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鼓既是乐器、神器和权力重器,又是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品,集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于一身,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存之珍藏。铜鼓起源于中国云南,随后流传于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南方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友好往来和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铜鼓;缅甸;文化
一、铜鼓的起源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西盟县北面的高山密林中,有一汪碧绿的湖水,人们称“弄球龙潭”。在这里住着一对青蛙精,一共生了九男九女,待他们长大成人、婚配生育后,分别居住在九条山沟里。后来青蛙精们都去世了。佤族为了纪念他们,用青铜铸成铜鼓,并在鼓面上铸出青蛙的形象,还称其为“蛙鼓”。
铜鼓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的合金铸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老而别具一格的文物。其形状是一头有面,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鼓身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有着不同的反映。起初,黑格尔将铜鼓分成4个主要类型和3个过渡类型。80年代初,张世铨《论古代铜鼓的分式》按照标准器分类法较为准确、科学地将铜鼓分为八式,即万家坝式、石寨山式、冷水冲式、遵义式、麻江式、北流式、灵山式、西盟式。
铜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四川、湖南等地,以及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1]
关于铜鼓起源于何物,先后出现过革鼓说、象脚鼓说、木臼说、铜釜说等多种说法,也就产生了多种铜鼓起源地说法,其中,革鼓说着眼于在中原内地寻找其发源地,象脚鼓说着眼于在西南边疆地区,木臼说着眼于越南北部,铜釜说着眼于云南中部地区。1975年在楚雄万家坝墓群中出土两面铜鼓,其中一面的年代为公元前690元,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铜鼓,而且,从造型来看是早于黑格尔Ⅰ型的最早铜鼓类型。[2]在此前后,在云南共发现了26面此类铜鼓,有的学者称之为“先黑格尔Ⅰ型铜鼓”,也有学者称之为“早期铜鼓”。这类铜鼓的主要特点是,鼓身明显分为三段即胴部(上身)、腰部(中段)和足部(下段)。胴部粗大、胴径大于面径,足部短小外移。胴部和腰部間的边缘上通常有两对鼓耳。鼓上一般无装饰,即使有的话也仅局限于鼓面和腰部,而且装饰极为原始。[3]这是科学发掘所获得的最早的铜鼓,它几乎都在云南出土,这充分地证实了“云南是世界铜鼓的起源地”。 [4]
二、缅甸铜鼓的传入
古代铜鼓在中国西南起源后,便向周边地区传播,尤其是向东南亚国家传播,这是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文化长期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这一大片地区,早在铜鼓产生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存在着原始文化的共性,如形质相似的石器制作技术,以及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以至在考古发掘中出现的“相互融合遗址”。 [5]
从历史记载来看,缅甸至少在公元8世纪就已使用铜鼓,其称铜鼓为“巴栖鼓”,其意是“蛙鼓”,通常制作成双成对的铜鼓,一雄一雌,雄鼓鼓面有青蛙,雌鼓鼓面无青蛙。缅甸历史上曾称为骠国,而唐朝人刘恂的《岭表录异》记载:唐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公元802年,骠国王派遣王子舒难陀和大臣那直元佐、摩诃思那率领骠国友好使团访问中国中国,在长安献乐就使用了铜鼓。
缅甸铜鼓属于西盟型(即黑格尔Ⅲ型),这是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村寨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8世纪唐代到20世纪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 、西盟等地,也流传于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尤其在缅甸北部的克伦族中广为使用,故国外学者称其为“克伦鼓”。
西盟型铜鼓最早出现于中越边境,大约于8世纪经两条路线传入缅甸,一条是生活在广西的俚人从龙州、靖西一带,沿中越、中缅边境向缅甸山区迁徙,将铜鼓带入缅甸;一条是利用云南南诏政权和傣族、骠族的政治联系,越过中缅边境将铜鼓带入缅甸。
三、缅甸铜鼓的文化内涵
经研究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铜鼓使用于不用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历史上,铜鼓主要是作为传讯工具,用来召集部众,指挥作战;作为珍宝,用来赏锡臣下,馈赠好友;作为权力重器和财富象征,用于陈设;作为乐器,用于婚丧祭祀。在缅甸国内,铜鼓也蕴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一是用于婚婚嫁等庆祝仪式。缅甸克伦人过去风俗:为和姑娘结婚,男方得送一面铜鼓或价值相当的东西(即300个银币和7个牛头)。二是用于祈福消灾。缅甸克伦族和佤族深信世间万物皆有灵魂,信奉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借助铜鼓可以与神灵沟通祈福消灾。三是铜鼓“青蛙“纹饰旨在祈雨。1929年英国学者马歇尔发表《克伦铜鼓》中指出:“青蛙的出现是为人们相信铜鼓能给人以雨的这种信仰所导致的。因为有些原始人相信,不是雨把青蛙从隐藏的地方引出来,而是青蛙的呱呱声把雨引了出来。他们也可以想到鼓的沉重的声音正像一些巨大的牛蛙所发出的声响,它确能诱使雨神给他们干旱的土地送来使人清爽的倾盆大雨。”众所周知,铜鼓具有多种纹饰,但却以青蛙纹饰最有代表性。人们甚至因此把青蛙视为铜鼓的象征,有不少民族就直接称铜鼓为“蛙鼓”。如云南傣族称铜鼓为“虾蟆鼓”,佤族称其为“蛙鼓”,缅甸人称其为“巴济”,即“蛙鼓”的意思,泰国人则称其为“金钱蛙锣”。
四、结束语
古代铜鼓文化,在中国云南产生后便向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广泛传播,两千多年的铜鼓文化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以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增进了友谊,中缅“胞波友谊“是一大典范。
参考文献:
[1]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纪要》,《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2]王大道、肖秋:《论铜鼓起源于铜釜——兼论最早类型铜鼓》,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1984年编。
[3]南林:《“先黑格尔Ⅰ式铜鼓”说》,载《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400页。
[4]李昆声、黄德荣:《再论云南早期铜鼓》,载《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85页。
[5]徐中舒:《巴蜀文化续论》,《四川大学学报》1960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杨建,男,汉族,四川省邻水县,云南民族大学,亚非语言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