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养
关于题跋的几点心得
林培养
即使是随意点染几笔的题跋也是大学问
题跋,就是写在书籍、书画、碑帖或拓片前后用来考证、鉴赏、记事、表情的文字,按照段玉裁的说法: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前题后跋。题的文字较少,大抵在品名、作者等;跋的文字较多,可以长篇大论。如果说前面的题相当于药品名,后面的跋则相当于药品说明书。题跋大概滥觞于魏晋到隋唐之际;到了两宋,文人的介入使书画题跋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很多题跋本身就可以当作美文来阅读,像后来人们辑录的《东坡题跋》等;清代,金石考据大兴,题跋的内容更为丰富。到了当代,随着拓片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拓片上题跋,我这几年也留心这方面的知识,并尝试着在金石拓片上写些文字(姑且也叫题跋),虽然没有新的发明,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也有点儿心得,写出来,请大家指教。
第190至195页均为林培养题跋作品
(一)前期资料的准备。题跋不仅需要作者具有一定的笔墨功夫,更要求有一定的文史素养作支撑,所以前期资料的积累显得尤其重要。古人说“行箧中无书可检,故此番靡从置议”,说明古人的题跋还是要查资料的。拓片图文的释读、原器物或拓片的断代、相关的历史背景、前人或今人对该器物或相似器物的考评等等,都是我们可以留心的资料,而且越多越好。这就像是挣钱,挣的钱越多,以后花钱就越大方。这个积累的过程,要阅读,要记忆,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资料的来源可以是书籍。比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赵明诚的《金石录》,施蛰存的《北山金石录》《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长安汉镜》《千甓亭古砖图释》《北京图书馆藏善拓题跋辑录》《语石校注》《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十卷》《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国家图书馆章钰藏拓题跋集录》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因为现在很多书不好买,所以另一个途径就是借助网络,微盘中有很多PDF文件都可以下载。有心的朋友可以查找,一定有收获。当然平时看的书尽可以杂些,不一定局限于拓片题跋类。
(二)文字的整理。题跋最艰难的步骤就是跋文的写作了。有了前面积累的资料,我们就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些资料进行取舍,然后或多或少的加上自己的见解,用文言文给它表达出来。。虽然文言文对当代人来说比较难,但多看多读多背,我想写几句还算通顺的文言文该不是很难的事,尽量不用现代文,虽然也不算错,但为什么我们不努力点做得更好呢?
题跋应遵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审慎态度,文字上可长可短。短者可以写这是谁的什么东西或者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过。如“右汉素洗全形拓本,邹景叔、陈墨迻旧藏”(施蛰存),说的是器物名和藏家;又如“癸酉春三月初九展观于安亭草阁,退密记时年八十”(周退密),说的是展观时间与地点。
也可以说明拓片的来源或者拓工。如:“乙丑三月周伯澄世讲所赠。”(章钰)
又如:“粟园旧藏。此百年前拓本,附新拓一纸,倚觉旧者可贵。”(章钰)有新旧拓本的对比。
总之,这种短跋,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长者就可以展开说,摆事实,讲道理,抒感情。这里大抵可分为说明性文字和抒情性文字。说明性文字可以包括:这是什么拓片?出土于什么地方?现藏在什么地方?文献资料上有没有相关的著录?
如:“千秋万岁长年瓦,亦琅琊台出土。”(王献唐)又如:“右汉《北海相景君铭》,汉隶之瘦硬者。洪氏《隶释》著录此碑,无碑阴;《隶续》始录碑阴,颇多阙失,可知其所得非佳拓。”(施蛰存)
或者拓片上有什么图像,这些图像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有没有什么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写实或写意手法?
如:“此残砖,纹作双凤对舞状。圆形完整,甚为美观。此种纹饰多见于河南郑州出土之汉砖中,安吉出土似此之精美者尚不多见。”(周退密)
或者拓片上有什么文字?什么书体?书法风格是怎样的?前后有没有什么名碑名帖可以参照的?如:“右汉同华镜,铭二十五字,曰:湅治同华清而明,以之为竟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羊,与天无亟。同,即铜。羊,即祥。亟,即极。字体方正,几乎北魏书矣。”(施蛰存)
又如:“此志与敬客书王居士砖塔铭如出一手,无限婵娟,真褚公法乳也。”(周退密)
抒情性文字可以包括,你见到拓片后有什么感想?激动?感叹?或者由这个拓片生发出某种情绪等等。
如沈曾植的跋:“长物摩娑晷影迟,未亡人尚立枯枝。七重树下慈颜在,记我婴童识字时。”由《圣教序》拓本引起少年时代在母亲指导下练字的回忆,与后面的跋语“紫藟旧事,思若隔生。衰病残年,不惟腕指生疏,知见亦更无新绪。冬斋重展,俯仰泫然”互相呼应。
“庚午秋八月,以银二十番得此。新印书价之昂贵者,莫此若矣。凤生记。”(王献唐书)短短数语,诸多无奈。
跋文也可以是他人或自作诗词。如苏州华人德先生就多抄写与拓片同时代或有关系的诗词。止堂谈到华先生的题拓时说过:他为的不是说明什么,展示什么。就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邂逅意中人时的面颊微红,这是动情时的自然流露。大抵美就是如此罢。
如果是自作诗词,可以很切题,但要有诗意不容易,因此求个合辙大概也就可以了。
(三)题跋的位置。题跋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要随着拓片的空白随机应变,但有一个原则:不要破坏整体的协调。北京金石界九喜老师的文章中说道:题跋的位置、布局也有一条潜规则:不能喧宾夺主。附骥于拓本周围的题跋内容,无论如何都不该去抢读者的眼球,我想这也是对数千年前先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一种敬畏。所以把自己的题跋写在离拓片主体一定距离的地方,一来如九喜老师所言,突出拓片主体;二来万一写错了,把自己的文字裁了,拓片仍不失完整性。当然另纸题跋也是一个好办法,最起码比较稳妥,可以多次尝试。但一个问题,要找到跟拓片用纸相类的纸张不容易,而且如果没有后期的装裱合成一体,恐怕赏玩时也不是很方便。
(四)其他问题。1.心态。题跋,就是跟古人或古物的一个对话,所以心态应该是谦恭的而不是张扬的。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唯其如此,才能看到古物的雅韵。2.用墨。拓片的用纸侧重于拓的角度比如纸的韧性,所以对书写者来说就增加了不确定性。我觉得用墨上可以浓些,免得渗化过多。我的做法是:墨汁先倒进砚台,自然风干一会儿,如果太浓了,再加点儿水磨一磨。也有用朱砂题跋的,但题墓志拓片可能好些,其他的有时会感觉比较艳,如果字又不太好,更为刺眼。3.书体。书体最好是正书,小行书、小楷书最好。题跋不同于展厅作品的求大求“吸睛”,它重在把玩,重在精致,所以尽量不要在拓片上龙飞凤舞。就算是看到好东西,手舞足蹈了,也要在退潮后题写。鲁迅先生谈做诗时说道: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用它来说题跋也是很妥当的。
熊长云博士认为,题跋基本是文史、考据、书法、文采的全面上阵,且是短板效应。在前人眼里,题跋文字“惟考史为要”,“但评词章之美恶,点画波磔之工拙”则次之。今人功底比不上古人,这只能靠时间用文火慢慢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