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2016-06-06 09:18卢影
现代交际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滨水景观城市

卢影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都与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人的亲水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自古就有傍水筑城之说。滨水区作为城市发展的起点,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区域,但也是生态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区域。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对其按照自然生态理念进行规划设计,这样不仅能保留其原始的自然风貌,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性,还能防止滨水空间的生物灭绝、洪水泛滥等。由于滨水区的特殊优势,其景观规划已经在各江河区域展开,但其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弊端。

[关键词]城市 滨水景观 公共开放空间 自然生态 伊通河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09-01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提升,人与自然、水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对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伊通河是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现今已经成为北国春城的一道靓丽风景,成为这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也在城市居民中成为生活的绿色生态区域。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长春市伊通河中北段(南三环以北)滨水区,由于其开发过早,经济发展迅速,附近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占用较多,滨河景观绿化得也相对完整,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河道护岸工程建设及人工绿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滩湿地的生态环境,滨水区规划硬质铺装过多,渠化、硬化严重,自然植被绿化保留过少,植物种植设计缺乏特点,景观环境缺乏活力,空间体验单一,不能充分满足人与自然的亲近。

南段区域(南三环与南四环之间的滨水区),由于附近尚未完全开发,一些商业居民楼正在建造中,所以此段滨水区自然景观保留得相对完整。

二、提出意见

伊通河作为长春的母亲河,是一处非人工的天然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生态与景观的功效,将其与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两岸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同时,为长春的生态气候环境做出贡献。

在规划设计中,应从长远出发,保留自然河流及周边区域的绿色和蓝色基底,尊重伊通河滨水区独有的地域文化及环境资源,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及历史人文痕迹,最大限度地将自然与人文融到一起,满足当代人的休闲景观体验。

(一)人文环境

1.滨水活动带——创造一条不间断的亲水沿河走廊,串联周边不同类型的区域,使人的休闲与河的联系更加紧密。滨水活动带将利用自然景观的有效融入,采用退台式的护坡处理技术,利用河滩卵石以生态的方式减少对自然系统的破坏,同时串联伊通河作为千年黄金运输水道的文化定位,创造出文化体验与景观游憩交融再现的美景画面。

2.缓冲带——将介于已开发区(住宅区、商业区)与河岸道路间的绿化带重新开发,除了保留其缓冲的功能,这片绿化区将变成一种积极的线性公园,鼓励居民从其住居中出来,参与一个新的更广泛的社区。设计中,在生态环境的基底下,以组团的方式置入少量的旅游体验服务设施,增强公共空间的体验维度。如果休闲和缓冲绿化带可以彼此融合,这个线性公园就可以吸引大量的使用者。

3.居民休闲带——当地居民作为滨水区的最大使用人群,滨水区应满足其生活休闲需要。塑胶跑道、运动器械、篮球场、羽毛球场、社交主题道路连接小木屋茶馆、小广场和聚集区形成一条休闲绿色体验带。同时,加入一些设计独特的公共艺术雕塑、建筑小品,加强独特性和地域形象的塑造。

(二)自然环境

1.原生态修复带——遵循自然生态格局和生长形态,以及其本身包含的历史人文意义,充分利用北方的自然生态条件,选择并运用现代先进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技术,恢复其自然水系、生态湿地以及区域内的各种植被,还植物和小动物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园。采用艺术与生态并行的设计手法,对原有的景观区域进行维系和扩展,保留原有的树木、树种,再现和延续其景观历史,使大自然和人类活动和谐共存,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2.农田种植带——转变城市居民思想观念,让有意愿的城市居民参与农田的耕种,以了解健康生活的来源,参与生活,参与自然。设计提供一个更极致化的生态体验场景,让自然价值和体验价值得到双重最大化的发挥,种植本土田地,如玉米、水稻、向日葵等,展现地域文化,创造一个返璞自然的城市空间。

三、结语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整体空间的完善,在整个城市景观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它的改造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任务。探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促使滨水景观向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和谐共存的方向发展,对人、水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昀.“反渠化”,一种新的景观方式[J].中华建筑报,2013(11).

[2]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12).

[3]丁亚琦.自然与人本视角下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06).

[4]王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1(05).

责任编辑:彭海多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滨水景观城市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