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6-07 06:28张梦醒宋玉兰张雅茜
天津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喀什政策建议

张梦醒 宋玉兰 张雅茜

摘 要:从分析喀什地区经济社会的基本现实情况出发,调查并研究分析了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的特点以及转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总结了目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喀什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优势,提出了促进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喀什;剩余劳动力;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6.019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Kashi

ZHANG Mengxing, SONG Yulan, ZHANG Yaxi

(Economics and Trade Department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reality of Kashi region economic society,the status quo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Kashi , or in other part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o citie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found reasons behind the move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sed,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transfer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and combining the Kashi wer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advantag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Kashi reg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Kashi; surplus labor; policy suggestions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研究“三农”问题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进行转移的问题,是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1-2]。喀什地区地处祖国西北部边疆,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地区转移。保障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不仅有利于喀什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繁荣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1.1 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喀什地区城镇总人口为4 570 682 人,农村总人口为3 015 398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总人口为1 559 667人,贫困人口总数为123 346人,根据计算剩余劳动力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0.94%,剩余劳动力约为148 101人。剩余劳动力人口和贫困人口比重相对较大,大大制约了经济发展。

1.2 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2.1 劳动力转移途径以政府组织为主 喀什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其转移形式主要依托于相关政府机关的组织[3]。随着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视,喀什地区各个县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例如疏附县针对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全新经济增长点,全力推进组织、培训、就业、维权“四位一体”的劳动力输出模式,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式经济,并积极开展具有技术含量、民族特色的“特色培训”,如民族乐器制作、刺绣、葫芦雕刻等,就近就地转移了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1.2.2 劳动力转移方向以疆内为主 喀什地区远离内地省份,交通里程基数大,向疆外转移的成本费用远远高于向本地转移的成本,所以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远离家乡去外省打拼或者就业。与此同时,以本地转移就业为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很大比重的劳动力仍然从事于传统的农业基本生产活动,且农业生产存在一定季节性,本质上不可能实现农民持续有效增收。

图1可以看出,从流动方向上看,疆内的主要路径为喀什地区农村流向阿克苏、库尔勒等距离较近的城市。特别是农产品成熟的时候,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疆外的主要路线主要是从喀什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分布范围呈固定趋势,主要流向上海、山东、广东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同时这些城市也是主要对口援建喀什的内地城市。

1.2.3 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层次较低 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疆内和疆外转移。疆内转移大多数依托当地的民族特色产业来实现本地的转移,例如麦盖提县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乐器的制作、英吉沙县工艺小刀制作以及莎车地毯编织、刺绣等当地传统手工业。同时疆内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流向农业产业,特别是棉花采摘和水果采摘时需要丰富的劳动力。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自己的特殊技能在城市从事交通物流运输、房屋维护修缮、干果批发销售等[2-4]。疆外转移大多流向于民族特色的餐饮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层次相对较低、结构较为单一的第三产业,很少涉及相对具有技术含量的行业。

喀什地区政府组织性质的劳务转移中,仅从流动产业方面分析发现,主要就业方向是传统的手工制造业。特别是女性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因其自身具备刺绣、缝纫技术,主要在广州的制衣厂、服装厂就业[2]。她们虽受教育程度不高,但都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心灵手巧,各种裁剪、缝绣等技能是她们与生俱来的优势。总体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喀什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比较单一,就业的选择性较小。

2 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

喀什地区近几年在中高等教育上的投资越来越多,义务教育也已经基本普及,但是对于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做得不够到位。喀什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中比重最大的是初中及初中以下,下面是文化程度比重情况:小学文化水平占15%,初中文化水平占47%,高中文化水平占20%,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占18%。根据数据表明,大部分的剩余农民教育程度偏低[4-5]。并且大多数农民劳动力长期从事于农业的种植技术,很少接触到其他行业,缺乏相关劳动的技术技能,而且有很大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几乎不懂汉语,从未来发展的劳动力需求来看,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产业技术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可选择的职业会越来越少,就业空间越来越窄。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律性较差

喀什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被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大多为男性少数民族,在转移过程中,缺乏自律性事件频繁发生,例如无故旷工、不按时上下班、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不利于用人单位与劳动力之间建立长效稳定的用人机制,也不利于其他剩余劳动力进行下次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信任危机。

2.3 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合理

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转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空间的得到稳步提升。首先,劳动力转移具有季节性,数量结构呈现不合理性,大部分劳动力转移都是在秋季农产品采摘或者关于从事相关农业活动时期进行的转移。其次,教育结构不合理也不利于产业转移空间得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产业带发展,用人单位需要的为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教育程度低的人往往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后,喀什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性别结构不合理,由于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女性劳动力不愿意外出工作,被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多为男性。

2.4 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组织化程度较低

自2011年以来,根据相关内容了解到,疏附县和疏勒县为了喀什市东西城区的建设,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相关政府部门为此成立了相关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相关的工作中介中心[6]。同时由于喀什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因而缺乏规范系统的人力资源市场。因此,喀什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多是依靠政府来完成的,而政府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组织转移成本花费较高、缺乏资金投入、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使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资源不对接,不能满足大多数劳动力对基本就业信息的需要,进而无法获取合适的就业信息,而后出现无序盲从的转移的现象。

2.5 传统思想的影响

喀什地区有很多地方由于交通闭塞、信息通讯不畅,因而当地的劳动力缺乏对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念的认识,大多数农民故步自封、长期依赖于政府的扶持,甚至有一大部分农民对政府开展的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产生了抵触排斥的心理,严重制约了政府部门组织开展转移工作的进度和力度。喀什地区的农民思想大多是安于一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部分农民进行自主转移的积极性,减慢了政府进行工作的进度,也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甚至严重制约了喀什地区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喀什地区农村人口中,少数民族的人口基数大,特别是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比重,占总体农牧民人数的85%,而这些少数民族农民受宗教和传统思想的禁锢,不愿意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其他行业。同时由于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汉语沟通水平普遍较低,去外地打工也出现过语言交流有障碍的情况,这就促使他们更加不愿意外出打工。

