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及灌溉设施对粮食作物种植决策影响

2016-06-07 09:27郭璐明刘瑞峰马恒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村级灌溉

郭璐明,宋 宁,刘瑞峰,马恒运

目前,气候问题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强烈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期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对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等各方面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农业生产关系到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目前受气候变暖的巨大威胁。中国农业生产环境比较脆弱,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更大[2-3],特别是旱灾天气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危害[4]。

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GOHARI[5]研究发现气候变暖缩短作物生长期;由于受灌溉用水需求制约,水稻和玉米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更大。LI等[6]认为,中国极为关注气候变化,但是明显忽略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LIU等[7]基于李嘉图模型,衡量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通过对1 275个农业大县的调研,发现高温和多雨对中国农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王明娜等[8]评估了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粮食种植格局的影响。ALBERSEN等[9]认为,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受供水限制,应该发展灌溉农业。HATFIELD等[10]认为,气候变化改变了温度和降水,对未来30年作物生产提出挑战,应提高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研究农业种植制度影响因素至关重要。邓振镛等[11]发现气候变暖改变作物种植结构,作物生产区域推移明显,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发生变化,喜热和喜温作物生育期延长,越冬作物推迟播种,生育期缩短。通过分析华北地区104个气象观测站资料,荣艳淑等[12]发现温度明显上升,干旱加剧,生产行为与气候变化。肖风劲等[13]研究发现,调整种植结构、改变种植制度以及作物品种,可以增加适应气候变暖能力。李昌新等[14]和廖薇[15]认为,农户秸秆还田不仅适应气候变暖,而且能够改良土壤结构。云雅如等[4]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农户认知偏差或形成定式思维,其适应气候能力更缓慢。郝仕龙等[16]发现,农户受干旱天气影响,种植结构和土地利用形式发生变化,外出打工人数增加。蒋燕兵等[4]分析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农林牧生产的影响,提出了农户应采取的适应措施。周曙东等[17]指出,长三角地区调整种植制度、发展节水农业、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灾害预测警水平,可以提高农业生产适应能力。LEMOS等[18]发现,农户利用季节性预报进行决策,可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损害。李万希等[19]对比分析了石羊河流域1970—2009年气象观测站资料,发现气候变化改变了当地种植结构。通过分析1991—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姜群鸥等[20]发现耕地生产潜力与降雨量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分析1982—2006年华北地区气象数据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月度变化,孙艳玲等[21]发现华北地区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王长燕等[22]分析了1951—2000年华北地区气温和降水资料,发现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不利于农业生产,据此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可见,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调整种植制度和改变生产行为,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该领域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大范围粮食主产区村级经济调查的研究很少。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同时对农业灌溉提出更高要求。为此,本研究利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和安徽5省15个县市135个村级集体经济调查资料,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在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发生条件背景下,研究农业灌溉行为和村级集体经济特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找出影响作物种植决策的主要因素,提出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1 方法与数据

1.1 模型与变量

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大致有5种估计模型:Probit、Multinomial Logit(MNL)、时间序列、Ricardian、以及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Probit和MNL是被解释变量受限模型,可以考察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决定因素。时间序列模型将气候定义为产量函数,气候变量多为降水量和温度。在考虑农业适应情形下,Ricardian模型是评估气候变化影响的有效方法。CGE模型主要预测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为了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作物种植决策的影响,基于WANG等[23]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对Ricardian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如下计量经济学模型:

yij=α +βxijγzij+gig+ηcij+ δdj+εij

式中:yij表示第j个省第i个村的粮食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比例大表示气候变化对作物种植决策影响小。xij表示各种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主要有:灌溉井、水库、池塘、直接从河流或湖泊引水、依靠河流或湖泊引水的灌区系统。zij是村级社会经济状况控制变量,包括:非农劳力比例、人均纯收入、可灌溉耕地面积比例、是否在灌区范围、村委会到乡政府距离、水利设施条件。gig是村级自然特征控制变量,包括:自然村居住是否连片、土壤类型、地形特征、受灾类型。cij表示温度、降水量等气候变量。dj为省虚拟变量,代表其他观察不到地区差异。εij为随机扰动项。α,β,γ,,s和 η 是待估计参数。变量定义和统计描述结果见表1。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主持的国家973气候变化专项,课题选取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和安徽5个粮食产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方式选取样本,充分考虑地区的气候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从每个省抽取3个县,要求最近3年内(2010—2012年)至少经历过1次旱灾或涝灾,且有1年为正常年;每个县分别抽取水利设施状况好、中、差3个乡镇;然后从每个乡镇随机抽出3个村。调查样本为5个省15个市(县)135个村(表2)。调查采用当面访谈填写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村级领导,如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村会计。

