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艳
[摘要]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抓手,要实现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足、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烟台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有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但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必须扭转观念,强化意识,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增强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生态建设 蓝色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49-02
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领军城市,近年来烟台市大力推进“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战略,蓝色经济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与传统海洋经济相比,蓝色经济更强调生态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事关蓝区开发品质和长远发展,在各项工作中处于先导地位,要实现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足做好生态建设工作。
一、生态建设对于烟台蓝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环境生态建设,提升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关系到蓝区自身建设的质量,又能发挥全国海洋经济的引领示范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于近海开发的不断加剧,导致了山东沿海的水质污染情况逐年严重,甚至多次发生赤潮的现象,许多优质鱼类资源锐减。烟台市莱州湾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物种已近灭绝。本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烟台重点塑造“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东部,属于城市滨海地带,规划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区;西、北、南三个方位,由于有莱州湾、丁字湾、龙口湾的生态资源,所以定位为度假旅游岛的发展趋势。蓝区内各市县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为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向空间要发展要效益,以集约、高校、宜居宜游为空间发展方向。
(二)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要搞好蓝色经济,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按照建设海洋生态的要求,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蓝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2009年开始,烟台就将生态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目标,成为走在节能调控机制探索前沿行列的城市,其摸索制定的“三控两转”方式,在国内有一定的领先意识,并且有很强的借鉴性。目前,烟台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2.5%,有23个自然保护区,另一个数据——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8.4%——这更能说明烟台生态建设成绩的可圈可点。烟台成为第一批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市50%以上的镇获省以上生态乡镇命名,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加强生态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蓝色崛起的必然选择。这点在长岛的发展史上得到充分体现。20世纪90年代初,在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后,长岛曾片面重视扩张产业规模,忽视了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埋下了发展的隐患。由于海上捕捞业的过度采捕,养殖业缺乏科学养殖方式,捕捞资源日趋衰减,长岛县的两大支柱产业严重受挫,主要经济指标急剧下滑至全国海岛县的下游。近年来,长岛县吸取教训,痛定思痛,下定决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立足于海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体保护修复,有效带动了生态旅游度假岛建设。2014年荣获国家卫生县城,恢复旅游和自然岸线25公里,建设了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近三年来进岛游客数量和旅游产业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通过抓生态建设放大生态优势,既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又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海岛经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长岛的经验充分证明,蓝区要在经济发展上实现质的突破,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生态蓝区的生态经济。
二、烟台市生态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
生态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们既要准确分析烟台在打造蓝色经济区中的发展优势,更不能忽视在蓝色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建设问题。必须进一步坚定地加强生态建设,树立推动蓝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烟台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有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
1.生态环境基础较好。总体来看,烟台市生态环境处于较好状态,近年来海洋污染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海洋生态环境呈现良性的发展趋势。烟台市近岸海域90%以上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从海洋自然资源来看,烟台市得天独厚,有关部门对于其区域内的滩涂、浅海、港址、旅游等海洋自然资源的评价,均处在山东省前列。也正是因为烟台市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进一步优化了海洋产业结构,并且使得生态建设得以持续发展,蓝色经济区也最终获得了高速、高效、高水准发展建设的环境基础。
2.蓝色产业框架良好。烟台市蓝色产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良好。现如今,烟台包括石油化工、海洋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力、临港电子工业等6大千亿元高端产业集群,以及以汽车、电子、工程机械、能源、造船等为主的临港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以烟台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重工、杰瑞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态势良好。可以说,蓝色产业遵循蓝色经济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突出了海洋产业结构布局高端化的特色,这些产业基础成为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支撑和动力。
3.海洋科研能力扎实。烟台市拥有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9家涉海科研机构和高校,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涉海科技研发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2009年10月,由中集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项目落户烟台高新区,包括计算设计中心、海工技术研究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九个中心和特种材料实验室、多功能海工水池实验室、三维数字实验室3个实验室。该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烟台市重要的海洋工程和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必将进一步提升海洋工程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促进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升级。
其次,在我们的研究中,本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上升的省区已经占据了八成,在31个省市区中有25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增长了,其他的省市区有所降低。从这些下降幅度较大的省区来排名,下降最大的是桂,然后是鄂。
然后,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发生期间,我国有15个省市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在下降,包括京、青、黑、桂、皖、津、闽、新、苏、滇、晋、湘、鲁、赣、浙。剩下的几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协调度反而都在上升。上升的省市区中,上升最为迅速明显的是藏。西藏地区与国外的经济联系比较不密切,而且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所以在金融危机期间上升较多。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与国外的联系相当密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协调度下降较大。
