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刘国信
政策干预相对减少,调控范围更加宽泛
——新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解读
文/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刘国信
最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最新修订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猪粮比从过去 的6∶1盈亏平衡点调整为5.5∶1~5.8∶1的合理区间。业内人士表示,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完善调控预案,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使波幅不要太陡,尽量熨平波幅,既有利于生猪生产平稳发展,也有利于保障市场供应。综观新的调控预案,国家对猪价的调控范围更加宽泛,对生猪市场的干预相对减少,会更多地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和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养殖成本逐渐企稳,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宽松。为适应形势变化,有必要对现行预案进行修订,以增强市场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因此,自2009年第一次推出猪价调控预案,经历2012年修订后,2015年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在对2012年预案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发布了新版预案(国家发改委2015年第24号公告)。据了解,与2012年版预案相比,新版调控预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一是为了更加准确反映实际情况,调整了全国平均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设置,并由点设置改成了区间设置。根据近几年生产和市场数据测算,确定全国平均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合理水平在5.5∶1~5.8∶1之间,即由过去的6∶1一个点,调整为5.5~5.8:1一个区间。
二是根据盈亏平衡点调整和价格涨跌程度,相应调整了预警区域设置。即将猪粮比价5.5∶1和8.5∶1作为预警点,低于5.5∶1进入防止价格过度下跌调控区域,高于8.5∶1进入防止价格过度上涨调控区域。具体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①绿色区域(价格正常),猪粮比价在5.5∶1~8.5∶1之间;②蓝色区域(价格轻度上涨或轻度下跌),猪粮比价在8.5∶1~9∶1 或5.5∶1~5∶1之间;③黄色区域(价格中度上涨或中度下跌),猪粮比价在9∶1~9.5∶1或5∶1~4.5∶1之间;④红色区域(价格重度上涨或重度下跌),猪粮比价高于9.5∶1或低于4.5∶1;⑤其他情况,生猪价格异常上涨或下跌的其他情况。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响应机制设置。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的自身调节作用,适当提高了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措施的启动门槛,并确立了三级响应机制。即当猪粮比价处于5.5∶1~8.5∶1之间,处入绿色区域时,做好市场监测工作;当猪粮比价高于8.5∶1或低于5.5∶1,进入蓝色区域时,启动三级响应,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生产,避免出现大的波动,但不启动中央储备肉投放或收储措施;当猪粮比价连续一段时间(通常为一个月)处于9∶1~9.5∶1(价格中度上涨)或5∶1~4.5∶1(价格中度下跌)之间,进入黄色区域时,启动二级响应,分别实施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或收储措施;当猪粮比价高于9.5∶1(价格重度上涨)或低于4.5∶1(价格重度下跌),进入红色区域时,启动一级响应,增加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或实施收储措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防止价格过度下跌,储备规模最高可增加至25万t。25万t冻肉相当于全国一个月6%左右的平均需求量,储备肉上限的调高表明政府调控能力更强;此外,新预案中“加强猪肉进口管理,鼓励猪肉及其制品出口,减少当期市场供应”等政策,对于稳定市场都有着更为实际的意义。
从上述调整可以看出,新预案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猪粮比价处于绿色区域(5.5∶1~8.5∶1),防止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由此观之,国家弱化了对于生猪价格的微观层面调控,更注重宏观调控,将生猪价格的主导权更多的归还市场,这对于稳定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生猪预警数据的核心指标是猪粮比价。所谓猪粮比价是指生猪出场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批发价格的比值(猪粮比价=生猪出场价格/玉米批发价格)。其中,生猪出场价格、玉米批发价格是指发改委监测统计的全国平均生猪出场价格和全国主要批发市场二等玉米平均批发价格。长期以来,6∶1被视为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但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
