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峰,文 琪,张含梅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研究
汪金峰,文琪,张含梅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摘要: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变化反映时代格局的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融入世界市场步伐的加快,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海南省Z市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调研来了解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以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为基点,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原因,从多角度来探讨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合理引导方式,使农民政治社会心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迁,从而实现农民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新时期;政治社会心态;社会稳定
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变化反映时代格局的变迁,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所界定的新时期特指在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农民的阶级意识受到市场环境巨大冲击和传统的农民意识逐渐瓦解的时期。农民政治社会心态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政治文化条件下,寓于农民各个阶层中间,涉及农民对政治和社会的各种态度,它包含了农民对政治和社会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意向等。[1]新时期我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极具复杂性和变化性。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复杂性源于农民生活的环境,所处的阶层及受文化教育的差异,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难以进行统一标准分类。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变化性则主要是因为政治社会心态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且容易受社会公共意识左右。
一、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了真实地反映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笔者在归纳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表现的前提下,选取了海南省詹州市为例来进行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表现
政治社会心态反应了行为主体对政治和社会的认知、情绪、动机和态度,影响社会发展的和谐。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4.3%,政府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现状并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农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心态适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以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治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主要呈现以下表现:一是积极的政治社会心态。根据心理学原理,影响行为主体产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动因主要是事物对行为主体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或刺激性,能够满足行为主体精神或物质上的需求,行为主体对事物产生的主观意识是主动的支持或强烈的反对。[2]如:农民的权益受到较大的损害,农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得,进行积极的维权行为;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二是冷漠的政治社会心态。[3]冷漠的政治社会心态并不仅仅是人们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漠不关心,还有以下几种现象:盲目的顺从,行为主体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主动放弃个人的意愿,盲目的跟随多数人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事不关己心态,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极为感兴趣,对大众利益或长远利益却关心得较少,更不太关心或不愿关心政治,认为这些都是政治家或学者们的事,这在当今农村中普遍存在,外在表现是农民对社会活动经常采用不参与、不表态、不主张等态度对待,事不关己的心态实质是农民对自身权益的放弃;被动的参与,我国农民对政治社会活动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低,真正出于自己意愿参与的人可谓微乎其微,绝大多数人对政治社会活动的参与是出于外界的压力而被动参与,这反映了农民对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无奈,外在表现是上级组织就参与,无人组织和推动,则无人参与;回避政治心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政治运动的影响,农民在参与政治社会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安全性。权衡参与可能发生的后果,一旦参与可能会对自身不利,他们就不愿参与或谨慎参与,这种明显求稳的心态普遍存在于农民心中,外在表现是怕得罪人,避免参加政治社会活动或远离政治活动。[4]
(二)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现状——以海南省Z市为例
结合政治社会心态的外在表现,为真实了解和掌握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基本情况,笔者偕同课题组成员对海南省Z市1004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与50名农民进行访谈,调查的结果主要涉及农民对当今政治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重大社会活动的认知态度和对目前社会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以便于后续总结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原因,探讨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合理引导方式。
1.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区域走访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海南省Z市10多个村庄、15余家企业、大型商场、个体户等场所的农民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216份,回收问卷1004份,本文表格中(除作特别说明外)所引用数据均来自本次调查汇总数据所得。
2.调查统计结果
(1)新时期农民的文化程度、政治社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表1新时期农民的文化程度情况
学历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大专本科及以上比例8%39%41%12%
资料来源:海南省詹州市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实证调研(2014)
表2新时期农民政治选举参与积极性
积极性非常积极积极一般不积极比例6%26%43%25%
资料来源:海南省詹州市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实证调研(2014)
