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婕)
13年里,邓迎香带领村民们用钢钎、锤子凿出了一条216米长的山中隧道,那是将闭塞的小山村连通山外世界的希望之路,她因此被誉为当代“女愚公”。可邓迎香却直言,自己以前都不清楚“愚公”是谁,她只知道,要用自己的双手摆脱受困于大山的命运。
贵州省罗甸县郝日镇董架乡麻怀村坐落于大山深处,村人祖祖辈辈出山得手脚并用,最少要走两个半小时。山路陡峭险峻,一砖一瓦都得靠肩扛马驮运进去,不知摔死了多少驮货的牛马。大山成了一座屏障,挡住了麻怀村人出山的脚步,也把村里孩子的上学年龄推迟到了10岁。
在邓迎香眼里,山里人活得难,最苦的还是孩子们。要上学,每天光来回就要在山路上耽搁4个多小时,去了学校,累得直打瞌睡。邓迎香没多少文化,只上过几天村里的扫盲班,但她深知,如果没知识,连地都种不好。要让村里娃娃读好书,就得换一种活法!
1999年,借着国家计划给麻怀村通电的东风,村里决定以广山坡半山腰上一个40多米长的溶洞为突破口,挖出一条隧道来。于是,包括邓迎香和丈夫在内的翁井组27户人家全部出动,每户集资15元购买铁锤、洋镐和照明用的煤油、蜡烛等物资。就这样,村民们在没有任何技术人员、资金和专用工具的情况下,自发组织起了挖洞队伍。
溶洞狭窄,施工的村民只能一个紧挨着一个匍匐进洞,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掘土刨石。凿一阵子,村民们再紧挨着盘坐在地,用双手把凿下的岩石、泥块一捧一捧地接力往洞外传递。邓迎香和男人一样出工出力,每天累得直不起腰,走不动路,晚上回到家,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每当身边和她一起挖洞的村民想休息时,她就鼓励大家,“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好歹有进展”。
14个多月后,隧道终于打通了。虽然隧洞最窄的地方只能过一个人、一匹马,最低处人还得趴着过,但这个小小的通道对封闭已久的麻怀村来说意义重大,它让常年闭塞的山里人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隧洞打通后,电线拉进了山村,村民们从此过上了有电的生活。
2010年国庆节,邓迎香的女儿回麻怀村结婚。婚礼当天,迎亲的车队开不进村,一行人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隧洞中穿行。狭小的隧洞不停地渗水,泥水没过小腿,婚纱变得污迹斑斑。女儿狼狈的婚礼深深刺痛了邓迎香,她决心:一定要把隧洞再拓高、拓宽,要像真正的隧道一样,能通汽车!
做通村民工作后,在县乡政府的帮助下,邓迎香和丈夫带着麻怀村的村民又开始了第二次挖山拓洞。这时距第一次打通溶洞已经过了11年。
丈夫身体不好,带领村民拓洞的重任就全落在了邓迎香肩上,前线、后勤都要她操持。她四处去“跑”钱,跑来钱就购买拖拉机、空压机、电动机等拓洞工具。为了安全,邓迎香负责守夜管理炸材,每天凌晨5点钟才能回家。在邓迎香的感染下,不少麻怀村的年轻人放弃了外出打工,邻村的青壮年也加入了进来,大家一条心地扑在拓洞这件事上。
2011年8月16日,216米长的麻怀隧道终于顺利通车,麻怀村及其周围村庄数千名村民出行问题真正得到了解决,以前翻山越岭几小时,现在开车仅需几分钟。
今日的麻怀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通村公路修起来了,新房盖起来了,很多人家都用上了摩托车、农用车甚至小汽车,村里的山货被卖到山外,不少人家还娶上了外来的媳妇……
2014年,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委会主任,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现在,邓主任又有了新的重任,她要带领麻怀村人走出一条多元化的致富路。她鼓励村民们进行土地流转,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种起了铁皮石斛和岩黄连等中药材,还制定了肉牛、绿壳蛋鸡、果树的产业发展规划。虽然没多少文化,邓迎香却深知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既要发展经济,还不能破坏生态。
此外,邓迎香还说服了十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助学基金会,她要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学好本领改变山村面貌。6年里,麻怀村已经走出了15名大学生,每每想起,这最让邓迎香欣慰:只有移走贫困这座山,山村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