最后,在2009到2010年的这两年的时间中,在全国的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都在回升的背景之下,一些省市区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回升情况,在这一阶段的回升当中,最快的就是晋,回升的程度接近1。但是也有一些省市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内蒙古、皖、闽的下降程度最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对于本世纪前十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以及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出六个方面的结论,如下:
1. 从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所提高,当前处于比较乐观的、比较高的发展程度。[4]
2. 在对四大区域的研究来看,可以概括出两个上升以及两个下降。上升的方面是东部以及东北部,东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十年东部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还在稳步提高。而东北是国家的政策重点扶持的地区,国家出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发展东北的经济,这十年中东北经济协调发展的持续提高。中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速度有所下降,这是相比较东部以及东北部来说的,中部自身的区域发展水平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另外的一个下降是我国的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有了很大的下降。
3. 在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此次大危机源于美国,虽然我国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但是不可避免地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也有了比较显著的降低。国家政策为解决危机做了很多努力,在一两年的时间之内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较危机发生之时有所提升。[5]
4. 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要多加关注,它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虽然近几年得到了较多的政策支持,但总体不容乐观。而东北地区虽然之前的经济协调发展度不高,但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的程度处于比较好的位置。尤其是金融危机的那几年中,东北地区反而呈现出与我国的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状态。我国的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甚至是东部在金融危机时经济协调发展程度都有所下降。东北部地区从2007年开始经济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
5. 在本世纪前十年中,我国各个省市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从当前的情况看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省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在上升,只有桂、苏、皖、湘、鄂、黑这六个省市的经济协调发展度略微有所降低。总体上来说,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在这十年中虽然发生了经济危机但是2007-2009年间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上升的省市还是占据了一半多,31个省市区中15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有下降的情况,其他16省市区经济协调发展度都有所上升。[6]
6.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地方政府为响应国家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根据本省市区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其中,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各个地方的政府都采取了一些手段,这些手段的实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所在省市成功地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下降,反而扭转了不利的局势。因为各个地区都有自身的特色,所以全国的四大区域和各个省市之间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特征以及趋势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其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国家的统一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各省市区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本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一些努力。
(二)建议
1. 完善内在的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在市场方面建立区域发展的联动机制,帮助区域之间互助发展;建立和谐的市场机制,促进协调发展;密切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发展较好的区域帮助发展较差的区域;为保持全国的区域发展有较大较为持续的发展活力,在市场、援助等方面各个区域都要互相帮助,共用资源。
2. 考虑全国发展,统筹兼顾,应对可能发生的一些困境。国家在金融危机期间,陆续制定了很多的计划,这些计划对于国家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益处,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合理地发展经济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的几十项计划的制定,都是国家为了满足各地方政府的要求,适用于各个地方的制度,但是并不适用于全国。在制定发展的计划之时,为促进各地自己的区域协调发展,很多地方往往只考虑本地的情况,尽可能为本地区服务,而没有考虑其他的周边地域,不利于其他地域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制定一个统筹发展、治理的,适用于全国的统一的政策措施。而且各地也要注意考虑到其他地区的发展,制定发展计划的时候不仅仅是局限于一个省市区,而是通用于几个省市区,促进这几个地区的资源、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促进各个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3. 对于当前的组织格局进行创新,完善全国、四大区域、各个省市区之间的空间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内联动发展,形成良好的发展网络。重点计划以一些发达地区为中心带动周边发展的战略。比如说依托一些大城市为中心建立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以及依托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建立的经济发展区域,比如郑州、西安等这些大陆比较发达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城市。目前来说是有7个国家的增长极,这7个增长极相互联系,内部之间也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以持续地均衡发展。
四、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全国范围内、省市区、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都相对比较协调,而且经济发展也呈现一定幅度的上升态势,各个地区的经济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此种发展局面,这与我国当前的政策支持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与我国各大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完善各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首先,就一定要针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制改革,对于不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一定要舍弃,重新制定新的经济制度;其次,各个区域的规划一定要统一合理地划分,确保区域划分的协调性,从而在区域内部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最后,要不断创新和改革空间组织战略,对于当前各个区域中的中坚组织战略,一定及时进行考核,不再适合实际情况的战略一定要及时进行改革,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均衡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只有不断对当前的体制、战略、区域划分进行改革,才能弥补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摒弃不协调成分,完善当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念和战略,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托娅.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现代商业,2015(05):92-93.
[2] 倪金凤.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20-21.
[3] 覃成林,郑云峰,张华.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01):9-14.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十二五”的思路建设[J]. 宏观经济管理,2009(11):17-19.
[5] 张燕,魏后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 U 型转变及稳定性分析[J]. 江海学刊,2012(02):78 -85.
[6] 覃成林,张华,毛超.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评价方法[J]. 经济体制改革,2011(04):34-38.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