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2016-06-04 22:00陆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

陆丹

摘 要 语文由于其工具性和文化性双重特性,在技工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分析了当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三点举措,即要明确语文教学在技工院校培养结构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要建设一支良好的语文教师队伍,要探索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过,“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教师。”语文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不可分裂的双重价值:语文既是工具性的,也是文化性的,且其文化的影响力,是润物无声深刻久远的,化于无形又难以描述。语文对个体生活与人格形成的作用方式与价值呈现,并非即时性的。它是在逐渐展开的人格修炼与生命涵养中,一点点地释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对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正视当下语文教学的问题,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我们实现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目标的内在需要。

1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的意义与目标

首先需要明确,语文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训练之间的正确关系。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既不是技术训练和职业培养的陪衬,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走过场,花式点缀。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对个体基本语言的训练,不能依附于职业技术的训练而存在,尤其不能变成简单的职业技能延展。必须赋予语言教育的工具性以独立的价值地位,把学生语文能力的操练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技工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独立的职业能力,纳入到整个培养计划之中。换言之,语文能力是技工学生整体性职业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们整个技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个体走向社会面进入职业时,必须具有的教育准备。语文能力,如同修理、锻造、电焊等核心技术能力一样,相互支撑,构成学生职业知识的完整图谱。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关联和紧密依存的社会,任何职业,都需要处理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关系,需要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良好的语文能力,已经成为现代职业人的必备的“核心技术”能力之一。懂得与人沟通(听说),善于学习(读),能够归纳经验(写),不但能避免低效的事半功倍,而且对于迅速提升个体的职业生涯,拓展职业发展的空间,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如果说技术性的能力是站稳脚跟的基石,那么语文能力则是助力上升的弹簧。技工院校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职业发展的技术基石,更要为学生的自我提升,提供助力的动力机制,语文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持续性推动作用的技能。因此,必须把语文的技能训练,作为技工院校整体培养方案中的核心“技术”,加以重视。

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技工院校作为国家大学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承担着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工人的任务,更需要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时代新人。说到底,技工院校不是在生产供人调遣的“工具”,而是要培养掌握工具的“人”。人才是社会和生活的主体,技术学习只是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语文教育,能够实现社会人的培养目标,让“工具”性的学习,变得更具有人文价值。“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工作质量的优劣,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则决定着他薪金数目的多少。因此,阅读能力能够转化为一笔经济财富。”语文教育追求生活世界的回归,对生命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提高生命质量。语文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人性关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世界的体恤与关怀,都是对更理想世界的一种建构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一个只懂得技术而缺乏文化能力的人,是不完整的,也有悖现代教育的宗旨。语文能力并不是抽象的,在现代社会的建构中,具备良好的语文能力,对于推动人类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是社会群体动物,趋于社会的集体的生活,因此,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即促使人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一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教育——财富蕴涵其中》一书中曾指出: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语文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而是对主体的生活世界的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把“自然人”改造成为“社会人”。技工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偏废于培养精通某项专门技术的人,还要让他们成长为能够融入到社会整体文化生活中去的完整的人。

