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浙江农林大学 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基于居民游憩需求的城市森林游憩功能提升研究*
——以杭州森林公园为例
张华
(浙江农林大学 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摘要]在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中,城市森林公园是最具自然性的开放空间,是市民休闲游憩的主要场所。文章以杭州主城区的7个城市森林公园为数据采集地点,采取实地勘察、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了解居民参与城市森林公园活动的需求特征、对森林游憩的需求程度,以及森林公园游憩的新态势。调查发现,杭州城市森林公园普遍存在人为破坏严重、维护管理滞后、游步道设计缺陷、标识不全、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从加强管理、植被修复、合理设计、完善设施、便利交通等方面进行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游憩需求;游憩功能;杭州
一、引言
(一)背景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身体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困扰,且精神上承受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人们渴望亲近居住区周边的绿色开放空间,呼吸新鲜空气,游憩和交流,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空气清新、设施完善、富有自然野趣的城市森林公园正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理想场所。拥有自然的环境且游憩功能健全的城市森林公园,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城市形象,而且还可以增加市民的生活乐趣,促进都市人身心健康,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特征及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已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城市森林公园作为新兴和发展中的公园类型,虽然近年的建设实践快速升温,但其概念仍然模糊。有学者把城市森林公园定义为:“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区”,“主要为市民提供森林生态旅游的场所,有良好的森林植被,森林野趣突出,满足广大市民回归自然和假日郊游等户外活动需求,等同于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社会公益性开放型公园”[1]。另外,城市森林公园还应该体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属性、地带性森林的自然特征和公园的基本属性。
吴国清等人从职业分异视角,揭示城市森林游憩者在消费动机、信息渠道、交通方式、出游伴侣、游憩产品及体验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的需求差异与规律[2]。魏园园通过调查游客游憩行为特征,包括出游目的、游憩活动选择多样化、不同人口特征游憩者的活动偏好、游憩活动、就餐和住宿,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设计要点[3]。肖亮等人通过对游憩者行为特征的调查表明,游憩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其在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行为特征和偏好明显不同,并对城市生态建设、城市森林游憩地的规划与开发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4]。周慧滨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需求理论和效用理论,探讨了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内涵及其与各种评价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关系[5]。薛群慧等人基于浙江健康旅游资源与市场调研,对浙江健康旅游开发进行了SWTO分析,对森林公园健康旅游开发提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对策[6]。贾双凤等人在分析海南热带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对策[7]。
国外关于人们的认知和偏好、森林公园与人的健康方面研究较多。Park等人在日本14个森林和14个城市地区进行了实地试验,通过对物理环境中168个实验对象的心理反应检测,旨在澄清森林和城市环境的心理反应与表现这些环境特征的物理变量之间的关系[8]。Hansmann等人实地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头痛、压抑状态时,通过在森林与公园中的锻炼活动,压力释放程度可达87%,头痛程度可减轻52%,心理平衡改善程度可达40%[9]。Tyrväinen等人对城市和森林的社会和美学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对城市森林的优点进行了归纳[10]。Karjalainen等人阐述了森林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森林面临的主要挑战[1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杭州全市森林面积达1 635.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77%。本研究选择的调研地点是居民在周末与节假日造访率较高的7个林区,包括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宝石山, 属于杭州西山森林公园由东向西分布的老和山、秦亭山、美女山、北高峰、狮子峰, 以及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