表1 变量定义与统计描述Table 1 Th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of variables used in the model

表2 各省调查样本村地理分布和数量Table 2 Distribution and number of surveyed villages in five provinces

各县历年温度和降雨量数据来自各地气象站。第1,计算1980—2011年各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第2,计算1980—2009年、1981—2010年和1982—2011年各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第3,把均值分别匹配给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短面板数据中。

1.3 作物种植制度

1.3.1 不同年份种植制度 不同年份种植制度有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在调研的样本村中,从1980年到2012年主要种植制度未发生变化。调查显示(表3),从1980年到2012年,在调查的135个样本村中,只有12个村的种植制度是一熟,其余123个村都是两熟。在地区分布上,调查的5省135个样本村中,河北省有12个村是一熟,15个村是二熟,其余4省调查样本村都是二熟。

1.3.2 灾害年种植方式 本研究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在调查的135个样本村中,2个村以小麦为主,12个以玉米为主(河北省一熟12个样本村),94个村小麦和玉米两熟制,9个村小麦和水稻两熟制,18个村小麦、玉米和水稻种植(表4)。从表4可以看出,以小麦和玉米两熟制是主要种植方式,而且正常年和受灾年种植方式没有变化。由于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限制,种植方式不受灾害年影响。

馆藏图书利用率常用来作为检验图书采购质量的指标之一,是制订图书采购策略的依据。因此,可通过下列方式提高图书预约率[7]。

表3 不同年份和地区种植制度Table 3 Village classification by cropping system across province and over years

表4 正常年和受灾年作物种植制度样本村数量分布Table 4 Sample village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system across year types

2 结果与分析

表5为模型估计结果。从模型的检验情况来看,3 个模型的 R2分别为 0.86、0.69 和 0.73,调整R2分别为 0.84、0.66 和 0.70,对短面板数据模型而言,其拟合优度较高,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有很高解释力。三大粮食作物模型F值均达到1%水平,表明模型总体检验显著;同时,多数变量与预期估计一致。

表5 粮食种植决策影响因素估计结果(N=405)Table 5 The estimated results of determinants on crop decision-making(N=405)

2.1 小麦播种影响因素

第1,灌溉井和水库灌溉影响小麦种植。具体来说,使用水库灌溉限制小麦种植面积;相反,使用灌溉井增加小麦种植比例。事实上,河北省11.8%使用水库灌溉方式,小麦种植面积只有31.11%;相反,河南省96.3%使用灌溉井灌溉方式,小麦种植面积高达50.96%。

第2,村级领导和村级灌溉面积影响小麦种植。具体来说,村领导教育年限越长,小麦种植面积越大。事实上,村领导教育年限越长,接受信息越多和传播能力越强,促进小麦种植。另一方面,村级灌溉面积越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越强,小麦潜在种植面积可能越大。

第3,长期气温影响小麦种植。具体来说,春季长期气温越高,小麦种植面积比例越小;相反,夏季气温越高,小麦种植面积比例越大。原因可能是春季气温高易形成春旱,不利于小麦生长;在小麦成熟期,夏季温度较高有利于小麦灌浆和成熟。

第4,长期降水量影响小麦种植。具体来说,春季降水量越多对小麦生产越有利,因为,在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乳熟期,小麦生长需水量较大,降水量对小麦生产有促进作用。相反,冬季长期降水量对小麦种植有不利影响。

第5,旱灾年明显影响小麦种植。2012年(旱灾)虚拟变量达到5%显著性水平,符号为负,与2010年(正常年)相比,小麦播种面积明显减少,说明旱灾限制小麦种植。

2.2 玉米播种影响因素

第2,村领导特征和村灌溉面积与玉米种植有关。具体来说,村领导教育年龄和村灌溉面积与玉米种植呈负相关,说明村领导教育年限越长、年龄越高、村灌溉面积越大,村里玉米种植面积越小。可能是灌溉条件好,夏季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导致玉米种植面积下降。相反,有倒茬习惯的村,玉米种植面积较大。

第3,土壤和自然条件影响玉米种植。壤土地自然村,玉米种植面积较小;平原地形自然村,玉米种植面积较小。同样,水利设施好的自然村,玉米种植面积较小。可能的解释是,平原、壤土和水利设施好的村,夏季倾向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减小玉米种植面积。

第4,长期气候变化影响玉米种植。具体来说,四季节长期气温都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影响方向不同。春季和秋季长期气温与玉米种植呈正相关,夏季和冬季长期气温与玉米种植呈负相关。另外,夏季长期降水与玉米种植呈负相关,其它三季度降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2.3 水稻播种影响因素

