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悦+田素玲+张亚飞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逐渐兴起,而大学生既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代,也是最容易受网络语言影响的一代。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徐州四所高校的1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语言的影响,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并对如何规范网络语言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当代大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53-03
中国汉语博大精深,自成语境,其语言体系中除了正规的普通话,还有一些俚语、习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不但是民众智慧的体现,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21世纪是网络时代,语言作为对时代信息的反馈,自然也就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其语言、行为最容易受一些“热词”的影响,而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为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使用奠定理论基础。
一、网络流行语及其来源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进行网络交流时,为简洁、恰当地表达情感对现行的普通用语进行改造、创新并传播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网络流行语其来源也不同。
(一)谐音或方言
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而我国各地区的方言土语丰富多彩,不同语言地区的人在进行网络交流时,必然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些网络流行语,例如“卤煮”即在论坛中发帖的“楼主”的谐音,“3Q”则是“thankyou”的谐音缩写;而“虾米”则是闽南语中“什么”的意思。
(二)热点事件
一个热点事件经过网络曝光、发酵,最后经过网民的总结,创作出一些网络流行语,以表达人们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例如“我爸是李刚!”则是网民对社会中一些专横、野蛮的“富二代”的讽刺与抨击;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则表达了民众希望从狭隘、繁忙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广阔世界的一种愿望。
(三)流行文化
这些网络语言通常从一股文化热潮,如影视、书籍中衍生出来,用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例如2008年电视剧《士兵突击》风靡全国,其中的“不抛弃,不放弃”就成了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调查设计及样本收集
(一)调查问题设计
为了解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影响,本次调查的问题设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以及网络的用途,自身对网络流行语的熟悉程度及使用频率,大学生对社会上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等方面。
据调查,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要力量,而这股年轻的力量在网络语言创造、使用与传播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于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甚至滥用网络流行语又持有什么态度?为弄清这些问题,调查人员所设计的调查问题主要分为三类:其一,基本信息类,该类问题通过对大学生院校、性别、专业、年级等问题的设计,使调查人员了解样本的知识结构和性别类型等基本信息;其二,问题导入类,这类问题通过对学生上网时间,网络用途,网络流行语使用的环境以及使用频率的调查,了解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语言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三,态度类,这类问题不仅包括大学生本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还包括其周围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以及大学生对于全社会都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所持有的态度。
(二)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样本采集时间为2016年4月18日;样本容量为100人,样本院校分布为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这四所高校。
在调查前,调查人员在食堂、自习室、图书馆、教学楼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样本收集。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及时收回问卷,并查看问卷数量,以保证样本容量的完整性,通过检查,对样本中问题回答不完整的问卷予以剔除,以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样本描述
调查发现,受访的100名大学生中,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3%,而中国矿业大学和江苏师范学院所占比重居中,分别为18%和16%,徐州医学院所占比重最小为3%。受访者的性别比例比较均衡,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52%,而女生则占48%。受访人数的年级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人数最多的为大四学生,占总人数的41%,最少的为大一学生,占总人数的11%,而比例居中的则是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其比重分别是21%和27%。为了统计方便,调查人员将各类专业进行整合分组,按文理专业分为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三组,而这三组中文史类的学生比重最大,占总人数的70%,理工类和艺术类比重偏低,分别为26%和4%。
调查人员通过对基础类问题的分析发现,这四所高校的大学生,有一半以上受访者的上网时间集中在1-3小时,当然将上网时间延长至3-10小时的也大有人在,其占总数34%的比例也不容忽视,而处于两个极端,即上网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和10小时以上的人数则很少,这一方面说明,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大学生能够正确安排上网时间,但是仍有一些人的自律性较差,让网络过多地占用了学习和生活时间。
(二)问题统计分析
1.大学生上网目的分析
对于上网的目的,调查人员将题目的选择范围拓宽,选项分别是学习、办公、游戏、社交、休闲、其他,而且每人至多可选两项。调查者通过对此题数据(如图1)的收集发现,大学生的上网目的中学习和休闲所占的比重较大分别为73%和75%,其次为社交和游戏分别为55%和39%,而基于本次调查的样本多属于在校大学生,参加工作的人数较少,因此其利用网络办公的人数比例则比较低。这一数据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出,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各个方面,而且多数大学生还是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并合理分配网络用途的。
2.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分析
调查人员通过设置“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自觉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吗?①从未②很少使用③经常使用④频繁使用”这一必答题来了解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经统计(如图2),受访者中选择“经常使用”的人数占总样本数的53%,而“很少使用”的人数比例也比较大,占43%,而“从未使用”和“频繁使用”这两个极端的选项的比重则很低,从这一数据不难发现,多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只是使用的频率有所差异,同时调查者还发现,那些倾向于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学生,其多数是在口语中和网络交流中使用,正规的书面表达中则很少使用,这也说明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性,并能够选择恰当的语言环境进行使用,而不是一味滥用。
3.大学生所处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环境分析
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语言、行为的影响非常大,调查人员通过设置“您通常会与哪些人用网络流行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等问题,来了解大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调查发现,由于大学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其周围多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同学、朋友或者网友等,而一些大学生为了方便与同龄人对话沟通,必然会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一些网络流行语,例如,数据显示大学生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时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最多(如图3),而这一数据也与之前的“网络流行语多用于日常口语中”的调查结果相呼应。
4.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分析
调查人员为了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共设计了三种问题,其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学术研究中、媒体中和商业广告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在学术研究中使用网路流行语的态度比较谨慎,有35%的调查者持反对态度,当然也有接近一半的调查者态度持中,只有21%的调查者表示支持;大学生对于媒体报端上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就比较明确了,有57%的学生表示会“被标题吸引而继续看具体内容”,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媒体应该保持思想上的自主性和严肃性,不能随波逐流;而大学生对于商业广告中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就比较宽容了,有58%的同学对这一做法表示支持,认为其很有创意,能够吸引人。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甚至是喜闻乐见的,这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
四、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意识形态层面发生的变化,其存在与发展自然具有合理的一面,例如它推动了网络环境的公平化,使民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姿多彩的一面,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它舒缓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众的心理压力等等。但是我们在看到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其为社会尤其是对大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社会、学校、教师应该重视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情况,并针对其中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预防和管理。例如,社会通过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学校应该利用讲座、论坛、课程设置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教育,对于一些不良的网络流行语要予以屏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汉语,为学生树立榜样,切不可为了拉近师生距离,盲目地使用网络用语,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五、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徐州四所高校1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比较积极,且能够合理地运用网络语言,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滥用网络流行语,或传播一些低俗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法规,但是学校、教师应该自觉地担负起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责任,以保持汉语言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道阳,徐广林.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心理认同的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14,(02):89-91.
[2]吴喜涛.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5):51-53.
[3]周莹萍,陈泽虹.网络流行语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播的调查与对策[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6):90-94.
[4]徐鸿.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103-105.
作者简介:
孙 悦(1993-),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及现代文学;
指导老师:田素玲(1973-)女,江苏沛县人,硕士,徐州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张亚飞(1995-),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企业发展战略及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