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要]为促进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应注重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就目前看,多数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的作用认识不深,就业指导目前还仅限于毕业生,并且形式单一、内容空泛、造成学生对就业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就业缺乏信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19-02
高职教育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学生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促进就业,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并且这种指导应贯穿学生时代始终,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就业形式,了解社会热点,从而树立信心。另外,从就业结构上分析,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与其在校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指导有着直接关系。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观念落后是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就业指导重要性缺乏认识是造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散漫、低效的主要原因。我们将其进行以下分析。
(一)观念落后
高职院校在扩招的同时,不断地增加和完善了专业设置。但并未认识到就业指导对学生日后工作的重要影响。校方只关注学生是否找到工作,一些高校甚至强制学生签订毕业前就业合同以提高就业率。但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工作,是否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对工作需求认识是否深刻以及工作技能的培养均被忽视,这对于学生职业特质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在就业指导中,采用统一的、空泛的讲解,未对学生的爱好、专业形式以及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导致就业讲解出现错位。学生就业能力不高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问题。
(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教育部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并且强调了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就业是学生的主要目的,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并未将就业指导作为重要课程,而是在毕业前象征性的安排一下,为毕业生提供简单的、单一的就业指导。往往是以集体授课的形式出现,且仅限于课堂。在内容上,就业指导主要以就业形式政策分析、就业信息发布、求职技巧和职业道德指导为主,但所选内容不符合市场和企业发展,过分依赖于教材内容。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和层次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由于多数教师未参加社会实践,教学上侧重于强调理论,其所讲就业指导内容空泛,与现实不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对其就业起到指导作用。就业指导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工作上,强调就业率,而将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就业形式、就业适应程度等缺乏必要的分析,无法发挥其指导职能。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上也存在较大差别,理论的应用不能以实践为基础,也就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指导信息有限同样造成就业指导缺乏正确的内容,效率低下。
(三)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应用效率低
信息化是就业指导的必然趋势。网络的发达程度足以为高职就业建立庞大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的透明化和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扩大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就目前看,就业指导信息发布不及时,且缺乏专业性。无法针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测试。由于重视程度不足,高校未对其进行必要的宣传,导致就业指导信息网络的应用效率低下。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策略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理念、内容以及网络化的就业指导普及上进行分析。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将就业指导贯穿始终
就业不仅是学生的基本需求,也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为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应提高思想认识,根本上认识到就业指导的意义。在校内建立一种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培养其职业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将就业指导职能化,建立以校领导为首的专业指导机构,提高各级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理念,确保就业指导的组织程序,使其规范化。以学生就业为根本出发点,打破传统的指导观念,基于市场形势进行分析,以确保就业指导的时效性。
(二)完成就业指导创新,丰富就业指导形势
当下的就业指导多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效率低下,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应促进就业指导形式的多元化。首先,在课堂上,应尽量避免教师单一的讲解方式。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入工作后能够适应工作,因此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应建立专业的指导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式分析,注重指导创新。在就业指导创新中,教师应从对就业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基于就业特点分析学生所需的工作技能,并在教学中和实践中对其进行培养。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学校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派遣不同职位的具有经验的人员进入校园,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式,就业职业技能等。这一形式在确保学生了解就业形式的同时,还间接地促进了人才培养,从而使校园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确保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三)明确阶段重点,着力推进就业指导内容
将就业指导贯穿始终,并且分成不同的阶段。设置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置整体目的,实现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结合。学校应以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基础,就业指导工作也应以服务学生,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在学生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对于新生学生来说,应侧重于使其了解所学专业,目前很多学生对自身专业就业形式认识不深,对自身专业的喜爱程度不够,但又缺乏学习能力,导致其就业形势不佳。从这一点上,应对新生普及专业形势,提高其对专业的认同感。进入第二年,高职学生应明确就业方向,在专业课教学的配合下,就业指导应侧重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和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不断实现自我修正,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为毕业找工作打好基础。进入毕业年,教师应对其心理健康进行指导,首先确保就业的积极性,对其求职技能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讲解创业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并存,正确指导学生就业。
(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对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来说,专业化的指导团队是确保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以往的培训中,通常采用思想政治人员进行培训,由于其对专业性质的认识不深,因此对于引导学生工作技能上无法起到积极作用。就业指导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如何推进就业指导主体的专业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做到这一点,应注重于提高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将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作为就业指导的教师团队,强调理论指导的同时注重就业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就业能力的作用,为就业指导人员提供实习机会,确保其对学生的指导起到积极作用。鼓励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证考试,提高专业技能。应对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团队进行培养,要提高准入门槛。引进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人员,使其接近就业指导的基本需求。在学生方面,应从就业指导的目的出发,注重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以弥补学生在就业认识和就业职业能力上的不足,确保就业指导的实用功能。另外,应确保就业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要具有针对性,以服务学生就业。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应以不同形式的指导来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重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五)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
信息时代,就业指导应以网络体系为基础。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信息,使学生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并且通过信息共享和职业技能测试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岗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网络技术并未广泛应用于就业指导,为此应在高校内部建立信息网络体系,为学生就业提供完善的、专业的信息网络体系。针对教师和学生理解不足的问题,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丰富网络教育指导资源,以确保其积极性的发挥。教师要认识到就业指导不仅仅是通过网络形式发布,还应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来进行深化。网络也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如何正确应用网络资源将成为下一阶段高职就业指导的主体方向。
三、总结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无法使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式。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多,高职院校应认识到就业指导对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对就业指导形式进行改革,借助网络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由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确保就业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应从学生这一个体出发,树立个性化的制度。在高校内部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就业指导应贯穿始终,而不是仅强调对应届毕业生的指导。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进行不同的指导内容设置。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企业输送专业的人才,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