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演讲中提到一个有趣的观察:1949年社会主义救中国,1979年资本主义救中国,1989年中国救了社会主义,2009年中国救了资本主义。为什么说中国救了资本主义呢?大家知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这一波救市举措为2010年的复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中国经济增长在其后两年内都成功保八。
但是今年中国经济看来不容易保八。大陆今年“两会”订下经济成长率7.5%的目标,体现了大陆经济真正的重心在转型而不是追求高成长。因为高成长过去表现很好,但也带来不少问题。
目前大陆盛传地方版的10万亿刺激计划,我的建议是,要小心地方债等问题,不能因为有10万亿执行而累积更多债务;另外,在投资过程中,要考虑贫富不均问题,不能独厚“有力人士”,给特定地方上大项目、大工程,可能酿成更大的社会不和谐。
全球经济仍然问题重重,欧美内需市场表现都不好。美国在金融海啸之后,受房贷市场影响,至今仍然失业率居高不下,平均在10%左右。欧洲失业率同样惊人,2009年下半年欧债危机爆发,欧盟各国以撙节为主,内需降下,进口减少。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国不能再以过去“三驾马车”去追求高经济成长,经济刺激计划下以大量钢筋水泥堆垒出来的荣景,实际上很容易看到,但未必真能惠及民生。
大陆现在“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结构转型——经济上由外销转内需,投资转消费,国企转民企,工业转为服务业。民富比国强更重要,转型期内,大陆并不一定要追求过去那么高的增长,而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
目前各地争相上大工程、大项目,以大陆的中央和地方财税划分来看,是可以理解的。台湾有“财政收支划分法”来规范“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如何配置;但大陆税收则是由中央拿走大部分,地方没有钱,地方发展指标又以GDP为唯一指标,只好举债、强化房地产建设以为因应,由此造成房价高涨,贫富不均,民怨很深。这几年,中央政府着力打压房地产,包括“国八条”、“国十条”、限购令、限价令陆续出笼,一定程度上抑遏了房价。地方为求财政得到挹注,重新期待以大投资、大建设搞大工程来改善地方财政,这个可以理解,但搞大工程只是以地方财政为目的,对人民福利并没有直接贡献。国家发改委一定要审慎,再以大量钢筋水泥堆垒出人民享受不到的工程,造成很多无用的公共建设,民生不见得受惠;要是再因工程腐败问题导致公共工程质量不佳,更会令民众诟病。
大陆也想发展服务业,例如“十一”长假取消过路费,就是想以消费来带动经济。台湾对服务业这个领域可以着力。两岸在ECFA架构下签订了《智慧财产权》、《投资保障协议》等,要加以落实;未来货品贸易部分还有5000项货品要进一步协商。《服务业贸易协议》的签订预计今年底、明年初应可底定。
不过现在谈的仍是大方向,如何落到细节,才是最大考验。服务业有很多潜规则,有时候中央同意了但地方未必能执行,这意味着即使签订,未来也要不断修正和完善。我要提醒台湾的服务业者,这个领域不能单打独斗,台商服务业进到大陆要掌握两项:其一是,要成为生产型服务业;其次是,不妨结合成连锁加盟店。前者要善用大陆品牌,进一步建构物流和通路,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者则是集体性、有计划,相互协调支持下,以达到台商服务业整体开拓市场的效果。
台湾的外贸协会由王志刚董事长领军的体系,在大陆拓了有限的点,但总体而言仍然不够,有必要加大加速进行布局。通路、物流都是我认为生产型服务业可以加大力度投入的行业。
现在台商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关键是货品通关。大陆应该让若干港口当试点,让台湾商品快速通关。有些新鲜的商品在进到大陆市场之前,必须先能有快速通关的把握,一旦通关受阻或受挫,很容易造成重大损失。这方面两岸都在设法解决。例如过去浙江出了名的小额贸易港口石浦港,现在就可以考虑建快速通关的设施设备;又如平潭,既然说是两岸生活圈,共同家园,打开一条让台湾商品可以更方便、更有效进入的通道,难道不重要?现在平潭等地的基础建设进步很大,和台湾通航,台中港两个半小时,未来台北港不到两个小时,很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