通过对海南省Z市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调查发现:新时期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学历占47%,高中及大专占41%,本科以上仅占12%,其中农民接受技能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较少,较多的是基础性国民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对教育的投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绝大多数农民对政治选举参与积极性不高,仅有32%的农民对政治选举参与表示积极;43%的农民对政治选举参与持一般态度,认为可参加,也可不参加,意见随大流;25%的农民对政治选举活动根本不感兴趣,不参与。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参与政治选举活动积极性对比显示,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参与政治选举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农民参与政治选举活动的积极性越高。
(2)新时期农民的社会公平感及幸福感
表3新时期农民的社会公平感[5]
社会公平感贡献大于回报贡献与回报成基本正比贡献小于回报比例78%21%1%
资料来源:北京、上海、广州、湖北和四川五个省市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统计(2013)
表4新时期农民的社会幸福感[5]
社会幸福感幸福一般不幸福比例15%48%27%
资料来源:北京、上海、广州、湖北和四川五个省市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统计(2013)
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农民的社会公平感和幸福感调查发现:新时期农民的社会公平感普遍偏低,78%的人群觉得自己的贡献大于回报,现实社会缺乏公平性,希望社会给予更多的回报,然而,在我国物质供给相对于新时期农民需求滞后的情况下,要满足人口众多的农民需求,无疑是困难重重[5];仅有21%的农民认为贡献与回报是基本成正比关系。另外,新时期农民的社会幸福感不高,75%的人认为生活一般或者是根本不幸福,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为低下,并且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这种幸福感成直线下降,这不仅影响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与社会公共意识的和谐发展,还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3)新时期农民对社会政治重大事件的认知态度
表5新时期农民对社会政治重大事件的认知态度
态度非常积极积极冷漠非常冷漠比例16%32%46%6%
资料来源:海南省詹州市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实证调研(2014)
通过对新时期农民关于社会政治重大事件的认知态度调查和访谈发现: 新时期我国农民对政治重大事件的认知度不高,48%的农民对于社会政治重大事件表现积极或非常积极的态度,这主要是源自于农民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对事件本身的兴趣心和重大事件的新闻特性。52%的农民对社会政治重大事件表现出冷漠或非常冷漠的态度,这一方面源于当前农村的生活水平低下,农民对物质追求的狂热,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这些社会政治重大事件。另一方面是一些社会政治重大事件很少对农民的利益产生重大、直接的影响,由于农民“搭便车”的心态存在,对重大事件就显得盲目的随从或事不关己。
3.调查的结论
总结上述调查的结论:1.新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偏低,政治社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新时期社会缺乏公平感,农民社会幸福感不高,影响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与社会公共意识和谐发展;3.当前物质资料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农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对社会政治重大事件的认知态度较低。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表现不仅影响着政府部门对农民的治理,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通过对当前农民政治社会心态表现和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总结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原因,探讨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引导的有效路径,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明智之举。
二、新时期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原因
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折射出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原因。由于农民个体的成长历程,生存环境和个性特征的不同,政治社会心态也各不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社会心态的形成无规律可循。事实上,单一因素决定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形成是不可能的,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讲,新时期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一)政治经济环境的塑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集体将全社会的视线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社会出现了经济建设的春天。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外来思潮大量的涌进,传统的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从原本阶级斗争为纲逐渐向以经济意识为主,多元化方向发展,且呈现出国际化特点。[6]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社会逐渐变得公平公正,农民有着自己的发言权,不再担心因自己的言行不当而遭受政治方面的批斗。物质利益方面的诱惑,使得农民追求物质的心态大增,在多元因素的碰撞下,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变得复杂性。政治环境的主导者是统治阶级,为了利于国家的治理,统治阶级必然会宣扬统治阶级的领导思想。[7]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营造的政治环境必然体现大众性,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农民所产生出的政治社会心态极具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环境是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形成的外部原因。
(二)个人利益价值的取向
在某种意义上讲,利益价值与政治社会心态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的利益价值取向决定其政治社会心态,政治社会心态反应其利益价值取向。如同施蒂格勒所说“一个理性人必然受到对其行动有影响的刺激机制的支配。无论他自己的个人欲望是什么,如果某种活动将带来惩罚,他必然会取消这种活动;如果能带来较大的利益,将会吸收他取向这种活动。”[8]个人利益价值的取向是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产生的重大诱因。新时期农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异常火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诱导下,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民工融入城市化过程中,使得农民原本质朴的政治社会心态变得复杂。农民不再以个人单纯的政治利益为追求,而更多的是偏向于个人经济生活的富裕。农民个人利益价值的取向决定了其政治社会心态更具有经济利益性。
(三)社会公共意识的驱使