2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客观地说,当下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可谓沉珂遍地,积重难返。课程安排、教学主体、教学方法等诸多环节,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以笔者在教学实际中的观察,当下最为紧迫的、亟需加以重视解决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校的教育规划到教务部门的教学安排,语文教学都被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教学时间有限,一般在技工院校开设一个学期或一年,内容安排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许多高职院校还借口学制短、专业教育要求高、教学任务重,实践性教学繁忙,大量挤占语文教学课时,以至使它被挤到名存实亡的境地。教育管理部门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把语文当作“添头”,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和评价,基本忽略了语文课程应有的地位,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得过且过学语文”的风气。甚至有管理者“语重心长”地劝授课教师不要在语文课程的成绩上为难学生,千方百计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考试与考核,完全不顾部分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能力上的缺失,完全违背了教学的组织管理原则,形成了比较恶劣的语文教学环境,导致语文教学效果的“不可控”状态。据笔者所悉,这种状况,在大多数技工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并非耸人听闻的个别现象。另外,语文教学在内容也存在着拔高工具性、贬低人文性的不良倾向,语文教材通常以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商务写作、语文基础训练之类取代语言文学的技能训练,以偏概全,把语文变成了技工职业训练的低等工具,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之中。与此同时,语文方面的研究活动,在技工职业院校的科研结构中,也常常受到漠视。在课题申报、研究计划和项目安排方面,语文教育教学通常被置于末端。甚至有管理者认为,语文就是说中国话,写简化字,是个中国人就会,语文无非多讲几篇文章而已,没有什么学术性的研究价值,根本不入课题项目研究计划的法眼,很难获得研究的支助。笔者所在的学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过语文方面的研究基金课题,令人唏嘘。研究是教学的重要延伸与支撑,没有一定的研究支助,严重妨碍了语文教研水平的提高。

(2)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现实状况,都不利于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的开展。从教师来说,一方面是师资队伍薄弱,没有固定的语文教师团队,人员松散,随意性大;教师专业性不强,经常拉郎配,大量不具备语文专业能力的被临时拉来补充教学需要,真正受过文学专业训练的高水平教师稀缺;另一方面,教师从业热情不高,游离于专业性教研活动之外,敷衍了事,缺少专业性的探索精神。在技工院校中的师资配备中,语文教学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引进人才不得力,也挫伤了一部分专业出身的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学生主体的情况来看,技工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低,整体学习氛围不浓,学习功利性强,对语文等基础性的公共课,缺乏兴趣。受当代网络媒体的影响,常常偏爱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语文读写训练,有抵触情绪,学习效果堪忧。

(3)语文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模式化,思想僵化,刻板,把大学语文变成了“后高中”语文,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更进一步加深了大部分学生过去对语文课程的厌烦情绪。大部分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跟中小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差别不大,强调基本语文知识的传授,以知识点是讲述代替语文素养的训练,基本还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考核方式传统古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缺乏活力。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比较生硬,多媒体手段,基本停留在“器质”的层面,未能发挥这些工具手段的方法论功能,以颠覆改变既有的语文教学规程。语文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场面大,效果小,其实并没有实现对语文教育水平的本质性变革。笔者所在的学校,曾学习德国、新加坡等西方国家的经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学生按6-8人分成多个小组,设置主题,引导行动,让学生参与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来,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则语文课程的“行动导向”缺少现实基础,主题设置存在有“为导向而导向”的不良倾向;二则学生对课程的投入不够,自觉性不高,参与度不深,这给教师的课程过程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无法真正检验其自我探索学习的成果。

3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举措

(1)明确语文教学在技工学校培养结构中的地位,清晰认识语文教学对技工教育的长远意义和动力作用。语文的社会人培育目标,是技术手段和文化目标的统一。如何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根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及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应作如下定位:其一,要着眼于双基,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汉语能力,能写好字,说好话;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出口成章,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其二,要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之具有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质。2010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颁发了《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标准》),《标准》 中明确提出了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于发展。语文能力主要指运用语文工具进行思想交流、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能力的形成于提升过程兼有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的作用、一定的语文能力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设计上,要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和技能型,既要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又要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最终教学目标。其三,要合理分配语文教学的任务,把属于语文的还给语文,增强语文的活力感染力,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透支语文的功能,把本不属于语文教学的任务强加给语文,或者,把不成熟的、不恰当的语文内容,加之于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之中。“市场经济是功利的,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功利而又短视的行为都会被功利本身所淘汰,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才能,而不仅仅是技能,只有当技能辅之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能够真正立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而不败的人才”。将语文教学和专业学习相结合。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为人处世、交流沟通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才能真正发挥语文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价值。