2.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权益难以保障

由于喀什地区特殊事件的频繁发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出时需要开具许多证明,走各种繁琐的程序,转移以后还存在难以享受转移地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使其难以融入城市生活[2]。同时转移后的劳动力因为自身原因大多数从事的是社会底层的服务行业,工资较低,待遇也不好。此外,剩余劳动力转出后,他们的土地在现阶段法律制度下难以实现灵活快捷的流转,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添了对土地的后顾之忧。

3 解决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职业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自身综合素养

首先,根据用工单位的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了解相关企业的用工要求,并对剩余劳动力实行定向专业性培训,这样劳动力在培训合格后就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进行就业。其次,在农闲的时候,积极开展专业技术的培养,特别是技能的培训,让农民们掌握一技之长,政府部门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再次,在普及喀什地区15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更要大力创办专业性的职业培训学校,提高喀什地区的劳动力的总体综合素质水平,以便其能自选职业、自由择业、自立创业,进而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长期转移、稳定就业。最后,劳动者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特别是汉语的能力)和职业素质[4,6-7]。

3.2 利用喀什特区的政策优势,保障剩余劳动力转移

喀什地区的相关政府,要充分抓住时机,在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政策的扶持和内地兄弟省市的对口帮助下,利用得天独厚的口岸优势吸收国内外的资金、科学技术、高等专业型人才等资源,特别是要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喀什地区,加快喀什地区实现第三产业集聚效应的发展,构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产业发展体系,加速推进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岗位,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利用国家政策性扶持,积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兄弟省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疆外兄弟省市。

3.3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政府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积极向广大农民宣传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增收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做好思想工作,支持农村劳动力转换成现代化的择业、就业观念,并营造出社会舆论氛围鼓励剩余劳动力“走出去”,丰富活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社会生活环境。特别是要找出先进的优秀的走出去的劳动力代表,比如说春晚的维吾尔族姑娘,让先进的劳动者把他们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可以采取宣讲等浅显易懂的方式,而且要广泛宣传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外地的各项优惠政策。

3.4 积极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剩余劳动力转移

政府部门应该优先考虑加快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包括农业自身及其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业[2,8]。喀什是著名的瓜果之乡,特别是近几年特色林果业的发展,使喀什红枣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如能改善农产品品种、贮藏、保鲜、运输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再经过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工业附加值,就有可能实现全年供应市场及产品的再增值。假如利用好农产品自身的优势,并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不仅仅可以促进相关企业得到良好、迅速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更为农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另外,喀什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利用其旅游业的自然优势,积极发展具有农家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业,进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为喀什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其他的就业方式。

3.5 鼓励大学生回家乡创业

大学生拥有专业的技术,对于科技及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这个网络信息化的社会,大学生应该本着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态度回到自己的家乡,利用自己学习的系统化的知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寻找契机积极创业,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3.6 加大力度扶持当地企业发展

喀什地区1市11县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实际规划并且建成了14个工业园区,总体的设计规模为203 km2,落户的企业为403家。同时,喀什地区拥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产业,要积极发展当地产业,实现其产业规模化[8]。例如,喀什佰佳肉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在打造刀郎果园鸡的品牌,同时在泽普县工业园区开设分公司,为当地农户提供很多就业岗位,该企业还采用公司和农户订单式饲养鸡仔的模式,为当地一小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其他的就业渠道。政府应该大力扶植地方中小型企业发展,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添彩,同时也为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福音,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效稳步发展。

4 结 论

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较大,又是少数民族常年聚居的地区,同时生活文化习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长期受传统宗教影响,墨守成规,极其不愿意走出去,又长期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救助,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的主要因素。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自身先天条件较差,接受教育年限时间短,尤其是汉语交流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且不具有较高水平的竞争能力,同时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中大部分从事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或者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社会保障环节比较薄弱、工资待遇相对较差[2,9]。综上所述,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就业的岗位可以选择的比较少,出现了转移相对比较困难的尴尬处境。在这种现实情况的制约下,为了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就应该从多个方面、不同层面采取有效、高效的措施。首先要提高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性职业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同时政府要发挥自身作用,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利用喀什的特区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扶持,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扶持地方企业,进而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保障喀什地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长久地转移[10-14]。

参考文献:

[1]蒋志辉,何平平.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制约性因素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维吾尔族为例[J].特区经济,2011 (5):219-221.

[2]依帕热·伊明.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3]刘强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J].中国科技信息,2006 (10):208-209.

[4]侍晓雅,杜玉.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经济视角,2013 (3):94-97.

[5]王纯礼,盛伟玲.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3 (10):44-48.

[6]杨骁.关于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以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为例[J].实事求是,2012 (3):92-94.

[7]曹弦,黄训芳.对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366-371.

[8]古再丽努尔·阿布都萨塔尔.从阿克陶县看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3(23):332-333.

[9]王康熙.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 (7):79-80.

[10]王敏.从农民外出打工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J].农家之友,2010 (6):49-50.

[11]罗佐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9.

[12]梅付春.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问题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8(6):13-14.

[13]侯传伟.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 (5):8-10.

[14]高光照.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 (3):6-9.

猜你喜欢
喀什政策建议
喀什城是座大巴扎
丝绸之路之喀什·五香人生
喀什,鲜艳的名片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玉龙喀什水利枢纽施工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