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生命化教学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生命化课堂的关键。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应建立民主平等、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式的对话。尊重生命个体,建立平等的老友关系;立足生活实际,教师备料诚心相邀;生成表达个性解读,师生共同煮酒调香。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如老友,文本如新酒,教学设计如备料,课堂如煮酒,新酒成佳酿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心灵契合。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 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
生命化教学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1]5因此,“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2]70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是课堂生命化的核心,构建具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新型师生关系是关键。
语文课堂的核心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下各自对文本的解读与碰撞,教师不再是课文解读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被迫收听者。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堂日益强调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在自我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基础上的个性化阅读。因此,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与文本的民主平等对话关系,要实现生命交互必须建立起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
一.青梅煮酒:尊重生命个体,建立老友关系
传统的语文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并不对等,教师作为文本的绝对权威,语文课堂演变为灌输过程,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能力和批判精神被消解,其根本原因在于师生在文本解读面前的不平等。
生命关怀下的语文课堂首先强调师生之间的建立起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容易更必要建立起平等的友人关系。面对文本时,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生命体验和感知能力的平等个体,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因为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感知认识,因此,教师和学生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老友般的平等交流关系,相互间真诚信任、赏识鼓励,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课堂成为老友间畅谈的交流平台,没有绝对的权威,允许学生质疑反驳,表达自我观点。而教师是交流平台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得以提升。
构建“青梅煮酒论英雄”式的语文课堂,其前提和基础就是构建起师生间平等的老友关系。“伙伴式”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摆脱被动接受角色,从学习接受的者成为课堂独立生命意识的阅读个体,站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共同探讨文本,如同青梅煮酒,如果煮酒的双方对位不对等,就会演变为君子煮酒仆人听命的局面,而丧失了其本质,在这样的情景下二人不可能彼此谈天说地论英雄。语文课堂亦如此。
二.青梅煮酒:立足生活实际,备料诚心相邀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以社会交往为背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和社会价值。生命化教学所强调的生命体验、生命关怀,生命活力均来自现实生活。因此,生命化教学必须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立足点,在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之上,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命化生活化。
正如青梅煮酒,老友双方必有一方是主动邀请方,另一方是被邀客人,双方是平等的老友,作为邀请方应居于组织和引导地位,在聚会前准备好食材待老友前来。生命化教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亦如此,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老友关系,而教师作为课堂聚会的邀请者,也是组织和引导者,在课堂聚会前必须做好内容的选择、整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应挑选真正适合学生的文本,以立足生活实际为原则,文本选择朴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并具有讨论空间,有一定的难度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不陌生又感兴趣,可以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得以理解。最后达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中的“理想的一般发展”。其次,教师要对其进行生活化和生命化的解读,深入研究文本,收集生活资源,从师生的生活体验去激活文本,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3]5注重学生生命体验与文本的融合,例如文言文教学,因语言和时代的差距,学生在文本内涵的理解上不易形成共鸣,此时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解释文本。
三.青梅煮酒:生成表达个性解读,共同煮酒调香
生命化教学是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情感、意志、价值取向的个体,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在平等对话模式下彼此思想的碰撞和触发。
在语文课堂中,文本是师生共同面对的材料,语文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将知识内化理解,教师的灌输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不同的独立生命体对事物的理解不同,面对相同的文本个人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不同。巴赫金对话式教学前提就是差异性,即师生间的阅读对话是在对文本没有统一意识下的彼此触发。生命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在文本面前是平等的阅读者,师生之间的对话并非教师向学生呈现课文固定的预设的理解,而是让学生个体在自我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4]4,并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充分表达,对于不同的回答,教师给予多元化的评价,支持不同观点的碰撞,课堂呈现生命的意识和涌动。叶澜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就是在师生间、生生间对文本和问题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书本知识向生成性知识的转变,教师要善于抓住交流中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
师生对文本的品鉴如同“青梅煮酒”的过程,师生如老友,文本如新酒,品鉴如煮酒,青梅煮酒的意境不是一人煮酒一人看,而是二人共同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壶中加入自己喜欢的配料,让不同原料的精粹在酒壶中融合生香,待原料的精华全部融入酒水中,新酒也就成了纯酿。各种原料的融合就如同师生间各自个性解读的碰撞,在相互谈论分享中,新酒般的文本也就会在各种思想的交流中得到丰富而深刻的理解,最终成为语文课堂的纯酿。
综上所述,生命化的语文课堂首先在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如同青梅煮酒,师生平等如老友,教师以诚相待,精心准备,煮酒过程就是教学,老友二人共同将各种喜欢的原料放入新酒中,慢火微煮,新酒成佳酿。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如往新酒中加料,各种原料的融合就是各种理解和观点的碰撞交流。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69-72.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
(作者介绍:王银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