宝石山位于西湖北面,毗邻黄龙洞、葛岭,西湖新十景之一“宝石流霞”即出于此。因交通十分便捷,这里是居民和游客最常去的森林公园之一。老和山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西邻西溪湿地,东临西湖,南面可达灵隐景区,山脚下坐落着百年名校——浙江大学。登上老和山,远眺西湖,钱塘江隐约可见。北高峰位于灵隐寺之上,四周群山环绕,海拔高度300余米,站在峰顶,西湖美景尽收眼底。狮子峰属于驴友徒步的经典路线“十里琅珰”的琅珰岭中的一座山峰,位于龙井村(琅珰岭即天竺山东、龙井村西、梅家坞村东北一带山岭)。半山森林公园是城北唯一的大型山体公园。
(二)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包括以下4部分:1)被调查者造访城市森林的活动趋向;2)被调查者对城市森林游憩的需求程度;3)林区存在的不足之处(开放式问项);4)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经济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现居住区域及森林游憩者类型。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我们将在林区进行常规性长时间有氧活动、穿登山服、执登山棍的少数群体定为徒步行山者(背包族),将其他在林间随意活动的群体定为随意造访者。
问卷第2部分需求程度采用5级评分制,以区分不同群体的需求程度:1分表示无;2分表示稍有点,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较高;5分表示很高。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对大多数徒步者与部分随意造访者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杭州林区存在的不足、到过的景观品质好的林区名称及这些林区的行走线路等。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
每个样点由课题组1位老师带领旅游管理系2~4名大四学生进行实地数据采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取样法。课题组于2014年11—12月,选择睛好天气的周六及周日,分别在上述7个林区内的亭子、登山线路交叉点等游客聚集的场所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2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被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是杭州市区常住居民,也有少数多次访问杭州城市森林的主城区外富阳、余杭的市民,不包括外地游客。
基于38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分析发现:1)来这些城市森林公园的人中,女性明显少于男性;2)被调查人群年龄分布广泛,以25~34岁的青年占大多数,其次是15~24岁的青少年,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均占少数;3)高学历游憩者居多,大多数是大专以上者;4)除了务农和家庭主妇,其余各类职业受访人数基本上较均匀;5)受访者收入在各个范围的分布都有,总体上中高收入水平的游憩者居多,而收入低于600元或无收入的大多数是学生;6)被调查者大多数居住在市中心,其次是城市边缘;7)有少数徒步者。
表1 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三、研究结果
(一)居民森林公园游憩需求特征
1.居民参与城市森林公园活动的特征
如表2所示,居民前往森林公园的出行方式上,首选步行,占39.2%。原因在于:居民通常会选择距离较近的森林公园,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是森林公园附近的居民;步行前往森林公园的过程本身也是锻炼。其次是乘坐公共汽车,占35.1%。再次是骑车和自驾车。
易达性是居民选择活动场所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从居住地前往森林公园的时间以30~45分钟的居多,小于15分钟的最少;居民前往城市森林公园的频率每月1~2次、每周1~2次与每两周1~2次的比例都较高。这说明城市森林公园的使用率较高。
游憩者在森林公园停留时间的长短反映了居民对游憩活动的需求程度。调查数据显示,游憩者在森林公园停留1小时以上的占大多数。这说明大众对森林游憩的需求程度普遍比较高。
表2 居民参与城市森林公园活动的特征
2.居民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与森林公园游憩需求程度的差异性
本研究中,居民对城市森林游憩的需求程度是指居民亲近森林、在其中进行游憩活动的渴望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居民的需求程度均值与标准差为3.62(1.020),处于中等偏上。其中21.1%的居民需求程度很高,35.5%的居民需求程度为比较高,31.6%的居民需求程度为中等,11.8%的居民是稍有点需求和无需求。这说明,杭州大部分居民对参与城市森林公园游憩活动有较高的需求。这与以上居民在城市森林公园逗留时间所体现的需求程度相一致。
以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居住区域这些个人特性为预测变量(自变量)与居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如表3所示),结果发现,年龄、职业、游憩者类型对城市森林公园游憩需求程度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教育程度与居住区域对需求程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进一步通过均值分析发现,在各个年龄阶段中,55岁以上者需求程度均值与标准差为4.25(0.847),接近“很高”水平;45~54岁群体均值与标准差为4.05(0.780);35~44岁群体的均值与标准差达到3.98(0.878)。本次调研中,虽然老年人数占比较低,但对城市森林游憩的需求程度最大;中青年人占大多数,他们对城市森林游憩需求总体上居于“比较高”水平,可归因为于他们承受生活与工作双重压力,更需要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
