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小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6-06 15:37李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模式数字化

李娟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渐渐地延伸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也日益丰富,这也引发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及开发的潜能,是一种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本文从小语种学生就业的尴尬局面以及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的误区为切入点,探索了数字化环境下如何培养新时代小语种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数字化;应用型人才;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38-02

随着世界的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的来临,语言早已不再单纯地被视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外语教学也早超越了传统的“工具论”。换言之,外语教学不仅是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视学生能够怀着一种接纳、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他者的语言文化。

互联网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高等教育也加快了数字化进程。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计算机、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对校园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应用,教学资源被有效地利用,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冲击,因此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其角色的转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必然的联系。

一、小语种就业形势严峻

语言类专业就业面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师、翻译和导游。然而这三个方向中,小语种教师行业就业也不同于英语专业,小语种全国普及率远不及英语,高校教师就业岗位有限,它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高学历毕业者;翻译就业理应成为学生毕业后专业对口的首选,然而它对学生的语言水平要求非常高,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实践能力,而且必须要有所学语言的高领悟力,能够对各个行业有一定的专业储备,语言的提高和升华需要时间的沉淀,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胜任;导游方向而言,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导游基础知识和导游经验,旅游市场分旺季和淡季之分,因此,毕业生会碰到一个尴尬的情况,旺季时导游忙得不可开交,淡季时无事可做。收入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走两个极端。且导游需要一定的体力支持,年轻时可以胜任此工作,年龄稍大可能会面临换行业的情况。因而,小语种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择业方向不对口的尴尬局面。少部分学生选择了出国继续深造;另一小部分学生选择去海外工作;而大部分留在国内工作的毕业生转向了其他行业。

二、数字化教育面临问题

教育,可以拆分为“教”、“育”两层含义,“教”是传授知识,“育”是知识被教会。从教育的本质含义来讲,网络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扮演着传授知识的工具角色,其“育”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且难以考究评估。且网民对办学资质、教学模式、课程质量、学习效果、认可度等方面的担忧突显了网络教育行业整体面临的一些困境。

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的创始人Robert Galisson提出了外语教学主要是由三个阶段构成,首先是需要培养(Formation)学生的语言文化技能,随后注重培育(Education)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最后再通过语言文化来育人,因此外语教学应该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三个阶段中,培养阶段使学生基本能够应用一门外语语言;为了超越外语“工具”论,“培养阶段”势必会实现向“培育阶段”的转变,在此阶段中,教师不仅仍需向学生讲授语言基本知识,而且还需要注重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专业基础知识的突破,培养阶段上升至了“育人阶段”,学生要学会利用自己所学语言,结合文化交际知识,深化专业知识结构。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的了解是高校人才培养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及指导下制定和设计的。

数字化大环境为外语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它具有信息集成普及快、容量大的特点,为外语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真正意义实现了学生对前沿课程的可选择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趣味学习。不难看出,在当今“网”天下的信息技术时代,然而,外语教授和学习均对多媒体和网络所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忽略了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人,这是一种人的教育,因此必然有其自身规律,通过面对面的真实语言的交流,师生之间能够产生实时的互动,进而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目的,这正是人机对话无法比拟的地方。尤其对于外语初学者而言,教师的亲自面授尤为重要,因此外语教学者必须清晰地意识到不能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外语教育的作用神秘化,它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服务于外语教育,教育工作者不可盲目追求所谓最现代化的技术及装备。外语教育只有更适用更好的方法,外语教学质量的优劣并非取决于机器的先进,而是取决于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信息化器材和面授之间所做的一个平衡协调度,切勿走极端。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激发学习自主性及加强终身学习意识。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就犹如将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了学生,这是学生真正把握学习主动权的保障。一方面,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宽泛的语言知识,在掌握本专业语言知识同时,选修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学生意识到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氛围。

(二)提倡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对于学习小语种专业的学生,鼓励其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来选择换专业。如法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转到经济学、法学或文学等可衔接专业学习,也可对其他文科类等专业展开辅修学习,合格后获取第二学位;鼓励小语种专业毕业生报考非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此种模式培育出来的学生不仅拥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而且能够对其他专业进行深化学习,在毕业时面向社会竞争具有更大的优势。

(三)与国外大学或者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在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模式中,尝试采取“2+2”或“3+1”模式,双方院校可以互认学分,毕业时如成绩合格,学生可以取得国内院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所建立的联合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寒暑假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实习,能够实时将自己所学知识在企业第一线进行实践,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视野,了解国外的文化,而且能够提高其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现课程的优化,使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结合。加强实践类的课程。小语种教学高年级课程往往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能够保障教学效果,教师一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教学研究,学生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课前课后准备,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身所授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化的规划和调整。以下从《翻译》及《写作》两门课为例分析:

1.《翻译》作为专业必修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具有连续性强、全面训练外语语言技能等教学特点,一直受到重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可以考虑涉及三大部分。首先,介绍一些国内外翻译界有名的、较新的翻译理论,让学生充分了解翻译的本质、翻译评价标准等具体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通过对两种语言特点的对比掌握翻译的理论和技巧,从词序、句法及其语篇等方面的异同对比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最后,教师选择报刊上最新刊载的、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供学生试译,内容涵盖日常生活记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论述,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手段,找寻一切外企,替公司翻译一些文件,例如合同,简介,说明书等,积累一定社会经验。

2.《写作》视作为巩固所学语言基础知识的必要途径,旨在努力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所学的语言知识,可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课堂上应采取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针,精细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文进行示范讲解,力求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后进行课堂实际写作训练。在课堂实训中,教会学生观察和思考,特别是看图写作,学生往往表示不能很好地分析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因而在课堂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对一篇文章的简述、对数篇同类文章进行综述。此外教师应加强法语应用文的写作,比如:简历、求职信;一般社交行政性的书信;商务书信等。

(五)建立国内国外及课内课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了更好地提升日、德、法、西等小语种人才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建立校内及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创设一个逼真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环境和风土人情的认识,这也优化了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

结语

高校在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的同时,也对将网络教学进行延伸,如除了开展正常的网络教学之外,还可鼓励一线教师开设微博或微信聊天等方式,这样能够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增进师生情感。当然,小语种教学网络教育模式不可能可以完全替代教师直接进入课堂模式;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而言,对人才培养程序和环节的设置需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具备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师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和形成,人格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组织形式同样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模式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