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杰 张 雅 夏联恒 付晨菲 李晓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评估电针夹脊穴对糖尿病足病微循环的影响
高杰张雅1夏联恒1付晨菲1李晓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治疗对糖尿病足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64例0级糖尿病足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电针夹脊穴治疗,治疗周期为3 w。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温控血流和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对比两组之间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好转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微循环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病微循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治疗糖尿病足病。
〔关键词〕糖尿病足病;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电针夹脊穴;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高截肢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治疗费用等特点,在截肢后依然会反复出现溃疡、感染、截肢等现象,由于截肢所导致的患者心理、工作、生活、家庭、社会等多种问题也相继出现。糖尿病足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人类健康〔1〕。传统针灸疗法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作用,对改善肢体缺血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一般作为辅助疗法应用于临床。针夹脊穴治疗法是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科研积累的经验,将脊髓刺激治疗周围血管缺血性疾病研究与中医针灸理论相结合的技术,在临床上通过电针针灸腰背夹脊穴,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2〕。本研究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0级糖尿病足病患者微循环的改变,探讨电针夹脊穴治疗对糖尿病足病微循环的影响。
1一般资料
1.1病例来源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病例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就诊于门诊和住院部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67±8.19)年,平均病程(10.81±2.23)年。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0.89±8.75)年,平均病程(10.46±4.2)年。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200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足病诊断标准;(2)糖尿病足病Wagner分级法中0级〔3〕,即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3)患者知情同意,依从性好,能配合随诊。
1.4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2)过敏体质及已知对针灸治疗不耐受者;(3)已知出血倾向,或有出血性疾病,或并发糖尿病性眼底出血,或难以控制的凝血机制障碍;(4)正接受针刺治疗其他疾病;(5)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障碍者及其他系统等急重疾病。
1.5方法
1.5.1对照组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治疗3 w。(1)基础治疗:控制血糖、控制饮食、控制血压、降血脂。(2)活血化瘀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国药准字H52020959,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胰岛素3 IU,1次/d,静脉滴注。(3)扩张血管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l+前列地尔10 μg(国药准字H10980024,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d,小壶缓慢静脉滴注。
1.5.2治疗组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电针夹脊穴治疗,治疗3 w。电针夹脊穴治疗患者俯卧位,皮肤穴位消毒后,针刺第1腰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双侧穴位,使用1.5寸28号毫针斜刺,得气后接长城牌KWD-808I脉冲电疗仪〔苏食药监械(准)字2007第2260566号〕,调至疏密波型(疏波4 Hz,密波6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自身耐受为度,留针30 min,1次/d,3 w为1疗程。
1.5.3观察指标及方法(1)温控血流: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足背温控血流的变化。将温控血流探头固定在足背处,待血流稳定后,测量加热前血流灌注量PU值,然后加热,使探头温度维持在44℃约5 min,待血流灌注量升高至稳定后,测量加热后最高的血流灌注量。测完后停止加热,停止程序并处理数据,计算加热后与加热前血流灌注量的百分比变化值:P(%)=(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加热前血流灌注量)/加热前血流灌注量×100%。(2)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足背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变化。在测定前30 min进入温度为22℃~24℃的检查室内。将测定探头及恒温加热器固定在左足第3趾骨背侧无毛囊和皮肤角化处皮肤上,测量皮肤微血流基础值(RF),快速加压至下肢基础收缩压30 mmHg,维持3 min,再快速减压,测量反应性充血的最大微血流峰值(PF)。待血流恢复平稳后停止程序并处理数据,计算加压前后的RF/PF 的百分比变化值。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χ2或t检验。
2结果
