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悦 胡媛 霍海波 刘雨青
摘要:电工类课程是具有很强工程性的专业基础课,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课程考核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电工类课程考核为例,从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评价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素质的全面培养,发挥大学课程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课程考核;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75-02
一、课程考核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具有指挥棒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强调了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从根本上影响着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如何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考核的基本任务就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学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掌握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教育目标的实现。传统形式的课程考试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求,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能就业,而且还能创业,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也更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这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评价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行的考试模式存在“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試结果代替评价结果”的误区,弱化了考核的手段功能,强化了目的性,不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考核制度滞后于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对考核育人功能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重为考而学,轻为学而考;考核方式方法单一化,重视期末闭卷笔试,轻视平时学习及考核的科学性;考核内容固定化,重视教材内容,轻视课外内容;考核的反馈功能弱,重视结果评价,忽视功能发挥。现行的课程考核没有深入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教与学相长的过程。
三、电工类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电工类课程是具有很强工程性的专业基础课,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电工类课程包括电气自动化等电类专业的“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非电类专业的“电工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对于电类专业而言,电工类课程是研究电器元件、电路网络、电子系统分析、设计和综合的理论,是国内外电类各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骨干课程,是学生接触的具有工程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它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大量地应用在“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等后续专业课程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活动中,并决定着学生未来在电信领域的从业技能。对于非电类专业而言,电工类课程是其与用电设备相关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基础。
目前,与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工程应用人才的环境不相适应的是,一方面企业对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甚满意,而另一方面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又非常严峻,这暴露了毕业生竞争力不足。主要原因是,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等。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化的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发挥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正能量,从根本上把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和创造力,作为向学生传授工程观点、科学观点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导课程的电工类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四、电工类课程考核改革与探索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培养,除了在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尝试,在课程考核环节我们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电工类课程考核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具体为:
1.注重考核过程,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更具鼓励性。课程的考核不再局限于期末一张闭卷。通过课堂随机提问与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分析与整理、期中测试、课堂实践和期末考试等环节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使得课程考核过程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效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与思考,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杜绝考前背书和笔记现象,避免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另外,对于课堂表现和课堂实践环节的考核评判,难于如笔试考试那般容易精确量化。为此,我们考虑到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多尝试和多研究,评价标准更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参与度及团队合作能力。例如,课堂实践是分组进行的,尽管一两个同学作为代表阐述汇报,但是一个组内所有同学的成绩是等同的,更体现促进同学们间的合作能力与包容性的培养。
2.丰富考核内容,凸显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结合,工程理念的建立,使教学内容更全面和开放。如试卷中的辨析题,除了判断对错否外,还需要简述错误的原因,由此查阅和督促学生牢记用电常识和深入准确掌握基本概念,以及提高学生注重分析问题和辨析能力的培养;如试卷中增加了多选二的简答题,该类问题主要涉及对前沿知识、课外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教师选择学生答得最好的两道题给予计分,给学生一个宽容,大胆尝试的“考核平台”;如试卷命题时将实验电路画错,让学生指出错误的所在及其原因,代替以往的仅论述工作原理的简答题,以强调学生对电子电路实验系统的准确掌握,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更重视实验操作与分析环节。这些在试卷命题中的改革与尝试,学生们表现得“很不适应”,但是“很在意”。此外,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环节中,即教师制作一些与课程理论知识相关的命题,学生分组进行收集资料,撰写课程论文、PPT课件、课堂讲解和答疑,这样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之内。
3.拓展考核方法,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笔试、口试、实验操作等多元的考核方式,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实践、实验操作、作业与报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进行科学评价。这促进教师牢固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强化启发式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开展。这要求教师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来设计“导引(问题)”,构建课堂问题。就课堂表现考核环节而言,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小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要点,欣赏或挑剔地审视教师授课,提高学生们的思维灵活性、课堂积极性、梳理和提炼问题及总结概括能力,凸顯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置课堂提问和课堂实践环节,调动了课堂积极发言和讨论的学习热情,但是受学时有限的约束,有时讨论得不是很充分,有时也难免因学生突发奇想的问答而耽搁理论知识传授的时间,为此需要教师还要增加大量的自学提纲和课上对自学部分的简明意赅的总结与归纳说明,这也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的改革与优化。
五、结束语
本文充分发挥了大学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的指挥棒作用,以电工类课程建设为例,以课程考核改革为抓手,在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与尝试,促进了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的改革,并对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满足我国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朝亚,王润孝,支希哲.以优化课程考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1,(3):31-33.
[3]巩建闽,萧蓓蕾.如何让考试发挥出人才培养的正能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33-37.
[4]戴家干.由考试到评价:创新型人才选培制度的内在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11-13.
[5]倪丽娟,尹航.高校考试方式改革的探寻[J].黑龙江教育,2012,(7):49-50.
[6]包锡妹,姬金铎.大学考试改革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0,(1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