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娟 张圣莹
摘要:随着手机新媒体的发展和4G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在为大学生生活带来便捷和享受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大学生逐渐对它产生了依赖,这对他们的身体状态、学习和生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对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十所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的手机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从流量使用、浏览信息、使用时长等方面分析在课余时间、课堂时间不同时间的河北省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4G;手机网络;手机依赖
一、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较长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手机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调查数据显示19.14%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网络3小时以下,29.68%的学生使用时长为3至5小时,33.12%的学生为5至8小时,17.63%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长达到8小时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50.75%,几乎占据非睡眠时间的一半,说明大学生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手机网络上,这就无疑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走访调查中发现,校园甬路上,有边走路边打电话或是边走路低头玩手机的学生;教室或者图书馆里,多数学生直接把手机放在书桌上时不时的看上一眼,甚至有不少学生在课堂里边听课边玩手机,偶尔还能听到手机铃声或震动声;每到晚上熄灯后每个床头上都会亮起或明或暗的荧光。睡前将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消息、新闻头条全刷一遍,似乎成为了惯例,甚至清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看看手机上有没有新消息。
根据专家建议每天上网的时间应控制在3个小时以内较为合适,由于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一些大学生缺少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目标,时间利用不善,沉浸在手机的网络里,虚度时光,减少自己与外界的交流,这样会逐渐衍生心理问题。再者手机屏幕小,辐射大,经常使用手机上网对身体健康(如视力等)造成呀严重影响。所以大学生要控制使用手机上网时长,合理使用手机上网。
二、手机功能使用范围广泛
对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手机不再是一部简单的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通讯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就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手机来看,作为一种多媒体移动终端,所具有的功能已经十分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可移动的兼具网络、通讯、社交、学习、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高科技产物。研究显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即时通讯工具(QQ、MSN、微信等)等网络应用的使用程度已经超越了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功能,占到了日常使用手机应用的68.17%。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渴望,扩大自身的人际交往面,丰富交往层次;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恰恰反映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方面的缺乏。有18.42%的学生依赖于使用手机网上虚拟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与他人交流,如若发展下去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表达、沟通、交往能力令人堪忧。12.2%的学生表示“手机交流让我只关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事情,从而忽视了集体”。笔者认为这是继缺乏社会沟通之后应用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的又一弊端。
另外,听音乐、浏览新闻资讯、查看或更新社交网络、玩游戏等内容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将手机用来学习或看电子书所占份额不多,说明现在的智能手机、网络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成为了娱乐、消遣、社交的一大工具。
三、浏览关注点在于社交娱乐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手机上网过程中,偏重浏览“给别人的回复或别人给我的回复”、“社交网站的新鲜事”等“人人”间的手机交流,“社会新闻”、“娱乐资讯”等“人机”间的信息获取和评价,分别占总人数的61.29%、45.38%、44.95%、39.35%。然而“时事政治新闻”内容却少有问津。综合来看大学生通过手机所浏览的内容是社交和娱乐。但这些方面的信息难免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健康与否难于预测。另外这些信息中不乏庸俗、肤浅的低级趣味,若大学生长期沉浸其中思想境界、价值准则方面难免受到影响。时事政治新闻关注比例较低笔者认为由于政治新闻较为枯燥、且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认知较肤浅,一时之间难以捉摸,就算关注新闻也只是单纯的知道,而不能从整体上分析当前形势。关注时事政治新闻的大学生中高年级男生居多,笔者认为,这部分大学生经过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对国际形势、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深入了解,因此比较关注此类消息。
手机媒体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通过手机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导致了大量垃圾信息甚至是危害社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出现。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手机媒体传播不良信息、制造谣言,或是传播恶意诽谤政府或夸大社会问题的信息,部分大学生也参与到这些不良短信及不健康信息的传播队伍中来。有24.41%的大学生经常看短信或手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的社会事件及新闻报道。14.99%的大学生表示:“我总是相信通过短信或手机上网时获得的信息,不思考其是否具有真伪性、科学性、合理性”。这就无异于给了妄图利用手机媒体散布虚假信息甚至诈骗的不法分子可趁之机。也表现出部分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辨别真伪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上网流量使用情况
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相比具有了上网功能,这就必然会产生手机流量消耗,大学生手机上网流量消耗与每天平均使用时长基本成正比,这也就会产生相应的流量费用,对于大学生这个纯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将手机流量开通比例与手机使用比例相比较可以看出,大学生所使用的手机都已经开通了上网业务。并且87.74%学生的流量用量在300M以上。由流量套餐资费情况可知大部分大学生的手机月租费用为20元及以上,据估计,计入通讯消费后大学生每月手机消费为50元左右。
随着4G网络的兴起和发展,3G网络用户逐渐减少。与此同时4G网络凭借其网速快、加载时间短等优点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3G手机3G网络服务将会逐渐被4G产品取代,由于大学生是一个好奇心强渴望尝试新鲜事物的群体,所以不久之后4G将在大学生中普遍使用。虽然4G网络流量收费看似略低于3G网络收费,但不可否认的是4G网络高效运行的背后是,在浏览相同网页时远高于3G网络的流量消耗。故而与4G时代同期到来的是更高的手机消费。
五、课堂上手机网络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上课期间从不使用手机的同学仅占总人数的2.56%,偶尔看一下手机的占26.28%,低头大军主力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时间在15分钟以下,但也有8.97%的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时间在31-45分钟。
不管老师讲得多卖力,低头族总是头也不抬地紧盯手机,刷动态、玩游戏、看朋友圈、追电视剧。对他们来说,上课时能忘带课本,却不忘揣上充电宝。原本应该活跃的课堂,成了“低头族”的天下,从专业核心课到校选课无一幸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选修课更是成为了低头一族的“泛滥区”,比例高达49.25%。但他们在专业核心课(3.23%)、专业必修课(7.74%)、英语课(12.69%)上很少使用手机,这说明大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大学不费脑子费流量”的现象呢?多数同学认为是老师讲课平淡(46.24%),习惯性的看手机也占有很大比重(40.65%),同时也有部分同学上课时间使用手机是因为有重要事情急需解决。
大学生将课堂上网归因于老师、课程的等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身寻找缺点并进行改正。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需要端正学习态度、摒弃功利心理,加强自我管理、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专业知识。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接触程度较高,手机上网使用时间较长、流量消费大和服务应用使用范围广且娱乐应用居多,课堂上手机网络使用现状不容乐观。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社会正向引导媒体舆论,规范网络环境创建良好网络氛围;学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使用网络;教师采用个性化教学加强互动,构建特色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课堂网络使用;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加强信息辨别能力不受不良网络信息影响。
本文为“2015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研究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SQ151129)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索研究”“2014年度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SZY20)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平台的新模式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