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文化美育功能的发挥

2016-06-03 10:32康晓燕
参花(上)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育功能分析探讨群众文化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先进的科技成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大家掉入工具理性的陷阱之中。群众文化作为群众情感沟通与情操构建的重要途径,在丰富群众生活,增进彼此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重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让人们在享受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的同时,进一步营造友好和谐的群众文化环境,为群众文化大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群众文化 美育功能 分析探讨

一、群众文化的主要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在谈到文化现象时曾说道:“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近来,在人类学中发生了一个新的学派,他们注重于制度、风俗、工具及思想的功能。这派学者深信文化历程里是有一定法则的,这法则是在文化要素的功能中。这派学者认为把文化分成原子及个别研究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文化的意义就在要素间的关系中,他们亦不同意于文化丛林是偶然集合的说法。”[1]要将群众文化放在整个文化系统的范围中,才能更加充分地研究好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研究群众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与功效。

(一)娱乐交往功能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交往与娱乐是人建立社会关系和融入社会关系的重要渠道。在随之形成的群众文化中,交往、娱乐功能便成了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方面,群体性交往、娱乐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增强彼此间的沟通联系,增强信任。而专业性、艺术性都不算高要求的群众文化活动,则是群众参与的重要载体。交往与娱乐成为群体文化的重要功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现代人生活的社会幸福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海利维在研究中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是衡量一个国家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2]另一方面,群众文化不仅直接为群众带来快乐,其群体性及聚合性特征还为参与群众构建了平台。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员流动频繁,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感情单薄,传统的熟人社会正逐步瓦解。而群众文化构建的平台,则能为大家提供彼此交流了解,舒缓心理压力,增加社会存在感的途径。

(二)自我实现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我们必须放弃一个古老的错误观念,所谓极乐世界就是一种幸福的休闲状态。”[3]群众文化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是通往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群众文化的规则性不高,专业性不强,参与者多是利用闲暇时光,出发点也是为了和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沟通联络感情,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一位经常去恩施市某广场馆跳民族舞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位“大妈级”参与者高兴地谈到:“和这些老舞伴一起跳舞、一起排练节目,和大家一起就感觉没有什么烦心事了。”

(三)审美教育功能

群众文化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以情感为核心,以形象为抓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蔡元培将教育分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以及美育主义”等五类,他同时指出:“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达到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4]可以看出,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版块。美育就是用美教育人、教化人,它是美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产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动力。

二、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群众文化是发展社会美育的桥梁

广义社会美育包含三个方面,即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狭义社会美育。三者代表了美育的三个不同环境,也是美育的三个不同侧重。影响和熏陶是相互的,形成的思想与行为也是漫长的。我们不知不觉受到社会的潜移默化,同时,我们也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细微方面。社会美育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可以流动和传递的能量。社会美育内容丰富,范围广阔。我们可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历史变迁,在自然中陶冶情操,从历史中找到认同和归属。我们还能看到社会上宣传的“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等,为我们标注出社会的标杆,树立良好的道德和社会风尚。他们用平凡但有力量、微小但卓越的事迹与态度感动着我们,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群众的价值观。

社会美育注重实践,与智育、德育主要依靠说教不同,还需要在对象化的活动中由具体的形象、事物实现。通过具象的事物来影响人的情感,传递切身的选择和体验,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要实现社会美育的目的,就离不开审美实践活动。群众文化的社会实践与参与是广泛的,影响力较大的,这为社会美育提供了重要途径。让人民群众参与到通俗的、积极的、正向的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中来,让大家在参与中享受快乐,感受美好,是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相互促进

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审美教育的实施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群众文化开展得丰富、广泛的地区,其美育功能才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要调动群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要进一步建设完善硬件设施,要让群众文化的开展有地、有物。二是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参与才能有效应,有更多的参与产生的效应则会成几何倍增长。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5]而在参与中,个人的本质力量被凸显了出来,从而个人的价值在此时得到了一定的实现。群众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和美育因素,而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对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提升群众幸福感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群众文化离不开审美教育

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物质生活满足着人们的生活需要,但环境恶化、人情冷漠等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如何寻找这两端之间的平衡,是我们当前的主要话题。当温饱不再是问题,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就会更加强烈。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人们的闲暇时光,另一方面是对人民群众生活的良性引导,否则赌博等负面活动将会伺机滋生。可以看出,社会美育离不开群众文化,培育和发展群众文化离不开审美教育,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审美教育的实施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三、群众文化美育功能更好的发挥

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置否,在当代社会,诸如大众媚俗文化、西方文化侵入、文化人才及文化理论制度建设落后等因素仍制约着我国群众文化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

群众文化是传授艺术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其审美教育的功能是任何教育机构都无可比拟的,它启迪智慧,开通思想,陶冶性情,健身益寿,深深地影响着亿万群众的精神世界。因此,必须在群众文化中落实对人民群众进行美育的任务,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提高整体素质和审美修养。

(一)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

发达的大众传媒使世界变得更小,我们可以更快、更近、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一是大众传媒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电视、电脑、手机现已成为我们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媒体终端,我们可以更快获取信息。二是传媒也将传递文化作为自身的使命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媒介感受世界文化,看到和听到遥远的声音、先进的思想,感受世界文明的宏伟与深邃。三是大众传媒具有引导人们关注点,传播塑造价值观念的作用。通过传媒集中传递价值理念,从而影响到相关人群,一些良好的、先进的、积极的价值观均需要通过媒介来更广泛的传播,也是在进行社会美育工作。用好大众媒介,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调动群众热情,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明确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作为开展人民群众文化的阵地。2012年底,全国“三馆”全部实行无障碍免费开放,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又重新回归到群众中间来。各地文化机关作为区域性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应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文化演出、公益性展览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公益性活动,并形成常态化、规模化。让群众在感受并学习传统民俗文化精髓的同时感受美、欣赏美,让群众在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中学会审美,陶冶情操,真正让群众文化活动起到社会美育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发展的良性机制

群众文化生于群众,长于群众,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要让群众文化有序发展,并发挥其美育功能,就需要权威部门和良性的机制引导。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将发展群众文化提到了“国策”的高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认真推进有关群众文化发展的政策落地,将公共资源用于群众,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我国群众文化正在积极向上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也获得了更多尊重,拥有了更多舞台。一些优秀的群众节目甚至走向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有的还在国外交流演出。在参与中,大家拥有了幸福感,增强了责任感,拉近了距离;在欣赏中,感受到了美,提升了艺术修养,彰显了自我价值。因此,这种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突出的美育作用。

发展群众文化能促进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体会。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文化观,通过参与积极健康的群众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改善全民素质,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抵挡当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诸多困扰,回归到现实的美好中,建立更加美好、完善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1-12.

[2][美]约翰·格拉夫戴维·巴特克.最幸福的国家爱教会我们的事[J].丁莹,译.现代阅读,2013(03).

[3][美]霍夫曼,编.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9.

[4]洪治纲,编.蔡元培经典文存[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254.

[5][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48.

(作者简介:康晓燕,女,大专,湖北省恩施市文体新广局,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美育功能分析探讨群众文化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美育功能在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