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舟双楫——全国首届书法博士论坛文选

2016-06-09 20:00李永
中国书法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文书法艺术

李永

编者按:『艺舟双楫——中国书法城全国首届博士书法邀请展暨博士论坛』于二O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乌海)开幕,本次展览将参辰作品和论文结集成册正式出版。当代书法领域的博士们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群体,他们取得了书法界的最高学位,众多的博士在不同的书法教育体系中得到了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他们对于书法教育的审视是独到的和值得思考的。因此,本栏目特遴选并收录了此次论坛论文集中有关书法教育的三篇论文。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所高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怎样使当代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是每个从事高校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审视自身的严肃而重要的问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当代高校教育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端——只注重人的技能的培养,把人作为物质文明生产的工具,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何为『人文』?『人文』一词源于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易经》。《易·贲》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研究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追溯我国古代儒家的大学教育,人文教育是居于首要地位的。南朝宋文帝将大学分为『玄』『儒』『文』『史』四学;《礼记·中庸》中说:『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义、礼、智、信』成为人的价值体系,强调通过教育,强化人生责任,改善人伦关系,完善人格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可见,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人文教育思想,强调人的道德義务和人伦关系,强调内心修养与精神世界的充实。当代高校教育要继承儒家优秀的人文教育思想,让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的科学教育的同时,又能接受人文教育,通过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渗透,相互补益,使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达到圆融完美的状态。

书法在高校人文教学中承载着什么样的重任呢7长期以来书法的人文属性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认为书法就是写字,谈不上有什么『载道』的功能。特别是在计算机充分普及的今天,写字的场合越来越少,有人更担心书法会走向消亡。显而易见这种观念是很错误的。宗白华先生曾言:『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描摹实物,却又不完全抽象,如西洋字母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可见书法不光具有实用的功能,它还是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承载着比其他艺术门类更为重要的民族人文属性。在当代书法的实用性越来越退化的情况下,它的人文性反而更得到了彰显。所以当代高校的书法教育要迈向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掘其人文精神。笔者不揣简陋,就当代高校教育的特点结合书法的人文精神做如下思考。

(一)『书品』即『人品』, 完善自我人格

当代大学生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确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立定志向,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不会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只要人们能够坚持不懈地修养,就一定可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中国书法艺术向来注重书家的道德修养,崇尚『人成』则『艺成』,艺术家在追求艺术完善之前,必须先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宋代大书家欧阳修在论及书品、人品及修养之关系时言:『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欧阳修这段论述中,提出了一种人格主义的评论方法,北宋的苏、黄、米等人评价书法的观点都受到欧阳修的影响,而具有强烈的人格主义倾向。书法以书品论人品当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书家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提问如何写好字时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被后人称之为『笔谏』,这也是柳公权对书法艺术本质的一种认识,即强调『心』与『笔』的关系。苏东坡曾为此作注:『共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苏东坡同意这种观念,并且自己也曾言:『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因而人品即书品这种书法品评观点被人们视为法则。从宋、元一直延续到近代,长期影响着我国的书坛,其生命力至今没有衰竭。明代书法家傅山认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清代书法家李瑞清认为:『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绝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以可断言也。』近代书画家陆维钊认为:『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立不住。』这些书法家的观念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对其书法艺术价值起到决定作用。

所以高校的书法教育必须承载无形的德教责任,使学生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历代优秀书家人格魅力的熏陶,自觉向古人看齐,所谓『见贤思齐』,以古人的道德、品格、修养来检阅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

(二) 『和』之境界)——培养协作精神

团结和睦,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当代大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时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探讨大学生交往活动的规律、分析人际关系的原则、培养真诚的友谊与合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探索人生时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中国人贵『和』,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中国书法也讲究达到『和』的境界,唐代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有言:『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说的是既要表现书法变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又要追求统一协调。众多的变化、丰富的形质、和谐的组合、无限的情趣,这就是书法之美。彼此互异,争奇斗艳,又彼此和谐,相安无事,这就是书法追求的『和』。明代书论家项穆在论著《书法雅言》中专辟一章论述『中和』:『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中和之美』是书法最高的审美追求,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自选』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高校的书法教育要让学生充分领悟『和』之最高哲学境界,并把其熔铸于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往时要时刻保持和睦的氛围在坚持自己思想独立的前提下,勇于接受不同的意见,聆听不同的声音,当自己的见解主张与别人不同的时候要求同存异,寻求共同点,最终达到和谐统一。

(三)审美体验——塑造完美人生

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水准,激发人的求真热情。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大学生只有丰富审美知识,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才能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人生。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在所有的领域中,只有艺术是用形象思维的,只有艺术是把美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的,也只有艺术是在直接塑造人类精神的崇高境界的。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人,大都是对本民族的和其他民族的艺术通晓谙熟的人。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又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它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正如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一文中所言:『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状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他甚至把中国书法看作是中国艺术的源泉和基础。『中国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灑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的基础。』只有看懂了中国书法,才能进入中国其他艺术观念。丰子恺先生更把书法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

可见书法是民族审美和民族精神最好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当代大学生如能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勤练书法,必定会激发自己的志气,提高自己的审美,陶冶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艺术和诗意。

诚然,高校书法教育的人文性并不仅限于以上几点。在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人文科学的作用越发凸显。高等教育作为人生一个最重要的阶段不仅要为年轻一代获取谋生的本领,还要为他们打造充盈的人生境界。作为传统国粹的书法老树新颜,在当代人文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式的。这里笔者仅做了一小方面的思考,千丝一缕,以彰其华。

猜你喜欢
人文书法艺术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