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说服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6-06-04 23:39任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问题

任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认知说服理论作为研究态度转变的成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文章主要从认知说服理论的视角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者专业性、权威性较弱,教育内容陈旧重复,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对象需求动力不足,针对问题并探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提高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凸显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时代性,实现教育方式的双向性和多样性,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需求性。

[关键词]认知说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46-02

一、认知说服理论

认知说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夫兰德于1959年提出,认为说服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即说服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向说服对象传递信息,以引起说服对象相应的心理变化,以实现其态度转变的过程。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涵盖了所有与说服效果相关的因素,总的来说,包括说服者、所传递的信息本身、说服对象和说服对象四方面因素,而说服的效果也受制于这四大因素。

(一)说服者的因素

说服者的影响力取决于他的专业程度、可靠性以及人格魅力。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更容易以理服人,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也影响说服效果。

(二)说服信息因素

一般来说,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越大,迫使说服对象态度改变的压力越大,实际的态度改变也较大,但这种差距必须限定在一定的差距范围内。同时,信息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说服效果,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

(三)说服对象的因素

说服对象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自身免疫情况以及认知需求都会影响说服效果,如自尊心较弱的人往往对自己不足之处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易被说服;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往往采取深层的处理方式,仔细分析说服情境中的信息,并尽量确定论点好坏,认知需求的人往往更关注说服者的吸引力或信息长度。

(四)情境因素

这方面因素包括两个:一个是预先警告,预先告诉或暗示被说服者一些信息,以促使其态度的改变;二是分散注意,是指在说服过程中,情境中的某些刺激因素使说服对象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接受的信息上。分心的作用主要是干扰对象对信息传递的注意程度,从而削弱他对说服的防御和抵制,提高说服效果。

二、认知说服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理论应用于实践都是为了端正人的态度,而端正态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内容上的契合性

态度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态度作为思想观念的核心,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认知说服理论所涉及的因素,说服者、所传递的信息、说服对象、情境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是一一对应的。

(二)对象上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公民、各族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动力,这与说服的对象是一致的。培育的对象是公民,提高的对象是素质,团结和动员人民实现的目标是焕发精神动力,这些与端正态度是正相关的,而且实际上就是端正态度的目的和内容。

(三)目的上的内含性

端正态度是认知说服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端正人们的态度、指导人们的行为,涵盖了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的要求。而端正态度是指导行为的前提、基础和关键,只有正确的态度才能会有正确的行为,正确的态度可以使行为更具理性和更加坚定,矫正错误的行为的唯一途径是端正态度。因此,端正态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四)过程上的统一性

說服者携带特定的信息在一定情境中传递给说服对象,说服的目的是为了促使说服对象态度的转变,而说服对象旧态度的改变和新态度的形成需要经过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是把一定的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转化的前提是必须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社会的要求,并自觉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由此可见,态度形成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致的,如认同和内化。

三、认知说服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主体意识薄弱,专业素质不足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说服者的角色,其自身主体意识和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仍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定位、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都削弱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思想薄弱、理论知识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从思想上坚定自身的政治信仰,更难以把握社会上思想动态,难以保证教育内容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往往容易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客观要求。主体意识薄弱和主页素质不足,导致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不信服,大大降低教育者权威,妨碍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教育内容陈旧、重复

说服理论认为,人对信息的接受性是有限度的,当说服信息与说服对象接受能力差距较大时,说服对象会对传递信息产生怀疑,贬低信息;同样,当说服信息只停留在说服对象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说服对象感到的是对其智力或阶段的侮辱或威胁,从而拒绝或抵抗信息,而不会引起其态度的改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教育内容和实际反差较大,不能与时俱进,随着现实生活和学生观念而变化,有些教育内容不符合现实,易受教育者使其对教育内容产生怀疑,缺乏可接受性;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和对接性,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交叉,教育内容的重复性易导致受教育者心理上的“抗药性”,对教育内容产生反感和抗拒心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方式单一

认知说服理论认为,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方式影响着说服效果,强调说服者所使用的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直接影响着说服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教育者往往忽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实行传统的单向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次,教育者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只是传统的面对面的说服教育,加上传递信息本身的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多以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对非主流思想进行“防”、“堵”,很少进行深入的批判,不能让受教育者从正反面教育中获得巨大的思想压力,以促使其态度的改变,以更深入地从内心认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可见,单一的教育方式,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受教育者需要动力不足

说服理论认为,说服对象的人格、认知需求、自身免疫情况等因素都会应影响说服效果。近年来,受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开始呈现多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社会价值,不注重满足个人发展需求,认为市场经济下,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事事谈道德是不合理的。而且,有的大学生更注重现实的功利性,对自身需求层次低,只停留在对物质需求的追逐上,把思想政治教育自当作取得成绩、顺利拿到学分的手段,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上。认识上的偏差和缺乏需求的动力,导致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認同感,对其往往是漠视的态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和外化过程的统一。

四、认知说服理论视域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提高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主体意识,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教育,要正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肩负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做到“动之以情”。其次,教育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人格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紧紧抓住时代中的思想,同时要扎实自身理论功底,完备自身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素质,保证教育内容的客观性、可信性,做到“晓之以理”,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达到知识上的自信、理论上的自信,进而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凸显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时代性

一方面,教育内容要凸显整体性和对接性,即教育内容的设计要把握受教育者认知发展规律,适应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即依据受教育者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情况来安排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有一个整体设计,并实现每个阶段教育内容的对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减少施教内容的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疏导受教育者的排斥心理,实现其态度转变。另一方面,教育内容要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教育具有开放性,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教育内容要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关注学生的需求。教育内容可以来源于生活中重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及道德两难问题,把受教育者的个体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其对教育内容的内化。

(三)实现教育方式的双向性和多样性

首先,教育方式应从单向地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采用民主对话、问题讨论、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育方式应从显性教育向显隐性相结合转变,“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德育活动。”校园文化德尔构建、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都是开展隐性教育的途径,使受教育者分心,减弱其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更好地达到说服的效果。最后,针对受教育者个体差异,采取正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即根据其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选择典型进行价值引领,增强说服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四)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需求性

一方面,受教育者要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明确并正确认识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自己的接受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进行和完成的影响,对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影响,客观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辩证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做到内心的认同并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需求层次,关注自身的精神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出于某种需要才产生行为动机,然后外化为人的行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强调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等途径才能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纳入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性和需求性的增强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问题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