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凤华
印象心语
阴凤华
女性最为柔软的情感化为石上的风华
游于艺
运心供养
意趣高妙
祥云
弄花香满衣
一方印章,繁衍着,生长着,砥砺着一个个大的流派,从最初的实用到今天的异彩纷呈,超越了印人无限次的积累,裂变。每一次裂变都经历了印人无数次的探索和阵痛。每一次印风的转变都是对艺术的期许和执着。哪种形式的印章,哪种风格,即紧密相连又相互影响,即相互依存又相去甚远,虽都在石材上虔诚的耕耘,却自成面貌,营造着印人的精神家园。“艺术家在相同的道路上互相失败,在相反的道路上各自成功,艺术的秘诀大概也只有这一个。”(冯骥才《关于艺术家》)
印材的甄选,印语的斟酌,印面的朱白,文字的构成,刀法的切入,钤印的技巧,工具的应用等等,都为艺术家留下了无限的再造空间。其实,简单的说,印面的章法、布局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看便能窥见佳境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要一见钟情,要有为伊人消得人憔悴,非此即彼的浓厚兴趣,也就是要像宋词一样,首先要造势,直陈胸臆,将自己的个性和对艺术的理解演绎得淋漓尽致。
“淡乎无味”一印,刻于前几年。巴林石,属于叶腊石,产地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石的硬度为摩氏2-4度,透明度较高,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此印在选材、选诗句等方面,都做了一点案头的工作,也将自己喜欢膜拜的汉将军的风格,错落跳荡,霸悍恣肆的艺术效果,进行了重新的演绎和再现,也铸就自己印风中的经典。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那些高人贤士的诗语,那些似篆非隶的字体,那些锋芒尽露的线条,那些刀笔浑融的趣味,那些如幻如梦的画面,使我懂得了瞬间即逝却又永恒的东西。也探寻到古典实用艺术在现代观赏环境中的发展和展示的轨迹。石涛语,“笔墨当随时代”,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风格与品质是作者本人内在的精神体现。
也许秦玺汉印铸就了远古的写实主义,也许流派印凿开了近代浪漫印风的万紫千红,也就是这几千方印星散在近两千年里,让后来学印的人一掠而过,却难以超越,也只能在区别中寻找差异。
篆刻艺术,是一种“印象”,它诉诸人类最本质、最原始、最表象的,也就是最初的诚信度。它的力量与影响度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与日俱减,成为小众人的艺术,无法普及也是国人的无奈……
在艺术发展史上,无数事实表明,智者对美的感悟力都是相近的。在基本掌握了篆刻作品的欣赏能力之后,如何深刻理解篆刻作品的功力及内涵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由于“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四绝,所以对印章的欣赏就要扩大、提高至理论水平,即不但要从印章的表面形式探讨技法、章法,还要借鉴、学习其他艺术的欣赏方法,如观摩书法的线条美,绘画的墨韵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韵律美、文学的意境美等等。
物含妙理总堪寻,篆刻艺术中的红白之意蕴含的“妙理”,乃为制印者及欣赏者情趣的对话。篆刻艺术的诗意、字理、刀趣、书意,欣赏中无不含有几分自我的创造性。帝王高官视为权力的象征,士人平民则以之为凭信。真是方寸之间,大千世界,一红一白,引发出无限意蕴,生起微妙而复杂的情趣。
第166至171页均为阴凤华作品
涂鸦、凿石、排叠线条,成了我生活中的日课。翻书、爬格、看看过往的陈年旧事,练就了我睡眠前的夜宵一碟。也就是这样几近简单日复一日的生活,让我感悟到生活就是平平淡淡,生活就是在一天天中慢慢变老。
