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华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以方法引导为上,从而 构建学生阅读思维,为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提供保障。
关键词:情感思维参与;对策;语文学习行为;学生参与;初中学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67-01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
感受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本人发现:有些学生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文章(课文)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对客观事物缺乏“感之于外,受之心于”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1、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对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例如“开放五官”,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等等。并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对象、内容,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手段,比如定点观察、移位观察、立体思维观察等等。教师在平时的语文生活中还可很好地组织集体郊游、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受生活。把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记下来,并能对记录下的人、事、景、物设身处地地去体味和领悟。例如:夏天带学生到河塘边,学生看到了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闻到了荷香,但这只能算是观察到了,感觉到了,还需要去体味、领悟。如果有学生觉得这荷叶绿得颤动人心,荷花香得沁人心脾,于是发现了自然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感受了。
2、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相对于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微不足道。这样,在引导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书是活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教师可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好能适当讲授些文学知识,并投石激浪,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的再造,既提高学生的间接感受能力,又收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奇效。
二、善于捕捉思想火花
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三、引导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散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由这个人想到那个人,由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由此及彼地想;2、所想到的事物都是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想象是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常常要通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形式来进行。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就自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并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已己》时,教师提出“孔已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已己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从思维能力和整个智力的关系看,思维能力是核心。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拨、深化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