进后的教学效果进行更长期、稳定的观察等。尽管如此,本次行动研究仍带给我们一些启发。(1)行动研究能够为英语辅导班这类需要即时效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提供改善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即行动研究对辅导班教学的即时改进行之有效,其研究与应用范围应突破传统公立学校教育的界限,在辅导班中进行更广泛的运用。(2)师生课堂中的良好配合是课堂交际互动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课堂配合度的研究需要更多关注。正如本次研究中对师生配合的即时调整,也能带来后期教学互动的明显改善。如此发现、调查、解决到再反思师生课堂配合的过程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维护课堂交际氛围的重要保证。
四、结语
中小学英语辅导班为基础英语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然而在各种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与传统的学校英语教学相比,辅导班的教学工作的确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人们重视学校英语教学问题的研究一样,有其自身特点的辅导班教学也需要得到重视。而这种重视首先来自于亲身参与辅导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通过亲身实践,解决即时问题,对课外英语辅导班教学工作的改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行动研究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通过本文说明对中小学英语辅导班师生课堂配合度的行动研究过程,希望为完善辅导班英语教学尽些绵薄之力,同时希望广大辅导班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并参与到辅导班教学的研究中,从而使辅导班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轻松学习的好助手,而不是增加压力的大负担。
参考文献:
[1]Kemmis,S. & R. McTaggart.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Geelong: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2.
[2]刘锋.行动研究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中的运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5(1).
[3]刘开辉,胡亚琳.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实效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版),2015(2).
[4]贾晓丽.在中小学英语教师中开展行动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J].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1).
[5]王蔷,胡亚琳.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做研究型外语教师[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4(1).
[6]姚映红,钱小芳,敖娜仁图雅,等.利用英语微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版),2015(4).
[7]赵连杰,刘晶.班内分层促进高中英语阅读个别化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3).
[8]钟淑梅,赵晶,孔德麟.电子辞典辅助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4(2).
[9]朱天燕.行动研究案例: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生英语,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