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黎闻
继去年提出“互联网+”概念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目的就是通过锐意进取和实干精神,全面推进改革,打造现代化的政府,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次政府治理的历史性变革
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软件、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以及便捷的获取方式、无所不在的创新(以创客为代表的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等)、无所不在的“互联网+”,这七个“无所不在”是对当下互联网的最好概括,也说明了互联网几乎可以和任何行业进行融合,包括政务服务。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就开始实施办公自动化工程。1993年,由中央政府主导的“三金工程”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彼时互联网尚未进入中国。1999年,多家中央部委共同发起“政府上网工程”,政府网站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那时的政府信息化是为了让政府更加“高效”,那么如今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政府更加“亲民”。人们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完成在线审批、网上办证、业务查询等行政事项;企业登记时直接在数据库调取本人资料信息、运用政务网络实现申办事项并联审批、数据上报等,降低成本、缩短时间;工作人员通过政务平台进行网络办公,上传相关材料,坐等事项办结等,可以说,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就能够促使公共服务更接地气,真正实现政府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给群众方便。
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政府民众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局限,拓宽了交流新渠道。政府机关通过网站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多种方式,倾听百姓的心声,根据群众的建议提升服务能力;人们通过网络问政、网络建议、网络投诉与举报等方式反映诉求,表达观点和建议,真正地参与到政府管理工作中去。
路径选择走上智能化道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过去在政务信息化过程中走过的道路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融合阶段、协同阶段、智能化阶段。政务信息化起步阶段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政府上网,一个是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的融合阶段,是指电子政务和政府各个部门业务融合,比如和交通、文化、教育等部门行业政务进行融合。协同阶段主要是解决跨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各自为政、不能协同等问题的过程,从全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来看,目前正处在协同阶段。智能化,是政务信息化的未来方向。
政府服务如何走向智能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曾撰文指出五条路径:一要变革体制和机制,消除制约政务信息化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例如,现在很多地方正在构建橄榄型政府,把所有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独立出来成立行政审批局,原来七八十个章变成一个章。在后端则是把各个部门的执法队伍整合成几个综合执法队伍,这样每个部门都能把管理事项分解出去,执法项目变成综合执法,处于橄榄型中间的政府大部门主要搞决策和监管。政府这些功能结构的变化,为下一步实现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化或者“互联网+政务”,从组织结构方面提供可能合作的保障。二要构建政府统一的“三张清单一张网”,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以及统一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网。比如在地方实践中,浙江省的省、市、县三级全部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其中除了权力、责任、负面三个清单还有“专项公共资金使用清单”。三要开放政府数据,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四要以政府的宏观决策、民生服务和市场监管为中心,构建综合性的跨部门应用系统。五要加强政务信息化的法治建设,改变法治滞后于信息化本身的现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一种常态,企业要创新,政府也要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自我革新的创新一定能够推动创新型政府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