第1,村级灌溉设施影响水稻种植。具体来说。使用机井灌溉,限制水稻种植,可能由于水稻种植需水量较大,灌溉井覆盖面可能有限,这一现象可能在北方旱作区存在。直接从河流或湖泊引水、依靠河流或湖泊引水的灌区系统,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比例,这一现象可能在南方水稻区存在。

第2,耕地资源、灌溉面积和村领导特征影响水稻种植。人均耕地、人均灌溉面积和村领导年龄,与村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呈正比。说明这些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相反,有倒茬习惯和在灌区村,水稻种植面积比例较小。需要注意,在灌区村水稻种植面积比例较小,与预期结果不同,需要大样本检验。

第3,村水利设施条件影响水稻种植。结果显示,相比水利设施较差的村,水利设施条件良好和中等村,水稻种植面积明显较大。说明我国农田灌溉条件,显著制约水稻种植。不仅发生在北方旱作区,同样发生在南方水稻区。

第4,夏季长期降水量与水稻种植呈负相关。结果显示,夏季长期降水量越大,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反而越小。虽然水稻需水量较大,但大量降雨可能不利于水稻种植。另外,长期温度变化对水稻种植没有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5个粮食主产区135个自然村实地问卷调查,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研究村级三大粮食作物种植行为,结合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和村级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分析粮食作物种植决策的决定因素。基于估计结果,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第1,气候变化影响作物种植决策,特别是极端气候发生,制约粮食种植面积;第2,灌溉设施和水利条件影响作物种植决策;第3,不同季节长期气温和长期降水变化,对不同作物影响有差异;第4,地区间作物种植决策和种植制度有显著差异;第5,村级管理水平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保证粮食种植面积有不可忽视作用;第6,长期气温和长期降水季节分布变化,影响作物种植决策;第7,极端气候变化并没有改变作物种植结构,但制约作物种植面积,靠天吃饭局面没有根本解决。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1,加强农业气候变化监测预报。在粮食主产区增加气象站点,为农民提供日常气候变化信息,提高村级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能力,减少极端气候造成的经济损失。第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投资管理。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更新改造现有灌溉设施;加强管理维护,确保正常运行。第3,建立生态粮食主产区,逐步修复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第4,通过财政二次分配,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 李萍萍,刘恩财,谢立勇,等.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6):532-534.

[2] 蔡运龙,BARRY S.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1.

[3] 周义,覃志豪,包刚.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2):299-303.

[4] 蒋燕兵,李学术.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农户生产的影响及他们的适应对策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91-93.

[5] GOHARI A,ESLAMIAN S,ABEDI-KOUPAEI J,et al.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crop production in Iran's Zayandeh-Rud River Basin[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42):405 -419.

[6] LI R L,SHU G.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8):1402-1408.

[7]LIU H,LI X B,FISCHER G,et al.Modell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e [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1(11):149 -160.

[8]王明娜,潘华盛.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的影响评估[J].黑龙江气象,2009,26(4):17-20.

[9] ALBERSEN P G,FISCHER M.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lation in the LUC model for China[J].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2000(8):17-19.

[10] HATFIELD J L,BOOTE K J,KIMBALL B A,et al.Climate impacts on agriculture:implications for crop production[J].Agronomy Journal,2011(103):351 -370.

[11]邓振镛,张强,徐金芳.全球气候增暖对甘肃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0):1070-1078.

[12]荣艳淑,周云,王文.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1,22(1):15-22.

[13]肖风劲,张海东,王春乙,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适应性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6(S1):328-330.

[14]李昌新,赵锋,芮雯奕,等.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对双季稻田冬春季杂草群落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18(3):42-147.

[15]廖薇.气候变化与农户农业生产行为演变[J].农业技术经济,2010(4):49-56.

[16]郝仕龙,孟凡玲,柯俊.黄土丘陵区耕地变化与农户经济行为响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3):172-174.

[17]周曙东,周文魁.气候变化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2009,21(4):307-310.

[18] LEMOS M C,FINAN T J,FOX R W,et al.The use of seasonal climate forecasting in policymaking:lessons from northeast Brazil[J].Climatic Change,2002(4):26-28.

[19]李万希,陈雷,王润元,等.石羊河流域1970—2009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2,2(3):25-30.

[20]姜群鸥,邓祥征,战金艳,等.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5):83-85.

[21]孙艳玲,郭鹏.1982—2006年华北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2,29(2):187-193.

[22]王长燕,赵景波,李小燕.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的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29(5):646-652.

[23]WANG J X,MENDELSOHN R,DINAR A,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40(3):323 -337.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村级灌溉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