2.1温控血流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温控血流P(%)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两组患者温控血流P(%)均上升(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阻断后反应性充血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P RF/PF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两组患者P RF/PF均上升(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P RF/PF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温控血流P值对比±s,%,n=32)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2)P<0.05,下表同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
3讨论
夹脊穴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针刺夹脊穴一方面调节气血,使之正常运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通过针刺使气血运行正常,则血瘀自除,经脉自通,“通则不痛”;另一方面通过针刺可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损有余而补不足,使阴阳平衡,气血旺盛,脏腑经络得到温煦濡养,“荣则不痛”。夹脊穴在调节气血、通经活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足病的疾病特点是血瘀为主,与夹脊穴的作用机制相符。在动物实验中观察电针夹脊穴激活含有辣椒素受体-1的传入神经粗纤维,从而释放扩血管因子,诱导下肢血管的扩张,为临床中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糖尿病足病患者常有微循环异常,微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是其主要表现之一〔5〕。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是用于微循环检测的新设备〔6〕,具有无创或微创,能反映微血流的瞬间变化。温控模块及阻断后反应性充血模块能够检测局部受到热或压力刺激后的微血流变化,反映局部血管内皮功能,可以用作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症状的评估和疗效评价标准。
温控血流检查通过对局部微循环血管进行热刺激,检测热刺激前后的血流灌注量百分比变化情况来反映肢体微循环,以评价该处组织的微血管储备和血管扩张能力〔7〕。温控血流探头测量足背处加热前后血流灌注量PU值,PU值即流动血细胞产生的多普勒位移值,PU值动态变化更能敏感地反映组织微循环血流量的实时性改变,评价肢端微循环。因此分析加热前后血流灌注量PU值变化情况,可以评价肢端微循环。加热前后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百分比值越显著升高,说明在热刺激反应后血流灌注量越显著加大,表明该处微循环功能越好,微循环障碍改善越佳〔8〕。
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其原理是首先局部加压血管,阻断血流造成局部缺血,然后维持一段时间后突然取消压力,造成缺血局部反应性充血,从而引起血管舒张反应〔9〕。压力前皮肤微血流灌注量的基值(RF)与充血后最大微血流灌注量值(PF),两者之比反映血管最大舒张程度、反应敏感性和弹性,评价皮肤微循环,间接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通过RF/PF 值的变化,可以观察到局部血流情况,从而反映局部血管内皮功能〔10〕。阻断后反应性充血所引起的血管舒张反应依赖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血管内皮,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会表现压力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改变〔11〕。
本研究表明,电针夹脊穴可以增加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改善下肢供血,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激光多普勒血流客观评价也为进一步推广电针夹脊穴提供更可靠的临床资料。
4参考文献
1王玉珍,许樟荣.糖尿病足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4):276-9.
2高杰,严雪芹,李令根.电针夹脊穴治疗雷诺病2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5):609-10.
3Wagner FW.The dysvascular foot:a system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Foot Ankle,1981;2(2):64-122.
4杜景辰.电针刺激夹脊穴对大鼠后肢血管舒张作用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
5关小宏.糖尿病足病的治疗与预防〔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10(2):98-102.
6杨小杰.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在微循环实验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188-9.
7熊天琴,廖嘉仪.毛冬青总提取物对血栓形成及微循环的实验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3;36 (3):216-9.
8符崖,陈元元,等.以血流变化评估血栓模型小鼠血管内皮功能〔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4):546-52.
9赵静,傅汉菁,沈英华.不同阻断压力和时间对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反应性充血影响的初步比较〔J〕.循环学杂志,2009;19(1):20-2.
10Tee GB,Rasool AH,Halim AS,etal.Reproducibility of different laser Doppler fluximetry parameters of postocclusive reactive hyperemia in human forearm skin〔J〕.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2005;52(2):286-92.
11冯雅娟,傅汉菁,刘晓燕.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微血流改变与病程的关系〔J〕.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25-7.
〔2015-06-10修回〕
(编辑曲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714);黑龙江省博士后研究人员落户黑龙江科研启动项目(LBH-Q1200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立项(2015年)
通讯作者:李晓陵(1957-),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诊断及教学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9-2097-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9.020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作者:高杰(1971-),女,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