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纠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解决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熟练的环节,也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重纠错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作业中的错误成因和本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避免同样或同类错误屡改屡犯。指导学生学会科学正确的纠错对策与方法,通过纠错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关键词:纠错能力;成因;本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9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33
一、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作业中错误的成因和本质
教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其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水平;认识水平决定其采取的行动及方式的合适程度。所以,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纠错中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纠错,就必须对学生作业中产生错误的成因及其本质进行深刻的剖析。
在多年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除了不良习惯导致的作业错误之外,常见的错误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认识和理解存在缺陷所致的错误。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概念在认识或理解上产生了偏差而导致的错误。对于这种情况,只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新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纠正偏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其二是由于学生本身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所致错误,这也是学生作业中屡屡发生错误的本质。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头脑中没有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二是曾经遇到过此类问题,但没有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在大脑中进行储备和积累,导致解题时再度出错。如学生在作业中曾做过某类问题,但再次遇到条件与情景稍有变化的同类问题,无法借助原有的经验和方法对问题做出应有的思考与解答而导致错误。
在指导学生纠错时,一定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错误的原因和本质,通过纠错过程大量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避免同样或同类错误屡改屡犯。
二、指导学生学会科学正确的纠错对策与方法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就学生出现错误的本质而言,是因为忽略了纠错过程中对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仅仅为纠错而纠错。其次,纠错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对错误的思维或理解纠正的过程,并非教师可以包办代替。在学生的纠错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掌握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和方法,从而达到弥补自身的“缺陷”,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下面以初二物理“质量和密度”一节中一道习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将质量相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金属制成合金,求制成合金后的密度。若将体积相等的两种金属制成合金,合金的密度又是多少?
对于上题,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总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此处略去)。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纠错时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提问学生:大家有曾经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吗?(提示,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包括初中数学和小学的所有计算类问题)学生回答:没有。
2. 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给学生一些启发和提示:
教师分析:该问题是求合金的密度,根据一个物体的密度等于该物体总质量除以该物体的总体积,即合金的密度等于合金的总质量除以合金的总体积,引用公式P合=m合/v合(1),又因为两种金属混合后总体积不变,所以,ρ合=m1+m2/v1+v2(2)。
提问:根据问题现有已知条件,可以直接代入求解吗?为什么?
从公式可以看出,解题所必需的m合、v合(因为m1、m2、v1、v2、未知)两个条件均未知。
提示一:当引用公式解题遇此情形时,应考虑设其中一个量为未知量辅助求解。
提示二:应设已知数量关系的量为未知量,这个问题中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量?为什么?(因为已知两种金属的数量关系,即质量相等,应设其中一种金属的质量为m,则合金的质量为m合=m1+m2=2m)。
提示三:v1,v2能否用所设的未知量m和已知量ρ1、ρ2用公式ρ=m/v将其表示出来?即,v1=m1/ρ1;v2=m2/ρ2。并将以上结果代入(2)式化简求解。(过程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自身思维和能力存在的缺陷(即“想不到”或“不知道”),并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想不到为什么设?(即想不到引用公式求解所必需的两个条件均未知时,需要先设一个未知量)(2)想不到怎么设?(不知道该设哪一个量为未知量合适)(3) 想不到另一个未知量(v1、v2)可以用所设未知量(m1、m2)和已知量(ρ1、ρ2)分别表示出来。
在以上纠错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纠错主要有以下策略与方法。
第一,让学生根据正确的解题过程,深入分析和思考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哪一个或几个步骤是自己“没有想到”或“不知道”,即找寻和发现自身存在的思维能力缺陷。对于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甚至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作业。
第二,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特点,经过反思后,把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想不到”或“不知道”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精练、准确、并具有启发性。如在上述问题中,可用文字表述如下:引用公式求解时,如果两个必须条件均未知,需设其中一个已知数量关系的量为未知量,并结合已知条件将另一未知量用公式表达出,代入原式求解。这段文字基本概括了上述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同时,它也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经验贮存于学生的大脑中。
第三,要求学生每隔几天用很短的时间再次将上述方法进行多次的强化。
总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可能长时间记住每一次解题中曾经发生的错误及其答案,教师让学生纠错的目的不是记住问题本身或者问题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获得纠错的能力。经过长期点滴的积累,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学习过程,必然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最终上升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