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伟 刘福利
【摘 要】 本文以为,媒介转型期,新疆南疆高校新闻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在一个核心、两种能力、三项赛事、四类平台四个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 南疆;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上强调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新闻院系,尤其是对于新疆南疆高校来说,新闻传播与新闻教育的“创新”,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作为南疆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塔里木大学应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引领南疆地方媒体的发展。面对有限的资源,通过创造力,可以挖掘出当前不存在的可能性。依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对塔里木腹地的新闻教育体系做出一个大致的设计,简述如下。
一、一个核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演绎和实践探索,国内学者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办学方向,基本上达成了公式化的共识:即“以服务地方为己任,以寻求地方支持为依托”,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改革必须审时度势,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科学规划教育方案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具体而言,学科专业设置要瞄准当地支柱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摒弃传统大学“研究型”、“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教学和科研必须遵循的基本策略和方针。特别是在当前大学之间,专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对于地处偏远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比较艰苦的高校专业来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就会失去活力和希望。有了特色才可能会有竞争力,才可能会实现快速发展。
定位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并以此形成一套独具的运营活动。对比其他高校,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发展定位上,南疆纪实题材创作市场供给的稀缺性(Scarcity),南疆人文地理资源的独特性(Unique),新闻专业教育夹缝中寻求生存的利基性(Niche),都决定了塔里木腹地的新闻教育,必须由网络覆盖模式转变为区块深耕模式。“返回专业原点,做好塔里木文章”,将南疆纪实创作实践作为其专业核心定位(取稀缺性、独特性、利基性三个单词的首字母,正好是阳光的英文单词“SUN”,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阳光定位,即有希望的定位)。
二、两种能力
在专业发展能力上,需要提高文字能力和影像能力。目前,南疆纪实影像创作研究中心,南疆深度报道创作研究中心两个机构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专业的发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广电专业在纪实影像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不能一直搞单兵突进,而要尽可能在保证强项优势的情况下实现较为全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在文字和影像的专业实践方面都应有所突破。这是因为:第一,从实践创作主体角度讲,不同教师有着各自的专业方向,需调动更多教师的积极性。不同学生也有着各自的专业爱好,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第二,从实践创作客体角度讲,不同选题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有些更适合用影像展现,有些更适合用文字表述。第三,从实践创作的特征角度讲,影像创作实践投入较多、周期较长、产出量少,侧重锻炼团队综合能力;文字创作实践投入较少,周期较短,产出量高,侧重锻炼个人单项能力。第四,从实践创作的联动性角度讲,两个平台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如果没有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影像创作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将会遇到发展的瓶颈,文字能力的提高会为影像创作提供更深的动力。在影像创作的基础上,也可以进行文字层面的二次创作,实现一次实践,多种产出。
再者,提高文字纪实报道能力本身,有其自足性的价值。第一,抢占南疆地区深度报道高地。近些年来,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因为各类恐怖事件的发生或策动,其已经从一个边缘议题上升为一个全国议题,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但另一方面,因为种种因素,内地媒体关于南疆的报道尤其是深入一线的报道还非常少。塔里木大学广电专业在南疆高校中实力最强,理性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抓住历史机遇,在南疆地区的文字报道方面占据一席之地,进而扩大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二,扩大深化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关系。依托校园实践平台,与媒体形成一定的供稿和合作关系。一方面,与本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学生实习或辅助媒体记者完成相关报道、学生的好作品在其媒体上发表、媒体记者担任校园实践平台的指导老师等。另一方面,可以以南疆报道特约通讯员的方式与内地媒体形成供稿关系,把来自南疆地区一线的报道发给内地媒体。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新闻实战当中,还能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实习和就业。第三,形成本地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获得大量的文字报道量。