每到了年根底,总是情不自禁地要回顾一下以往的激情岁月,回味一下生活中的凹凸有致,憧憬一下天地吉祥的含蓄味道。其实,真正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一方方橘红的印语,红白相间的印在远去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岁月里。在“闺秀不再安于闺房”的年代里,“宅女”的所思所感,尽在诗书画印里。
我自认为天赋极差,只好在印语上百练成刚,深刻挖掘文字潜在的含义,借用字义营造意象。掌握刀笔技巧,讲究的是沉吟潜思,是“玩味千遍,其意自见”,所谓水口重重,个中曲折却不少。明明知道诗书画印只是在玩味古人的流风遗韵,但遇到名诗佳句,还会神魂颠倒得“柔情刻骨”。邂逅花城牡丹,又见“花醉洛阳”,惹起暇思无限。遇到一方上等的寿山芙蓉石后,即可“花长好人长寿”。朝拜福地五台山,“坤厚载物”铭记在心上。太行大峡谷的爬山涉水,“无价青山为我赊”。一路走来,始终在独抒自己心灵的一缕清香,陶醉在自己营造的山水家园,“砚前笔架”的案上山河,皴擦点染的山神、树魂,友情相护地成就了我的“纸上的咏叹调”,也为“宅女”无所事事的闲情做了最好注脚。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才情是三十而立的文采风流,功力是四十不惑的禅心无迹,学问是知天命后的淡乎无味。
近来突然心血来潮,迷恋上西洋乐器之王钢琴,才知道“音乐是流动的色彩,图画是凝固的音符”。只有七个音符,即造就了那么多的钢琴大师。在一阵微风起处,远远传来缕缕琴声,悠悠扬扬,一种情韵却令人回肠荡气,缓缓流淌起来,而琴声如诉,是在过尽千帆之后,看岁月把心迹澄清。在略懂得之后,才知道每一个音符下,都埋藏着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带你梦回初恋、梦回家园、梦回那生命的朝露,在琴音的怀抱中诉说无限的对生命、对亲情的爱恋。
这就是我,当下的另一种风花雪月的闲情,闲得发髻松散,云烟掩映;闲得耳边荡起无数次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
如果制印时刀与石的碰撞,心与手的感悟,颇有初恋般的兴奋,此印定会激情荡漾,爱不释手。无论此印藏于何方何地,刻骨铭心地都会一生眷恋。时时会眺望远方,想起那枚石,那印语,那边款,那时间,那心情和那边的藏家及友人。
字法、刀法、章法完美结合,看似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特别舒服、自然,达到这一步,即可。让识者在红与白、动与静、粗与细、长与短的方寸之间,感受到作者在一枚枚印章中,有一份信念,存一份寄托,守一片童趣在石痕波澜中。
色红白底的情思跃然于印面,如传世的秦汉印,自顾自恋着青铜锈韵。也让印人们无数次地低吟咏叹。
秦印的恣肆、浪漫,开启了写意印风的意外之趣。汉印的庄重、典雅,奠定了工整印风的雕琢之味。流派印的传承、拓展,成就了中国篆刻史的辉煌之史。印宗秦汉,师法古人之迹。旁涉流派,师法贤者之心。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可以被不断地诠释和解读。诠释的最好方式就是用技巧来完成,解读的最佳方式就是用国学来渗透。
印章文字内容是篆刻艺术的基本元素,秦汉文的博大精深,唐诗的跌宕起伏,宋词的缠绵悱恻,元曲的洒脱率真,明清小品的游戏人生,是印学家赖以创作的动机来源,也始终相信中国文字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
随遇而安的字形变化,挥洒自如的运刀方式。笔意、刀趣、石痕再现了艺术家心中无法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世界,这就是艺术。这也是“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意思的最高境界。
诗、书、画、印是中国一切艺术的表述方式,篆刻艺术更是诗、书、画的高度展现,相互滋养,互相渗透,渎其所能。
诗词入印,书理入印,画意入印,将文艺之道,书写之法,画意之境,笔墨之趣,一次次地深化了篆刻艺术的“游于物之外也”,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