新预案提到,对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采取区间设置。根据2012~2014年生产成本数据测算,合理的水平在5.5∶1~5.8∶1之间。从过去的点到现在的区间,说明调控更为灵活;同时,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逐渐提高,现在的饲养成本趋向稳定,猪粮比价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将原来 6∶1的盈亏平衡点下调也符合事实。
如原预案的预警点是猪粮比价6:1和8.5∶1,新预案则设置为5.5∶1和8.5∶1,这也就意味着,在上限没有上调的情况下,下限反被下调;同时,猪粮比价处于蓝黄红区域所对应的轻中重度上涨并未发生变化,但是三色区域所对应的轻中重度下跌分别进行了下调。比如,过去的5.5∶1~5∶1所代表的黄色区域(中度下跌),现在只能进入蓝色区域(轻度下跌);过去低于5∶1所代表的红色区域(重度下跌),现在只能下调0.5进入5∶1~4.5∶1之间黄色区域(中度下跌);现在能够进入红色区域(重度下跌)的区间为低于4.5∶1。换句话说,新预案只下调了下跌的区间,提高了猪肉价格下降的容忍度。
业内人士指出,从6∶1调到5.5∶1,表面上看,国家允许更低的猪价出现。但深层分析其实不然。农产品集购网研究经理林国发认为,之前的猪粮比6∶1指标已经不科学,考虑到原料价格已大幅变化,猪价反而是走低趋势,总体赢利平衡点肯定比过去降低,现在调为5.5显然更为科学。另一方面,生猪调控价格范围拓宽,预示着国家干预猪价频度降低,生猪市场将更为市场化。以现在全国玉米均价0.5元/kg算,旧版预案平衡猪价为3元/kg,换算为5.5∶1后为2.75 元/kg,中间有0.25元/kg的差价,在多数情况下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有如此的波动。从这个角度看,新预案调控范围确实大大宽泛了。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现在规模化养殖业有了大的发展,抵御价格风险的能力有所提升,过去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就开始淘汰过剩产能,现在哪怕出现亏损养殖户也不会轻易淘汰产能,对亏损的敏感度有所下降。预警点相应下调也是合理的,这将有利于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自2009年第一次推出猪价调控预案,历经两个版本的修订后,现在进入3.0版本时代。不过,新版本却在养猪场户中掀起巨大涟漪。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单凭猪粮比来判断盈亏是有些争议,应该综合考评,用猪料比考评可能更切合实际一些。
“以前,猪粮比低于6∶1即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亏损期,政府会介入,而现在新版调控预案下调到了5.5∶1。在我们这里饲料价格已经连涨五年,6∶1的亏损线也没改过,最近玉米价格刚下降,亏损线立刻下浮,这让我们感觉有些不理解。”一位猪场老板抱怨道。事实上,在2012年末~2015年初的20多个月时间里,中国养猪人经历了累计长达21个月的“史上之最”亏损,在这段震荡下行的“猪周期”里,生猪去产能加速,中小猪场惨遭淘汰,当“存活”下来的养猪人撑到市场好转又逢玉米价格下降时,新版猪价调控预案,又将大家的心“吊”了起来。
据中国生猪预警网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市场自9月初开始转入下跌后至当前,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跌破16元/kg大关,历时近2个月,跌幅10%以上。而玉米价格不到3个月的时间从2.4元/kg以上跌至1.9元/kg附近,下跌幅度达到20%以上。玉米价格下跌速度大于猪价的速度,造成猪粮比价迅速提升,现已达到8.2∶1左右,而新版猪价调控预案的出台背景,正赶上猪价和玉米价格均大幅下跌而导致猪粮比价上升这一历史罕见现象。今天的猪粮比,是用今天的猪价比今天的玉米价格,可是生猪是有饲养周期的,单用今天玉米价格比的话就不是太准确。
林国发表示,考虑到过去几年豆粕与玉米原料价格的比值波动加大,单纯使用猪价/玉米数值来评估生猪养殖利润,失真度偏大,另外随着中小散户使用全价料的比例增加,猪料比价用作生猪的盈亏指导更为有效。但无论是猪粮比还是猪料比值,均只是表示生猪大体的盈亏情况;生猪养殖除了饲料投入外,近年来在实际生产中人力成本、防疫成本及环保成本在养猪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防疫成本较以往增加4~5倍,人力成本增加2倍以上,环保成本由原来的微乎其微逐渐加重。在各种养殖成本均发生较大变化时,猪粮比价已经不能准确衡量养猪成本的变化,特别是在玉米价格受国家政策调控的情况下,以玉米为基准的猪粮比价很可能已经不是养猪盈亏平衡点了。也就是说,当猪价跌至能启动响应机制时,绝大多数养猪户已经血本无归;同样,当猪粮比价超过9.5∶1时,也不一定说明养猪者得到了超高利润。
冯永辉认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猪粮比”这个概念提出并被用于作为衡量养猪盈利变化指标的时候,用玉米价格变化来衡量养猪成本变化是符合当时情况的,因为当时散养户占绝大多数,养猪的所有支出几乎全部来源于玉米。但随着国内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快速发展,养猪业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工业饲料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支出不再以购买玉米为主。显然,单纯以玉米价格作为猪粮比价的主要预警指标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养猪业,这个量化指标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当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实际,以便更加准确地判断生猪市场情况,更好地指导生猪生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