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银霞
[摘 要] 基于协同创新的理论,分析协同创新的专业群建设必要性,并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别探讨了专业群内的横向和纵向协同,及在校政社企四方协同的体制下如何落实载体,构建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创新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运作保障机制,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专业群建设。
[關 键 词]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专业群;校企合作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010-02
2012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中明确“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就是要在政府主导下,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校、政、企、机构(协会)之间的合作创新,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深度合作模式,助推高校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运作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更好地助力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本文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学院特色,对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群探索。
一、协同创新理论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围绕同一创新目标,多因素、多主体共同作用,相互补充配合、齐心协力运作,从而取得创新成功。协同创新就是各协同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目标指引下,充分发挥主体优势,整合各创新要素,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的协同创新是为了促进人才培养创新、实现各专业教学水平整体提升而开展的资源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高职院校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共赢的协调机制,促使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行业、企业、机构等在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发展、知识转化及应用等方面达到共赢。
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和整体性两大特点。动态性是指协同创新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合作与交流、效用发挥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开放式过程,因此,主体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是其发挥最大价值的重要途径。整体性是指协同创新中各主体间具有统一的整体性,要达到1+1>2的效果。总之,协同创新的本质是指主体要素间为实现其各自目标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的大跨度、多元化高度资源整合的创新协作组织模式。
二、协同创新的专业群构建的意义
首先,通过专业群的构建,可以打破传统学科或院系专业之间的壁垒,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优质资源,融合交叉学科特点,进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更加有效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可以利用专业间的交叉效应,协同各方资源,有利于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其次,专业群建设有助于教师之间教研、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和综合教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
再次,通过专业群的搭建,可以实现各专业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院校各专业之间发展不均衡、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也很大,通过以强带弱,可以提高学院整体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实施专业群协同发展,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避免专业之间的不良竞争,达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三、协同创新的专业群构建要素
(一)校内协同要素
首先是专业群内各专业。专业群具有元素多样化的特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建立在“一个核心专业为引领,辐射多个专业”基础上的。这些专业是能够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多个专业,具有一定的共性,需要共同建设、协调推进,发挥专业集群效应,增强专业适应性和拓展性。其次是专业建设涉及的各个子系统。专业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库、质量保障与监督机制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彼此关联、协调推进,保障专业群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校、政、企、机构协同要素
首先是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产业群的人才需求、岗位职业要求直接影响专业群的设置和内涵建设,两者协同将更加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学校与企业的协同。校企合作,探索共建,是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再次是校社、校政协同。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托供销系统的行业背景,学院着力打造“依托行业、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同时能够通过社校企协同,实现多方共同发展。
四、协同创新的专业群构建途径的实践研究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示范性高职院校,属于“省部共建”高职院校。学院本着“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四方合作办学宗旨,与省市区县各级供销社、地方政府、合作企业等共同成立发展理事会。在四方合作办学体制下,在资源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大力促进专业群发展,大胆创新,建立各专业群内部良好的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机制,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互补,实现专业群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
(一)协同产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系统,构建专业群
高校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前瞻性,既要依托原有的专业群体系,也要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内部的协同创新平台要着重致力于优势学科专业的强强联合,形成互补。浙江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和载体”,以“推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共同体”,要“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提升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打造千亿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国际贸易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的跨境电子商务和大宗商品贸易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供销社综合改革发展需要科技和人才支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文件精神,浙江省率先成为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完善联合社体制机制、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构建农村信用合作互助体系、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加快社有企业转型升级。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上述产业和行业的分析,立足区域经济,面向服务业,设置了以市场营销为核心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群、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专业群,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为核心的专业群等,专业定位适合产业发展需求以及行业系统需求。
(二)协同校内校外,落实载体,构建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学院积极推进“校政社企”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以系统为依托、以学院为主体、以政府为推手、合作企业深度参与的合作办学体制,形成了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合作基础、以“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合作目标的新型合作办学模式,并成立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理事会,为供销系统、地方政府牵线搭桥,探索合作育人长效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了产业学院、创业学院、厂中校、校中厂等多种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产业发展新形式,探索学院与政府、地区各类园区、供销社及供销社企业深入合作,为专业群建设搭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同时,结合区域产业、行业发展态势,积极促进与区域高新区、孵化园、产业园、特色小镇等产业聚集区的合作,组建多方协同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为各专业校企合作提供支撑。
(三)协同专业群建设内容,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建设
专业群建设内容主要是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的协同。专业群的建设面向的不再是单一的专业,而是多个专业的集群,专业群的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专业为导向,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知识由浅入深、从单一到综合,也就是从基本能力训练到专项能力训练,再到综合能力训练,最终完成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体现了专业群各专业的共性;二是以模块化项目为导向,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体现各专业的异性。通过专业群的纵横协同,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升专业群的整体竞争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群,在校企政社协同育人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同育共管”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实践“厚基础、精方向、重实践”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平台+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以电子商务信息专业群为例,专业群的建设主要依据各环节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使毕业生具备“一岗多能、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能力。依据“具体工作岗位→分析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分析→设计课程模块→形成课程体系”的流程,联合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开发设计,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分析、专业群核心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并针对主要的核心能力需求,开发了核心课程的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按照职业岗位素养、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并重培养的原则,建立起基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模块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四)建立健全专业群管理制度及保障體系,确保专业群建设有序推进
由于专业群具有专业交叉性、融合性的特点,各种利益关系以及矛盾冲突相对较多。专业群内部岗位激励机制等问题,都需要健全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机制去协调和管理。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成本投入,高校在专业群建设经费预算管理办法中应当通过一定的途径保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专项经费的使用,建立相对稳定的协同创新专业群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从而有效解决制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高校专业群良性发展。
总之,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全新的途径和课题。专业群建设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学院各专业协调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冬梅,李大成.基于区域产业视阈的高职专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12).
[2]鲁娟娟,戴慧.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