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解读与思考

2016-06-08 10:32齐奎儒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摘 要】 本文阐释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与内涵,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须坚持的新思维、新理念,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的具体策略。要创新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探索宏观调控新思路;优化经济发展区域格局,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和挖掘国内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经济解读;转换路径

在2014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首次全面而系统性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思想,到2015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已多次提到新常态,这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分析和研判,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

一、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新常态”就是指由过去的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从居民收入看,中国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进而向高收入迈进的一个长时期状态;从经济结构看,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从发展目标看,目标更加多元化,增长更多依赖创新驱动和技术革命。目前对新常态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优化期、前期的刺激经济政策消化期。对比新常态的解读,所谓中国经济的“旧常态”则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即:高增长下的总量繁荣、总量繁荣下的结构失衡,以及结构失衡下传统增长方式与驱动机制的难以为继。[1]

新常态是党和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研判,新常态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速的转换,突出表现是经济结构的全方位优化升级,核心内涵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从速度维度看,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效益维度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发生质的变化;从结构维度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从动力维度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风险方面看,生态环境和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须坚持的新理念、新思维

1、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与平常心

“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维持“四大目标”的平稳运行。“进”就是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性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适应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促进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提质增效的新动力、新产业、新市场、新产品。以战略定力和平常心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创新发展。做到“静有定力、谋有眼力、动有活力、改有实效”。

2、高度重视防范各种风险,保持经济发展运行在合理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2]面对潜在风险,要提前行动化解风险,要想有破有立,就要学会识别和防范各种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守住系统性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现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经济这么大,人口这么多,经济一旦形成惯性下滑,社会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必要的,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

3、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先进文明形态,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态理念的重大提升,如今面对资源约束强化,生态功能削弱、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导致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因此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人口、环境、资源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生态与发展。[3]守住不影响生态功能、不损坏生态均衡、不破坏基本属性的开发底线,大力推动和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业,加强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和转化能力,强化污染的综合治理、多头治理,确保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同步发展,以较小生态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的具体策略

1、创新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探索宏观调控新思路

注重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协调统一是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针和原则,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性改革,清理整顿一批、重组优化一批、创新发展一批。[4]首先,对于财政政策而言,以结构性减税为主,降低企业成本,对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5]其次,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应区别于以前的总量刺激,应以定向降准为主,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小微、“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薄弱环节和重点产业。布局高科技产业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领域。再次,产业政策应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转变,加工贸易企业产业链应向上下游延伸。体制机制方面应以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为保障,组织创新为根本,产权制度为基础,消除制度障碍。

2、优化经济发展区域格局,实施新的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将会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一方面,针对我国“东中西”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在继续实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快速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西部大开发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同时,重点发挥“一路一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辐射动力作用,盘活国内生产要素、优化区域空间格局、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打破区域封锁。[6]另一方面,创新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中心城市的拉动力、辐射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规范新城区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和创新空间布局。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的人口红利和资源环境优势已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需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新常态势下中国经济将逐步走向一个以创新为驱动和品牌为灵魂进行国际化竞争的新舞台,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强、同步提高。一是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高度融合,构建创新驱动、品牌引领、高端制造、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提高我国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下一代信息技术。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提供股本融资的比例,降低企业投融资成本,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摆正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市场对要素的配置作用。四是明晰产权,加强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双创”的支持作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的作用发挥,完善技术创新交易秩序和交易规范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降低创新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

4、培育和挖掘国内的市场需求

一方面,要为民开源,着力于构建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体制机制,通过税收的结构性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限高、促中、提低”的作用,培育和扩大中产阶层的比重,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能力,真正做到“民富国强,藏富于民”,逐渐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要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扩大内需,落实培育扩大消费的分配机制和政策,促进健康、养老、医疗、保险、旅游、艺术、体育等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发展,实现各产业的共融共通。最后应充分根据农村消费分散性、实惠性、季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抓住“需求导向”产品供给策略,有针对区别化的向农村市场提供相应的消费产品,充分挖掘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J].经济研究参考,2015(01).

[2] 孙钦伟.“底线”法治建设夯实自信[J].上海人大月刊,2013(08).

[3] 曹和修.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观的新发展[J].党史文苑,2012(12).

[4] 石建勋.适应新常态是“十三五”规划的主基调[J].中国国情国力,2015(04).

[5] 卫思宇.改革思维究竟是什么[J].西部大开发,2014(06).

[6] 张书林.习近平执政党建设思想:基础、架构和特点[J].理论探索,2015(02).

【作者简介】

齐奎儒(1975.11-),中共党员,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审计师职称,现任吴起县经济责任审计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
论城市品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建设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解读
经济新常态下的减速治理——驳中国经济崩溃论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