在不同职业类型中,政府与企事业管理人员对城市森林公园游憩的需求程度显示出最高的需求,均值与标准差为4.10(0.789);其次为退休群体,均值与标准差为4.07(0.813)。因为政府与企事业管理群体收入相对较高且稳定,有较固定的休息时间;而退休群体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对森林公园活动的需求较高,又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且身体健康长寿是他们最大的追求。
徒步者对森林公园游憩的需求程度平均值与标准差达到4.37(0.770),而随意造访者为3.54 (1.011)。
本科以上与小学初中教育程度者的游憩需求程度相当,平均值分别为3.81与3.84;大专/本科与高中/中专的相当,分别为3.48与3.51。市中心居民对森林公园游憩的需求程度平均值最高,为3.76;其次是城市边缘,为3.48;郊区与乡村居民的需求程度较接近,分别为3.37与3.42。
表3 游憩需求程度差异分析
3.杭州城市森林公园游憩新态势
1)出现多样化有氧运动者。 北高峰是主城区最高峰。前往美女山顶—桃源岭—北高峰的常规性登山爱好者较多,造访群体中有徒步者、跑山者、团体拓展活动者与个别山地自行车运动者。
2)杭州森林公园活动群体中外地游客增多。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的发展,杭州已成为上海、苏州和省内周边地区居民的环城游憩带。本次调研了解到,上海及杭州周边城市的中青年居民在周末及节假日经常性访问杭州城市森林公园。
3)市郊景观品质好的森林公园访问量呈上升趋势;市郊偏远的林区访问率低,目前仅有少部分徒步爱好者或有组织的越野赛者前去。
(二)市郊景观品质好的森林公园登山路线
除了以上人口集聚的主城区森林公园的问卷调研以外,本课题组还考察了造访率低的偏远森林公园,包括从大清岭到屏峰山、里晔山到笠帽山,老焦山、小和山到午潮山、白龙潭一带,以及十里琅珰的上天竺至万背林、狮峰、龙井茶园段,五云山的云溪竹径至真际寺段等。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体验,以及与徒步爱好者访谈所获知的信息,对造访率低的主城区以外的森林公园,归纳出以下徒步者所偏爱的景观品质高的典型登山路线:
①西湖群山十里琅珰线路的上天竺—狮峰—龙井村。此线路人为干扰程度低,游客在龙井村还可感受茶文化主题景观。
②烟霞三洞—南高峰—龙井村—九溪。这条线路不仅富有水体景观,还有茶村文化景观。
③小和山第二公墓的盘山公路—龙门岭—白龙潭。沿路是原始的土路、陡峭的爬坡、茶园,人文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镶嵌在林木葱郁的缓坡上,让人感受到林区强烈的自然性与野性。
④老东岳村—美人峰—龙门山—石人岭—云雾台—天竺山—棋盘山—天马山—吉庆山—茶叶博物馆。这条线路路程较长,山峰较高。游憩者在领略群山环绕景观、激发穿越高峰的气概后,可以参观恬淡闲适的茶主题花园,体验茶文化。
⑤天竺山—九曲亭—丁家山—大清谷。此线路树木种类丰富、植被层次多样、季相景观优美,游步道由条石铺设而成且狭窄,对植被破坏程度低。这里是登山越野赛的线路,人为干扰程度低,景观野趣十足。
⑥屏峰山—老焦山—小和山—午潮山西北余脉—午潮山—白龙潭。登顶可一览杭城、西湖风貌。
⑦西山游步道的灵山洞(风水洞)—石门坞—牛背岭—双灵村委(板壁山水库)—如意尖。此处水体景观丰富,可领略杭州群山环绕景观,体验杭州城区最高峰如意尖。
这些山林景区,涵盖了十里琅珰以及新建的西山森林公园的老和山—桃桂山、屏峰—社井这条登山游步道的主要区段。这些林区与周边景点连接度低,人为干扰少,自然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其中第②、⑦线路水体景观丰富。
(三)杭州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通过在主城区森林与市郊林区的实地考察,以及与造访者现场访谈,发现杭州城市森林公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主城区森林公园人为干扰严重、维护管理滞后
与一般森林资源相比,人们对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使用强度更大、更广泛。Li等人的研究也指出,主城区森林是消耗、生物多样性保护冲突以及患媒介传播疾病可能性最高的地方[12]。
主城区森林公园游憩普遍存在过度使用与人为干扰严重现象:
1)访问者在林区的不正当活动,破坏了其植被。在主城区造访率高的老和山、秦亭山与美女山,居民在林区践踏、砍伐植被,辟出一块空地进行锻炼;有些造访者不走游步道而在两侧自辟小道,致使一些低矮灌木植被遭践踏;个别林区内,临时管理者砍树自辟菜园,破坏植被;在游步道两侧,有些居民掘取基部土壤,用作家庭种植;有些游客折断树枝,充当登山仗。
2)开放性林区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除了拾荒者收捡垃圾,没有环卫员清扫。
3)林区禁烟防火的标识数量不够。亭子等游客逗留休憩的场所没有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
2.游步道设计不能满足差异化需求
专业登山、徒步爱好者喜欢走土路,土路的坡度更符合人体自然登山行走的习惯,而且防震。游步道的大规模铺设,旨在方便大众登山,但显然对植被造成了很大破坏。林区现已铺设的台阶大多采用水泥、沙石混合石板,与山林自然景观不协调。游人反映很多游步道台级的高度与密度非常不适合自然行走的习惯。西山森林公园部分区段游步道台阶的高度与密度设置不合理,铺设的材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破损与脱落现象。屏峰社区至平峰顶的游步道损坏严重,未及时维修;老焦山到白龙潭景区的游步道亦如此。
3.森林公园内标识系统不完善
主城区访问频率最高的老和山至北高峰的林区内各个下山出口存在标识牌缺乏、破损、被移位、字迹模糊、内容不详或未更新等现象。如,秦亭山通往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美女山通往青芝坞,桃源岭至灵峰山或至植物园、至西溪路的标识牌缺乏或内容不明确,不利于游客识别,以致不熟悉山路的造访者很容易迷路。
地处偏远的森林公园登山入口处标志不明显,林区内导引牌缺乏。比如,在平峰顶至里晔山或通往笠帽山的三岔口的“幽宜思止亭处”,标识不明确;在小和山第二公墓山脚下的入口处没有任何进入林区的指示标识,必须经当地的村民指路才知上山的路;沿着碎石盘山公路登午潮山、游白龙潭的线路上,三岔路口没有标识,初访者很容易走错路。
林区内海拔高度标识缺乏。目前杭州所有森林公园的游步道很少有设高度标识的。游憩者在登山过程中很需要知道自己所处的高度以及到山顶的距离。
4.森林公园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设施缺乏
