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形象与殖民文化心理分析

2016-06-08 08:03郭明乐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4期

郭明乐

摘 要: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殖民主义文学的代表,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可以看作是殖民者的代表,作者笛福本人所具有的殖民主义思想对小说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鲁滨逊对荒岛的殖民重点表现在文化殖民。此外,鲁滨逊在荒岛上的行为反映出典型的殖民者心理;他对荒岛有强烈的主权意识,把岛上的一切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关键词:鲁滨逊;后殖民主义;文化殖民;殖民者心理

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成书于18世纪初,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独自求生、开辟土地的故事。[1]该小说所体现的冒险精神和英雄主义向来被人们所歌颂,鲁滨逊在荒岛上勇于奋斗、不畏艰险的精神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模范。然而,随着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开始从批判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在后殖民主义批判家看来,《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殖民主义文化的代表。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正是一位海外殖民者,他具有典型的殖民者心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行为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作者笛福的殖民主义思想对小说创作也产生重要影响。

一、笛福的殖民思想

笛福生活的时代,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海外掠夺和殖民战争是当时的英国政府在工业革命前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2]在这样的殖民浪潮中,笛福也深受殖民主义思想影响。笛福本人热衷于经商,发财的欲望使他敢于冒险,这样的思想正迎合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笛福的这种殖民主义思想对小说创作有着巨大影响,从他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就可以看出,鲁滨逊和笛福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聪敏而机智,具有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人。[3]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并逐步将整个岛变成了他的私有财产。从修筑自己的城堡、草屋,到种植大麦、稻谷等庄稼,鲁滨逊对这个荒岛上的一切都有一种“我是主人”的意识。 “此外,我认为自己有充分的能力驾驭一个野人……我可以叫他们完全成为我的奴隶……”,[1]152对星期五的奴役和改造是他殖民行为的重点表现。

二、鲁滨逊的殖民文化建构

“殖民主义意识指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西班牙等对‘他者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认为本民族处于强势地位并有权对‘他者进行殖民……完全控制该地区人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4]136-137。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殖民,十分突出的一方面就是文化殖民,他对荒岛殖民文化的建构是建立在自我文化优越感和典型的殖民意识上的。鲁滨逊对荒岛的殖民文化建构内容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和荒岛的主权划分三方面。

第一,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之前是无神论者,到了荒岛上之后,面对各种危险和困难,他不得不寻找精神上的依托,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基督教经典《圣经》。在逃过各种危险幸存下来后,他开始感谢上帝,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能保佑他化险为夷。这时的鲁滨逊已经成为一名基督徒。当星期五出现后,鲁滨逊迫使他放弃了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转而信仰上帝和基督教。“这野人现在已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甚至比我自己还要虔诚”,“我经常诵读《圣经》,并尽量向他解释《圣经》中那些词句的意义。星期五也认真钻研,积极提问”。[1]170鲁滨逊对星期五宗教信仰的改造可以说是成功的,当他在向星期五传播基督教时,首先存在对星期五的原始宗教信仰的鄙视,认为他们的宗教是原始落后的。

第二,语言文化下的殖民思维。星期五有自己的语言,而鲁滨逊根本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语言,他教星期五的第一个词汇是“主人”。“我告诉他,他的名字叫‘星期五”,[1]157鲁滨逊忽视了星期五原本的个人身份,重新给他命名,教他英语。星期五在这里是没有身份和文化背景的,他的宗教信仰、语言、身份、名字都要由鲁滨逊来重新定义。一种语言代表着一种文化,对语言的压倒性控制属于文化殖民。鲁滨逊教星期五说英语,实际上是让他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的熏染和改造,接受西方基督文明的思维和观念。这不得不说是对星期五这个土著人的根本改造,鲁滨逊的殖民思维由此可见。

第三,鲁滨逊为了确保自己对这个岛的主权不被他人侵犯,在同星期五和那十几个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交谈中,他都明确强调了主权的划分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服从。“我只有两个条件。第一,你们留在岛上期间,决不能侵犯我在这里的主权……第二,如果那只大船收复回来,你们必须把我和我的仆人免费送回英国。”[1]196鲁滨逊和那些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定下了合同,并且要求他们对《圣经》宣誓遵守合同。“很显然,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然而这种契约观念正是欧洲文化传统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作为西方文化源流之一的《圣经》,就是以两个契约为前提和核心的”[5]66-68。这种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确定主权的行为是文化殖民的一种形式;鲁滨逊和星期五在多次交谈中也不断地表明自己的“主人”地位,并要求星期五坚决遵守。无论是订合同还是契约,都是一种维护殖民地主权和个人占有权的方式。

综上所述,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殖民文化建构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这反映了鲁滨逊的殖民思想。这样典型的殖民思想,使鲁滨逊殖民者的形象更加鲜明。

三、鲁滨逊具有典型的殖民者心理

首先,鲁滨逊在荒岛的行为表现出鲜明的殖民者心理。“我成为这个岛国的国王已第六年了,或者说,我流落到在这个荒岛已第六年了”,[1]108“所以我一直想看看小岛沿岸的其他地区。现在,我既然有了小船,就可以沿岛航行一周,实现我的宿愿了”。[1]108鲁滨逊在这个荒岛上的生活安稳下来之后,他所想的是查看这个岛的其他地区,他想成为这个岛的主人,或者说这个岛的国王。[6]鲁滨逊时刻把“我”放在首要位置,以“主人”的身份巡视、管理荒岛。

其次,鲁滨逊殖民心理的重要体现就是对星期五的奴役。当他知道这个荒岛上有野人出现时,他梦想能俘获一个野人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仆人,“我日日夜夜都在捉摸,怎样趁那伙食人恶魔在进行残忍的人肉宴会时杀掉他们一批;并且,如果可能的话,把他们带到岛上准备杀害的受难者救出来……”,[1]130“此外,我认为自己有充分的能力驾驭一个野人……我可以叫他们完全成为我的奴隶……”。[1]152后来鲁滨逊从一群野人手中救下了一个俘虏,并给他起名叫“星期五”。鲁滨逊鄙视星期五的原始文明和宗教,希望能用基督文明改造星期五。

最后,鲁滨逊对岛上的动物、资源等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活动中,殖民者普遍存在这种心理,他们并没有尊重殖民地原住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反而认为那些土地是可以自由瓜分的。殖民者心理是鲁滨逊在荒岛殖民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促使他有意识地、积极地去建设这个荒岛,并逐步将它私人化。

四、结语

作者丹尼尔·笛福生活的时代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快速发展时期,所以他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成为了殖民主义文化的产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成为了当时西方殖民者的代表。无论是鲁滨逊的心理活动,还是他对整个荒岛的殖民文化建构,都鲜明的反映了他的殖民行为。人们以后殖民主义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殖民历史的重新思考。

参考文献:

[1][英]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著[M].郭建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6).

[2][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M].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0.

[3]郭建中.郭建中讲笛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4]许昌富.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思想[J].山东文学, 2009(7):136-137.

[5]高夕照.以后殖民主义批判的思维重读鲁滨逊漂流记[J].林区教学,2008(11):66-68.

[6]许存勇.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后殖民主义因素 [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