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铜梅
摘 要: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安全生产长期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产物,是在煤矿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安全理念、管理制度、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是以全体煤矿职工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理念、方法等手段,对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影响和规范,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据我国事故统计表明,80%以上事故是由于职工不安全行为所致。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事故分类“88102”规律,即100起事故有88起纯属人为,10起为“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综合造成的,只有2起是难以预防的。由此看出,加强职工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来讲,规范人的行为主要由两个途径:一个是用制度来约束人;再就是用文化来引导人。前者具有明显的缺陷,不但制度本身不能保证其恒久的先进性,还会造成约束对象产生下意识的抵触情绪。因此,构建一个适合煤矿企业生产特点的安全文化体系,营造出强大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用文化引导人的安全行为,就成了杜绝安全事故,提高矿井安全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基础工程,需要企业领导的充分重视和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安全文化成为保障企业安全的常青藤。结合煤矿工作的实际经验,就如何做好安全文化建设,谈几点认识:
一、注重本质型安全理念的渗入
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本质型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通常而言,追求安全、健康是人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可是为什么“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所以,我们要在破除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上下功夫,从实际解决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怪现象中下功夫,彻底杜绝拼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无视不安全不生产制度的行为。
二、做牢与职工群众的情感连线
从理论上讲,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适应了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知识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讲职工是愿意接受的,但是安全教育大多是“你说你的,我听我的”,不是大道理满堂灌,就是家长式的训斥。要解决安全教育入心入脑的问题,还要注重情感投入,采用亲情教育法。所以我们企业在强化已往有效做法的同时,更要探索更为有效的形式,如:召开情感教育会、恳谈会、兄弟交心会,开展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节假日送温暖等活动,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
三、做好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过去,管理者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加经济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仅仅通过经济手段使职工远离“三违”是不现实的。特别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斥责、谩骂,或者不声不响,为完成指标,就等着抓违章,使职工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所以,安全管理者应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掌握工作技巧和方法。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可以通过对违章员工处罚后进行谈心疏导的方法,让职工明白错在什么地方,今后怎么办,及时解决管理矛盾,消除抵触情绪。
四、重视文化环境的优化
“树木择地而繁荣,名花适土而独秀”。共同的生活群体能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追求,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有利于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水平。一是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消除隐患,优化安全生产的“硬环境”。通过实行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可以使职工产生舒适感,保持良好的劳动情绪,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系数,又可以通过加强作业环境的巡查和督察,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保障安全生产。二是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优化安全生产的“软环境”。安全生产执行不力、落实不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少部分职工不讲文明生产,对安全生产存有侥幸心理,工作中耍大胆,使重复性违章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安全生产时时事事敲警钟;建立健全互相监督与约束机制,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生产软环境。三是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职工收入的利益关系,优化职工内心的“小环境”,使职工的积极性沿着正确的取向发展。实践表明,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系数,确保职工内心“小环境”的平衡。
总之,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方向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需要长期抓、反复抓,必须作为企业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认识、来抓好,就能有力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