目前,主城区森林公园内厕所一般设在山脚下入口处。这极不方便长时间在林区的徒步者。半山森林公园的造访者反映,娘娘庙到水库的路段没有供游人休憩的亭子、石桌及石凳;老年人反映林区茶室的收费比较高;带小孩的游憩者表示公园内可供小孩游玩的设施匮乏。市郊森林公园内地处偏远,与周边景点连接度有限,与市内交通的对接度低。课题组亲身经历从大青岭下山到大青村,没有通往杭州市区直达公交车,除自驾以外,只得步行穿过一个只有机动车道、无人行通道、无照明的隧道才到达公交站点。对于游山者,这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四、城市森林游憩功能提升对策
本研究分析了大众对杭州城市森林游憩使用的现状、特征、需求程度与新态势,归纳出市郊景观品质优良的森林公园线路,并对其使用前景做出预测。根据目前林区游憩使用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规划管理措施,以促进杭州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林区常规管理
森林公园管理者可运用游憩冲击管理理论作为维护森林环境秩序的重要行为调节方式, 纠正游客群对生态保护不利的需求, 提高游客群生态保护意识和能力, 降低资源开发对森林旅游资源结构和功能的负影响[13]。常规性管理措施包括在林区增设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宣传栏,提倡不将垃圾留在林区,人人志愿捡垃圾。对破坏林区植被等各种违规行为,严厉禁止并制定处罚细则。在游步道两侧、休憩点等醒目场所,增设禁烟警戒牌示。
(二)林区植被修复与改造
根据杭州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利用植被修复技术,尤其对主城区森林游步道两侧的植被进行补栽、间伐等,引入色叶、观果、抗污染等树种,营造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 构建种类丰富、层次错落、结构复杂、兼合生态与游憩功能的植物群落,实现低强度管理和森林景观可持续发展[14]。
(三)游步道设计坚持生态性原理、分区功能
游步道的材质要与山林自然环境相协调,采用天然材质。游步道铺设的线路、宽度要合理,尽量避开植被,将对植被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今后如果要新筑或整修游步道,则采用条石、卵石、石子、木条、竹等天然材质。建议设置台级稀疏、平缓石条或卵石铺设的游步道,保留土路,这是山地健行、山地奔跑的群体所需。
游步道的设计要适合不同群体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步入快速老龄化,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必须考虑老年人的健身需求。主城区森林具有较高的普通大众的访问率。居于人口集聚中心的老和山、秦亭山、美女山一带林区与城北的半山、西湖边的宝石山等,山峰较低,所建的游步道台级可以相对平缓,适合老年人需求。
从桃源岭到北高峰一段,保留现存土路,适合居民跑山、健行以及开展山地拓展运动的需求。在桃源岭一带出现少数山地自行车爱好者活动,对徒步游憩者不安全。今后山地自行车运动会呈上升趋势,因此有必要纳入计划,设置专用山地自行车道区段,与徒步登山的游步道区分开。并且增设标识,保障游憩者的安全。
对访问率低的偏远的林区,尽量保留土路原样,适合徒步者的需求。
(四)完善林区解说系统
全面建设林区标识系统。对于主城区访问率高的林区以及偏远的林区,都要进行标识的全面检查,及时增设、修补与更新等。完善标识的导引作用,加强林区之间及林区与周边景点的连通性。主城区部分森林区段及植被丰茂的市郊林区有必要构建植物解说标识牌系统。
离主城区较远的西南线林区普遍景观质量佳,目前访问率低。重视构建这些偏远林区的道路标识势在必行:包括做好登山入口标识牌、多种入口线路与三岔口的标识等。这些标识牌必须在沿途提前设置,起到预导作用。这对外地游憩者更为必要。另外要完善游步道的标高。这将拓展杭州城市森林的游憩空间,缓解主城区森林负载过大、人为干扰严重的压力。本研究推测这些林区将有愈来愈多的造访量。
(五)增设游憩与服务设施
主城区森林增设游憩设施。有年纪大的居民希望在秦亭山顶设置一些健身器材。这里普通游憩者造访率高,有休憩亭,周围有一块平地可用于放置器材,供居民在林中健身。还有居民建议在秦亭山顶建观景台,这里有空间,可以俯瞰西湖全貌。
主城区森林可增设荡秋千、木头跷跷板等富有童趣的游憩器材,因为有不少家长带着儿童来游玩。有年长居民建议从灵峰(浙江大学)到秦亭山与将军山交叉处建木栈道。
市郊偏远林区随着访问量的增加,要增建石凳、休息亭、观景台与防护栏等。访问率集中的林区交汇点有必要建环保简式厕所。
(六)完善市郊林区与交通干线的连通性
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林区与周边景点的连通性及林区径道与交通干线的对接度,尤其是提高偏远林区的通达性。增加到偏远林区的公交线路与班次,尤其在节假日要延长市郊林区线路的公交服务时间。杭州西南面市郊的林区,如九溪、白龙潭与灵山等景区水体景观较丰富,这在主城区森林水体景观缺乏的情况下,这些林区能弥补不足,极富吸引力。在2014年12月富阳市被划入杭州设立富阳区以后,提高西南面市郊通往富阳方向林区的交通连接性,显得更为必要。
参考文献
[1]谢莉,李梅.城市森林公园概念的界定[J].四川林勘设计,2009(2):48-54.
[2]吴国清,李天娟,李文苗.基于职业分异的城市森林游憩者的消费需求——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1(2):64-69.
[3]魏园园.游客游憩行为特点与城市森林公园旅游产品设计[J].林业勘察设计,2007(1):190-193.
[4]肖亮,张立明,王剑.城市森林游憩者行为偏好研究——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443-447.
[5]周慧滨.需求和效用理论在评估森林公园游憩价值中的应用[J].林业资源管理,2004(3):44-47.
[6]薛群慧,邓永进,顾晓艳.健康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以浙江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85-89.
[7]贾双凤,王薛平,金联平,等.海南热带森林旅游研究综述[J].热带林业,2011(1):34-37.
[8]Park BJ,Furuya K,Kasetani T,Takayama N,Kagawa T,Miyazaki Y.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in forest setting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24-32.
