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雷 胡荣
【摘 要】 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改革与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PDCA循环”这一质量管理学通用模型,从计划、实施、监测、处置四个方面探索了构建监控有效、保障有力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环路。
【关键词】 “PDCA循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环路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的焦点内容。在高等教育评估不断深化的当下,许多高校开始重视质量管理,从高校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建设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不仅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中普遍运用,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比如教学管理。文正学院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环路,按以下四个阶段依次进行循环:计划、实施、监测、处置。这四个阶段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一、计划阶段
计划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计划为实施阶段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标准的行动依据。在高校建设发展中,计划是调动各种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的思想准则,计划包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划和质量控制方针等。在教学质量保障环路中,计划阶段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即高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具有科学性、实恰性。
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作为坚定不移的中心工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设置专业,保证各专业建设规划的科学合理、与时俱进;各专业明确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毕业能力与素养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
二、实施阶段
实施是按照预设的计划设计出具体的质量标准,进行布局,并采取有效行动的过程。在这个“做”阶段,除了按计划执行工作方案外,还要对工作过程进行跟踪,为下一步检测阶段建立起必要的数据采集。在教学质量保障环路中,实施的目的指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教学工作,达到预设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目标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力、到位地实施,高校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1、质量标准明确,有章可循
按照学院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院教学实际情况,系统地制订了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在教学环节,制定教师教学工作条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等教学文件,使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教学管理环节制订学籍管理条例、选课管理办法、考试管理细则、听课制度等规章,以更好地保证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执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覆盖环节全面,实施到位
在教师授课环节,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要求教师做到精神饱满、语言清晰、重点突出、板书规范、时间安排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倡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学习环节,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选课管理办法、考试管理细则等条规,保证学生选课、考试等各阶段学习任务“依法”进行,在客观公正的状态下有序开展。例如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依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对选题、指导、答辩、评阅、成绩评定、评优等细节进行把关,规范学生学术道德,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在实验教学环节,严格执行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室开放规定等制度,重视实验教学计划、大纲、实验项目及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管理,明确实验课程考核要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监测阶段
监测阶段是教学质量保障环路中的重要环节,监测的目的在于监控、检查、评估实施方案是否有效、是否符合预定计划,发现、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为问题的处置提供数据支撑、分析依据与改进思路。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测上可坚持两大抓手:监测主体、监测手段,抓好这两块工作是教学质量保障环路建设的关键。
1、监测主体多样、有层次
教学质量监测主体包括两大类——内部质量监测主体,外部质量监测主体。内部监测主体包括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组、学生教学信息员、任课教师、学生、班主任等,外部监测主体包括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家长等,两类监测主体相铺相成,以内部监测为主,外部监测为辅,从内外不同层次全方位监控教学过程。
2、监测手段丰富、有成效
为了全面监测教学与教学管理过程,高校可以不同层面的监测主体为切入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监测手段。
第一,期中教学检查。目前许多高校都将期中教学检查作为每学期的例行教学工作之一,在期中考试阶段,学校可组织各系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期中教学检查还可进行教学区巡视、多层面听课、试卷核查等工作。
第二,学风建设检查制。学校可成立了学风建设检查小组,遴选部分责任心强、有一定教学管理能力、教学水平高的学风督导员(如各专业负责人),对学院的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进行监测,提出意见建议。
第三,教学督导周报制。高校可聘任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的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1]制订督导工作计划,设立专人值班,开展例行听课,每周一次汇总听课记录,并将听课意见交至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与教研室、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帮助教师分析改进教学效果,并做好后续跟踪与反馈。教学督导还可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各类教学质量信息,每周以《督导教学周报》形式上报教学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学运行的正常展开及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四,学生教学信息员周报制。学生也是教学过程必然主体,回应学生诉求、发挥学生监测力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构建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网络体系,教学信息员可由各院系学生会与学习相关的部门的学生干部担任,他们负责向每个行政班的学习委员收集汇总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教学设施等主要方面的教学信息,信息搜集渠道包括面谈、短信、电子邮件、QQ群、微信等;学生教学信息员也可实行周报制度,信息员每周一将填写完毕的教学信息反馈表交至教务处,由教务处汇总整理后反映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整改后填写处理回执单交回教务处,教务处反馈给各系信息员,信息员将处理情况传达至相关班级和同学,从而形成教学信息沟通反馈环路。
第五,专业负责人、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多层面听课制。除了教学督导的例行听课外,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定期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听课,专业负责人根据相关反馈意见对个别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听课进行检查。
第六,学生测评制。为了扩大信息采集样本,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有说服力,高校可要求学生在线填写调查问卷,对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学管理等指标进行“打分”,赋予学生评教的权利,进一步促进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提升教学品质。
第七,行业、企业专家反馈。不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到校讲学,为学生及时了解专业行业前沿信息提供平台,同时认真听取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与意见。
第八,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积极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对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组建毕业生联系网络,汇总分析毕业生求职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九,家长反馈。高校可通过校园开放日等特色活动,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家长能够更加立体地看到教师的教授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激发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和发展规划的热情。
四、处置阶段
处置主要是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处理遗留问题,对不符合计划目标的部分进行纠正;另一方面巩固提高现有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进行标准化,并思考探索如何做得更好。在教学质量保障环路中,处置的主要作用是纠正不足、树立榜样,以符合专业建设规划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处置阶段,高校可采取“两步走”策略:先纠正,后完善。
1、直面教学问题,及时实施纠正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做到及时反馈、研讨分析、认真应对,以谨慎、积极的态度进行处置。比如,教学督导组对部分有待改进的课程进行听课后,相应学科的督导员帮助任课教师进行备课,这种一对一的帮助模式彰显了督导的“导”的重要作用。又如,每个学期例行召开各类教学研讨会,针对当前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收集罗列,集思广益,研究探讨纠正措施,保障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2、巩固教学成效,探索完善路径
学院提倡通过“正面引导”的方法途径,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管理。通过实施公开课制度、举办教师教学竞赛活动、进行优秀教师专访等举措,使教学过程更加公开、有活力,为教学方法的革新搭建了交流平台,借助榜样的力量弘扬优良的师德师风。总之,在巩固现在教学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方式,让教与学得到更好的互动与促进。
【参考文献】
[1] 张志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及制度创新[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2).
【作者简介】
许小雷(1987-)女,云南昆明人,供职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胡 荣(1974-)男,浙江绍兴人,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