(2)要建设一支专业稳定、素质过硬、思维活跃的语文教师队伍。有人认为,语文教学极为容易,这门课是个拼盘、大杂烩,只需点到为止,所以满足于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字词句,段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艺术手法,文学风格,按照大纲,概括总结,就可以了,好像并没有太高深的知识内涵。其实不然,语文课是极难教的,需要教师十八般武艺俱全。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需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要吸引住学生,就得在教学上求深、求精、求新。要有丰富的情感,真诚的投入,还要具备审美的敏锐性,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语文是最具现实活力的知识,教师不但需要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还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敏锐性,既要能够在书本中学习,又要能够在生活中提高。对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来说,怎样反应社会生活的当代发展动态和趋势,能否应和时代的发展脉搏,在思想上、文化上和知识上为学生提供门径,也是衡量语文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目前,技工院校语文课师资队伍亟待加强。教师队伍内部严重分化,敬业度不强,很可能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大量投入精力锤炼课程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师,由于一些低水平重复和敷衍式教师的存在,而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学生对语文的粗浅认识,导致他们并不具备区分真正优秀语文教师的能力。用心事功,却收效甚微,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调,很可能打击少数立志钻研的教师积极性,从而影响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高水平的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首要保障。当前技工学校的语文教育之所以陷入一种鸡肋的窘境,学生漠视,兴趣全无,教师时常马虎敷衍,应对失措,根本原因,还是自身专业素养不够。稳定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学校管理者层面从严把关,从人才引进到岗位安排,都要有专业化的意识;同时又要为语文教师提供开放的晋升和发展空间。要让教师稳得住,静得下,坐得安,这样才能激发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动性。

(3)探索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打破课堂内外的时空界限。一方面,要在课堂内部引入生活和现实的经验,打开被传统字词句读写教学封闭了的语文世界,为语文注入情感、知识、生活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把课堂的外部时空,积极营造为语文学习的天然氧吧,让学习呼吸到新鲜自由的文化气息。这就要求技工学校不仅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还应该通过健康积极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并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文化才能。只有实现了语文的全天候、无界别覆盖,才能克服那种死板僵化的课堂教学缺陷。

与此同时,我们要特别提出,应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积极作用,利用交叉互动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多元化的电子媒介方法,嫁接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同时又打通规范化的语文学习与日常化的语文体验之间的鸿沟,真正实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建立多入口、多向交流的语文学习平台,借助微信、微博、QQ、论坛等新媒体接口,将语文的教学活动,无缝接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随时随地开展并监督学生的语文训练。这就需要避免仅仅把新媒体手段作为发布通知的出口,而是要真正将语文训练输送到媒体平台的通道中去。无疑,新媒体也给语文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新媒体覆盖社会生活各个入口的时代中,如果不能捕捉语文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那就无法真正把握青年一代的生活脉动,语文也就可能沦为纯技术性的枯燥性的知识灌输,内容上的陈旧保守,老态龙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教学效果。媒介不只是一个工具或者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内容,是一种新的尺度和行为方式。“任何媒介(既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新媒介的迅速变化,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学生对时代生活的现实感受出发,更好地适应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是采取堵卡塞的粗暴做法,隔绝他们与剧烈运动着的生活之间的距离。换言之,要利用好现代媒介,我们首先要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新人类”,只有这样,才能与语文教学的受众形成“理解之同情”,从而将学生最需要的语文内容,传达到他们受众;也才能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文化性目标,落实到具体而微的语文生活中去。

总之,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对学生主体性成长的文化意义,充分发挥语文的精神建构潜力,矫正当前存在的短视与过度功利化倾向;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把语文教学从陈旧的模式与框架中解放出来,从惯例性的“大学语文”教学思维中跳脱出来,紧密联系技工院校的教育宗旨,找到语文与学生现实需求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在开放的当代社会生活中,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时代血液。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谈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J].语文教育门外谈.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98.

[2] 刘森等.美国的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3(1).

[3]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汤潮,范光棣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35.

[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编.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5] 王焕玲.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65-166.

[6] (加)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6.

猜你喜欢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
技工院校英语思维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探讨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