[9]Hansmann R,Hug SM,Seeland K.Restoration and stress relief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in forests and parks[J].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2007(4):213-225.
[10]Tyrväinen L,Pauleit S,Seeland K,etal.Benefits and Uses of Urban Forests and Trees[M].Urban Forests and Tree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5:81-114.
[11]Karjalainen E,Sarjala T,Raitio H.Promoting human health through forests:Overview and major challenges[J].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2010(1):1-8.
[12]Li S,Colson V,Lejeune P,etal.Agent-based modelling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eisure visitation in forests:A case study in Wallonia,south Belgium[J].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5,71:111-125.
[13]李柏青,吴楚材,吴章文.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方向[J].生态学报,2009(5):2749-2756.
[14]王小德,马进,范义荣,等.杭州城市森林构建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6-58.
(责任编辑陈咏梅)
Residents' Forest Recreation Needs and Urban Forest Recreation Function Improvement Strategies——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Forest Parks
ZHANG Hua
(School of Tourism and Health,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Urban forest parks are the most natural open space and residents' main recreation sites among all the diversified urban green space.This study collected data in seven forest districts, most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main urban area of the mountainous city, Hangzhou.By applying field survey, on-sit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ace to face interview, the inclination of residents' forest visits, their forest recreation needs, and the new trends of recreation are revealed.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e hiking routines among forest districts with high landscape quality, meanwhile with low visiting frequency.In regard to the numerous threats and weaknesses that the forests are facing, such as severe human disturbance, negative stewardship, lacking of signage system and facilities etc., concrete proposals and strategies on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are presented, includ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regular stewardship, carrying ou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mproving the explanatory system, designing nature-guided hiking trails, setting up more recreation and service facilities, and developing infrastructure connecting suburban forest districts, in order to create recreation-appropriate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of Hangzhou.
[Key words]urban forest parks;recreation needs;recreation function;Hangzhou
[收稿日期]2016-02-20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居民对城市森林的景观感知与游憩需求研究”,项目编号:Y201432823;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杭州城市森林景观感知与游憩适宜性评价”,项目编号:B14GL15Q。
[作者简介]张华,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绿色空间与乡村景观评价及游憩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3-0036-07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