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化的叶诗文

2016-06-03 07:57王静怡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兴奋剂

王静怡

摘要: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中国小将叶诗文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游泳双冠王,占尽风头。然而中英美媒体在关于叶诗文的报道和形象塑造上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本文以叶诗文为对象,选择了中、英、美三国媒体报道,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加以研究,借以窥探中英美方媒体在新闻选择、报道角度、操作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讨论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映射的问题。

关键词:叶诗文;媒介形象;媒介生态;中西差异;兴奋剂

一、引言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年仅16岁的中国小将叶诗文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游泳双冠王。一时间,叶诗文掀起了伦敦奥运会第一波舆论狂潮,受到了广泛的报道,也引起了是否服用兴奋剂的争议。

中英美媒体对叶诗文此次奥运会夺冠报道有怎样的差异?本研究选择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中英美媒体有关叶诗文的报道,对其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中英美媒体对于叶诗文这一中国运动员的形象是如何塑造和建构的,并进一步讨论由此折射出的中英美媒体在新闻选择、报道角度、操作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二、理论背景

新闻生产者通过选择、强调或重组新闻事实并赋予意义的框架模式来进行新闻报道,在新闻文本中隐藏着新闻框架,这种框架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诠释(范明献,2011)。因此,新闻框架是记者处理信息和意义时整体性的思考模型,和中心意义的架构方式。恩特曼认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生产中总是选择一些信息而排除另一些信息,从而影响公众舆论与受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理解(Entman,1993)。新闻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言说的和超越认知的,它能够帮助编辑、记者们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快捷、高效地挑选、辨析和报道特定议题,为新闻记者和日益依赖于新闻报道的我们建构了世界(Gitlin,1980)。

因此从新闻框架入手,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不同媒体的报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被媒体的新闻制作者通过某个固定框架建构起来的(潘忠党,2006;王玲宁,2009),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新闻操作和框架的分析,了解中英美不同报道中的形象建构差异。

三、分析方法

样本选择将时间限定在2012年7月29日(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中首次参赛)至2012年9月12日(伦敦奥运会结束后一个月)的范围内。

中国媒体中,搜集了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京报、羊城晚报在内的中国媒体的43篇报道。

西方媒体中,以东道主英国媒体以及在西方传媒界最具报道分量和言论影响力的美国媒体为样本,搜集了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CNN、BBC、电讯报、镜报、自然杂志等在内的英美媒体的22篇报道。

四、研究发现

(一)消息来源

1.消息来源类型:在中国的报道中,引述最广的消息来源是叶诗文,有接近一半的中国媒体报道都采访了叶诗文,以其作为消息来源。而在英美媒体中,位列前三的消息来源依次是:外国运动员、外国教练、奥组委官员,分别有63.6%、59.1%、59.1%的英美媒体进行相应引用。中国媒体对外国运动员、中国公众(特别是网友)以及叶诗文家人的采访和报道也较多,分别占到了19.5%,19.5%和17.1%。其中,对外国运动员的消息来源使用集中在对叶诗文的褒奖性表达中,如美国游泳名将罗切特,英国名将托马斯·哈菲尔德,澳大利亚名将赖斯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英美媒体将外国运动员作为消息来源引用率最高,但主要用以对叶诗文成绩的质疑。

2.引用的意见:中国媒体的报道中,有77.5%的报道引用的意见具有一致性,不具备冲突性,即中国媒体的报道大部分使用了观点相同或者立场相同的消息来源意见,较少使用冲突性、矛盾性的消息来源意见。而英美媒体超过半数(54.5%)引用的意见都具有冲突性,远高于中国媒体使用冲突性意见进行报道的比例(22.5%)。

(二)叶诗文形象

1.叶诗文成绩:中国的报道对叶诗文的成绩不存在质疑或者认为其成绩虚假的态度,有61%的中国媒体报道不涉及成绩争议。在涉及成绩争议的中国媒体报道中,有31.3%的中国媒体报道态度强烈,在分析中被归为认为叶诗文的成绩“毋庸置疑”,其主要表现有对西方媒体和一些个人对叶诗文成绩的质疑表述时,直接使用“有失公平的质疑”“无端质疑”等表述,称这些质疑为“挑衅”“贼喊捉贼”等。其他的涉及成绩争议的中国媒体报道虽态度和感情色彩较弱,但也都站在叶诗文一边。

与中国媒体的一边倒态度不同,59.1%英美媒体对叶诗文的成绩存有疑议,其态度表达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对比叶诗文和美国男子游泳冠军罗切特游相同距离所用时间;对比叶诗文伦敦奥运会的表现与其此前最好成绩,认为其进步巨大,难以置信等。

