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和平接管背后:国共两军同站岗、共护卫

2016-06-11 14:16
党史天地 2016年15期
关键词:副团长中山陵孙中山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了南京。众所周知,南京城的东郊紫金山上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所在地。南京刚刚解放,城内外秩序混乱,中山陵能否和平交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保护好中山陵,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和总前委对此非常重视,部署了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定要严密保护好中山陵。

和平接管中山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他留下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遵照孙先生遗愿,灵柩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在南京紫金山(也叫钟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寄托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

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为孙中山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孙中山从此长眠在紫金山上。为了保护中山陵的安全,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山陵拱卫大队。拱卫大队的所有队员们忠诚地“陪伴”在孙中山先生周围,关键时刻甚至不惜舍命相护。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曾用大炮轰击中山陵。中山陵第六层平台西侧一尊铜鼎的外壁上,现今仍遗留拱卫大队一体写下的决心书———“与中山陵共存亡”,并在孙中山陵寝旁举手宣誓。日军攻破南京城后,共有26名拱卫队员为中山陵英勇捐躯。1945年南京光复后,国民政府重新修缮了中山陵,成立了新的中山陵拱卫大队。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宣告覆亡。4月24日凌晨,人民解放军35军105师315团前卫营2营在该团副政委刘志诚和石副团长的率领下,奉命在南京追歼南逃的敌人。他们从新街口转向东面,沿中山东路行至中央医院(今南京军区总医院)门口时,已走了10余公里。这时天已大亮,部队停下来休息。刚坐下不久,侦察员报告说发现中山陵门外还有一部分国民党部队残余。

经过了解,这支国民党部队正是中山陵的拱卫大队。刘志诚和石副团长都意识到,拱卫大队是一支特殊的武装队伍,负责警卫孙中山先生陵墓,绝不同于国民党参加内战的一般军队,因此只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决不能轻易动武。

原本以为,这支拱卫大队肩负特殊使命,又在此拱卫多年,通过谈判让他们交出拱卫权肯定非常困难。没想到的是,他们与国民政府负责管理中山陵的代处长范良和拱卫大队大队长王全中校接触后,很快就顺利达成协议: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卫大队把枪支弹药造册交给解放军,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于是,解放军一枪不放便和平接管了中山陵。

国共两军同站岗

刘志诚迅速将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上级同意他们的处置方案,并决定解除他们追击敌人的任务,改为警卫中山陵。随后,部队开到中山陵园广场集结,正式接管了中山陵、天文台等地。下午,范良陪同刘志诚和石副团长上中山陵谒陵。路上,刘志诚看到,正如早上达成的协议,每个哨位上都由两名士兵值勤,一个是身穿解放军军装的战士,手持钢枪;一个是身穿国民党军服的拱卫队员,徒手站立。他们相向而立,配合默契。

国共两军和平衔接、同站双岗、共同护卫中山陵的画面,在中国国共两党的历史上,实为罕见。进入中山陵的祭堂大厅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一齐向孙中山先生的坐像鞠躬默哀,然后进入墓室绕着其卧像和棺椁环行一周。

半天下来,刘志诚一路上留心观察,发现中山陵园内外整洁有序,祭堂、碑亭、陵门等处几乎没有什么损坏。通过聊天,刘志诚和石副团长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南京解放前夕,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去陵园谒陵辞别,范良向他请示:“共产党军队渡江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孙中山)先生很尊敬,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不要离开。”范良又问人员和武器装备怎么办?孙科说:“都交给他们就是了。”4月23日下午3点,范良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各分驻所集中,加强对陵墓的保卫,并规定:日间巡哨岗位一律仅带刺刀,夜间除门岗外,暂不出巡。遇到解放军,不要主动挑衅。

下午5点,刘志诚和石副团长到105师师部汇报了进驻中山陵的情况。最后,师首长决定让石副团长回团部主持工作,由刘志诚留在中山陵园内,领导2营继续完成守卫任务。此后的几天,刘志诚接连召集全体留守人员开会或谈话,说明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并安排将全体留守人员名册及武器装备列表报给上级。与此同时,刘志诚还多次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当了解到留守人员的经费已难以为继和缺少粮食时,他立即与上级联系,解决了燃眉之急。

中山陵除了拱卫大队的士兵外,还有不少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他们怎么安排呢?刘志诚经请示上级后郑重宣布,这些人如果愿意留下继续为中山陵工作,新的南京市政府会全部留用。

不容许半点疏忽

中山陵的守卫工作才刚开了个头,距离中山陵仅几公里的孝陵衛就闯进一位“不速之客”———国民党军暂编第4师,该师原驻扎在南京汤山,师长叫张荫堂。南京解放那天,他们见大势已去,无处可逃,便几次放出“寻求谈判”的讯息。35军军首长明确答复他们,谈判可以,但条件只有一个: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但他们并不打算缴械,而要求作为起义部队加入解放军,各级军官在解放军照任原职。这一无理要求被拒绝后,该师转移到毗邻中山陵的孝陵卫,妄图靠“挟持中山陵与解放军“讨价还价”。

为了确保中山陵园的安全,35军决定智取。军部让刘志诚和313团政治处主任戴逸以军部派驻干部的身份,立即进入暂编第4师,稳住他们并摸清这支部队的真实意图。出发前,刘志诚增调一个加强班进驻美龄宫,居高临下,日夜监视暂编第4师的动静。

进入该师后,刘志诚发现张荫堂要求起义是假,企图继续与人民为敌是真。他们及时将情况向军部做了汇报,军部又将情况报告给第3野战军第一副政委兼7兵团政委谭震林,谭震林指示:解除暂编第4师的武装,拔除这枚埋在中山陵的“定时炸弹”。

为此,35军105师制定了周密的战斗方案。刘志诚、戴逸先以军部之命将暂编第4师调到江宁县城南的桥头村、横岭村一线“接受整编”,这里远离中山陵地区。

待他们进入移防地区后,105师师部通知该师排以上军官到大祠堂开会。当张荫堂等赶到后,伏兵四起,他们乖乖地当了俘虏,士兵们群龙无首,也只好举手投降。不费一枪一弹,这股3000多人的国民党残部被全部解决,确保了中山陵以及南京城的安全。

1949年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从1949年4月24日和平交接到1949年7月底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的特殊时期。1949年8月,解放军胜利完成了接管和护陵任务,撤出中山陵。

后来,陈毅对刘志诚接管中山陵之事很满意,他称赞:解放南京的战役中,“中山陵接管得最好”。

(摘自《红岩春秋》,王贞勤/文)

猜你喜欢
副团长中山陵孙中山
游中山陵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我省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 推选张庆伟为代表团团长 王文涛等为副团长
高副团长的神签字妙也不妙
风雨90载中山陵
中山陵为何无墓志铭
“富了更要把家乡的孩子挂在心上”——记榆树市环城乡“五老”关爱团副团长赵洪林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副司令当上了“副团长”:记成都市温江区关爱工作团副团长李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