这些学生采写、教师指导和修改的报道本身就是最好的实践教学案例,能够改变目前比较依赖课本和互联网案例的做法,使实践教学更接地气。另一方面,专业上也可以摸索如何以该实践平台为基础、各个任课老师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问题,避免实践教学各自为政、重复劳动或有遗漏等问题。第四,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最鲜活的素材,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南疆地区的研究,深入一线了解基层至关重要,南疆地区文字报道恰恰就是要走一条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写作的路径,这个过程中可以为科研工作提供大量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和第一手的素材,而科研工作也可以为文字报道提供智力支持,二者可以相互合作,互为补充。第五,通过新闻报道引导舆论甚至影响决策,举例言之,2014年4月下旬,《凤凰周刊》封面选题《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就受到了张春贤和习近平等领导关注,这对于影响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塔里木大学置身南疆腹地,新闻专业的南疆文字报道,如果做出规模、做出质量,应该也会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三、三项赛事
近年来,广电专业已经搭建成了较为成熟的三项系列赛事,分别是“DV大赛”、“微电影节”、“纪实影像节”。
从现象层面而言,广电专业赛事初成规模,各自相对独立,整体又成系统。“DV大赛”以MV、延时摄影、虚拟动画、公益广告等为主要参赛作品,侧重(形式上)影像造型层面;“微电影节”以微电影为主要参赛作品,侧重(内容上)影像叙事层面;“纪实影像节”以专题片、纪录片为主要参赛作品,侧重本土化影像纪实层面。这三个层面依次递进,即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又符合专业教学规律。这三项专业赛事的举办与拓展,将实现学生活动与专业实践的共同进步。
从动因层面而言,这种赛事安排也有现实因素的考量。因为学校置身南疆,地处偏远,生源中调剂学生占到了较高比例,这些学生原本对新闻和纪录兴趣较少,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很可能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前期的引导尤为重要。MV、微电影等,学生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既能培养专业兴趣,也可锻炼实践能力。所以,这种“曲线救国”式的发展策略,最终目的还是将学生吸引到专业上来。
四、四类平台
由于学校驻地阿拉尔市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难以为专业发展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南疆城市与城市之间普遍距离较远,动辄上百甚至数百公里,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实践教学的常规化,必须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平台。
第一,个人自主实习平台。要建立个人平台,每一名广电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课程实习作品用不同形式发布到自己的个人平台上。要实现共享交流,因为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平台,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在这一开放平台上相互分享、交流,加以教师必要的指导,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提高专业能力。
第二,校园媒体实习平台。要用好现有平台,校报与学校新闻网页,以及近期将重新规划的校园电视台等,都可以作为广电专业实习实践的平台。要积极改善平台,充分利用好现有媒体,参与办理好相关的电子版以及官方微博微信,可以做到专业实习的常规化。
第三,毕业设计平台。这一方面可以依托“两个中心”,即南疆纪实影像创作研究中心,南疆深度报道创作研究中心。在目前整体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拓展特色,寻找突破,已经成为广电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毕业设计可能更多的与“南疆纪实影像”、“南疆纪实报道”有关。学生完成相关设计作品时,需要有平台作为依托,一是可以资源共享,二是可以交流学习,以提高作品水准。
第四,校外媒体实习平台。在校外媒体实习平台的拓展与分布上,南疆重“面”,北疆重“点”,南疆以量为主,北疆以质为主。在校外媒体实习平台拓展方式上,可以利用新闻专硕上校外导师的师资力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针对地方媒体的培训活动,利用这种培训促进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办学,实现双方共赢,以最快的速度拓展专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并拓展更多的实习基地。
在这四类平台的拓展与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第一,如何实现实践教学平台的多类型多层次;第二,如何强化专业实践的多元性与连续性;第三,如何加强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的互动;第四,如何实现规范严格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如何把握高校全媒体的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培养兼具“讲政治、有情怀、接地气、多面手”的全媒体新闻人才,来实现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和价值观传递,将是我们今后探索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孙健.大学精神: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性坚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3.
[2] 李德龙.建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09.32.
【作者简介】
王中伟,就职于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刘福利,就职于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