2.叶诗文个性形象:有43%的中国媒体报道涉及了叶诗文的个性形象,即对她的性格和个人风格等特征进行了报道。在对叶诗文自身个性的塑造中,有38.8%的中国媒体报道将其塑造成“大方”的形象,比如报道面对西方媒体的兴奋剂质疑时,叶诗文“淡定而坚决地说出了4个字:‘绝对没有”。另外16.7%的报道中,叶诗文是有活力的16岁少女,喜欢明星,爱美,说话有童趣,呈现出“活力的”个性形象。

而大多数英美媒体并未对叶诗文的个人进行塑造和描述,仅有9.1%的英美媒体侧面勾勒了叶诗文的个性形象。其中,4.5%的媒体的报道通过叶诗文的家人诸如“她其实是个很害羞的小姑娘”“她平时话不多”的描述来呈现她的“腼腆”形象,另有4.5%的媒体通过外国运动员对叶诗文例如“她是那么阳光的一个女生”“她看起来很活泼”等评价来塑造她“活力的”个性形象。

(三)报道呈现方式

1.报道态度:中国媒体的报道态度14.6%为客观中立,46.3%为倾向叶诗文的正面报道,另有39%的报道不涉及报道态度,对叶诗文的负面报道数量为0。

与此相反,英美媒体对叶诗文的报道基本集中在其比赛成绩的争议上,因而均体现出了各自的报道态度。50%英美媒体的相关报道呈中立态度,36.4%持负面态度,13.6%持正面态度。需要指出的是,“负面态度”除对叶诗文成绩的质疑外,还包括认可其成绩,但否定、批判这种成绩背后的训练方式、培养机制。

2.报道模式:中国媒体的报道大部分73.2%是信息式的报道,以提供信息为主,比如对叶诗文备战、感受、叶诗文父母的心情等进行基本介绍。26.8%的报道为解读式,对叶诗文的成绩、训练、成长经历、争议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和解读。

而在英美媒体的报道中,信息式报道的比重下降到了59.1%,此类报道多持有中立态度,对多方观点加以引用,少有描述性、倾向性语言。解读式报道占40.9%,多是为了对叶诗文成绩的表达质疑或肯定。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媒体和英美媒体通过不同的报道模式和内容,针对叶诗文进行了信源、形象、个性等差异化的呈现。在此呈现中,塑造出了叶诗文的不同媒介形象。

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叶诗文不仅是取得了重要成绩的职业运动员,也是中国的骄傲,因而针对叶诗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报道,从她的比赛情况、赛场探班到成绩争议再到个人生活和成长经历,都是中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媒体的塑造中,叶诗文不仅是大方、随和的奥运冠军,也是富有活力、偶尔腼腆的十六岁少女。

在英美媒体的报道中,叶诗文是取得了职业生涯巨大成功的运动员,但英美媒体对她的报道主题聚焦于其伦敦奥运会的成绩争议,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英美媒体对她的诚信存疑,另有9.1%的媒体分析并批评中国举国发展体育的体制弊端,认为叶诗文等中国运动员是“举国体制的牺牲品”。

根据媒介生态学,社会行为发生在传播生态的情景中(戴维·阿什德,2003)。有一种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分析媒介与其生存环境的问题。在这种观点中,媒体作为一个社会系统,遵循自身的运作规律和道德,同时其媒介系统也被包含在一个大的统一的社会系统之中,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罗以澄,2007)。媒介系统的新闻与社会系统的其他方面密不可分。中国与英国、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利益关系等重要层面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这种冲突的复杂性加之媒介工作者自身的个人因素,对中英美媒体叶诗文报道的内容、倾向、立场、呈现方式都会产生影响。

中英美媒体对叶诗文形象的差异化表达,是中英美关系和差异在媒体中的投影,是中英美的媒体系统受到社会系统整体作用的不同结果。叶诗文在不同的媒体格局中,由于新闻选择和处理的差异,呈现了差异化的媒介形象建构。叶诗文成为了镜像化的叶诗文,在不同的媒体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媒介形象传达给受众,她自身也映照着不同媒介系统和媒体环境的差异,映照着中英美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差异化建构。

参考文献:

1.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邵志择译[M].华夏出版社,2003.

2.范明献(2011).对境外灾难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中国青年报海地、智利地震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11(2).

3.潘忠党(2006).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M].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01).

4.王玲宁(2009).国内新闻框架研究现状述评[J].中州学刊,2009(6).

5.罗以澄,叶晓华,付玲(2007).人民日报: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1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兴奋剂
分析兴奋剂是否该入刑
服用兴奋剂:永恒的诱惑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政治传播语境下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
兴奋剂的黑色幽默
反兴奋剂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