个人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和发展容易受到社会公共意识的影响,孤立的个人政治社会心态很难在社会中存活或影响他人。[9]社会公共意识反映社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发展认知的主旋律,个人政治社会心态往往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人政治社会心态要适应社会公共意识的发展,如果个人政治社会心态违背社会公共意识,必然会受公众的排挤和打压。[10]其次,社会公共意识影响个人政治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朝鲜社会公共意识偏向于社会主义性,个人的思想较为传统且注重集体和国家利益,而在美国社会公共意识则偏向于资本主义性,个人的思想较为开放且体现物质化和利己化。最后,个人政治社会心态是社会公共意识的组成部分。个人政治社会心态在顺应社会公共意识同时,必然受到个人之间政治社会心态差异化的碰撞,在不同政治社会心态的碰撞博弈过程中,个人政治社会心态会因势变动而最终成为社会公共意识的一部分。[11]
(四)历史文化传统的沉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政制度后,逐渐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儒家思想为规范,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政治体系。朴实的劳动人民在封建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政治社会心态变得愈加的服从和迁就。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被迫的拉入到国际社会,在国门被打开的情况下,人们的传统思想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中国命运走向的问题上出现了各种派系的纷争,此时人们的政治社会心态由于受社会动荡的影响变得摇摆不定。1911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宣告了帝制王朝的终结,外来列强的入侵,穷困疾苦的中国变得更加破碎,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愿做亡国奴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人们此时的政治社会心态变得富有抵抗性,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政治社会心态,列强才被逐一赶出中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我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人们的政治社会心态从战乱时的忐忑走向平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是广大人们的心愿。1978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人们的视野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并逐渐接纳世界各国的文化,政治社会心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理性化。[12]每个时期人们的政治社会心态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深受中国历史传统的“忠、义、孝”等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根深蒂固,成为了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原型。
三、引导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健康发展的举措
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虽具有多样性,但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具有规律性特征为总结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带来了便利。通过分析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可以探索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健康发展的引导举措,这对于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引导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健康发展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培育,营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
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培育健康的农民政治社会心态需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13]新时期我国政治社会环境尤为复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习俗对我们生活态度的影响;另一方是外来思潮的侵入,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变得愈加火热,政治社会心态趋向物质化。在此情境下,政府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不仅应当为农民提供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社会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还应当为农民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提供便利和正确的思想导向,使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社会正能量是营造良好政治社会环境的有效手段。在社会正能量的影响下,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尺,必然会形成积极上进的政治社会心态。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是培育健康政治社会心态土壤,营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让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在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生根发芽,是实现新时期农民政治社会心态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之举。
(二)相辅相成,注重社会公共意识对个人政治社会心态的影响
社会公共意识与个人的政治社会心态相辅相成,个人政治社会心态是社会公共意识的组成部分,社会公共意识影响个人政治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14]个人政治社会心态只有适应社会公共意识才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否则个人的政治社会心态就会受到排挤。个人的政治社会心态影响个人行为的抉择,当个人的政治社会心态不被外界接受时,其行为也很难被周围人群所接纳。在引导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发展时,必须注重社会公共意识对个人政治社会心态的影响,大力弘扬社会公共意识,使个人政治社会心态不但得到社会公共意识的熏陶而趋向于国家统治的意愿。新时期农民政治社会心态要与社会公共意识相匹配,做到协调发展,还应当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公共意识,用社会公共意识来引导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促进农民个人政治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
(三)追溯根源,加强对农民个体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时期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引导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引导,加强对农民个体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民政治社会心态正确引导的内在原因。农民只有实现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去辨别是非曲直和接受新事物。农业大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多数,农民受文化教育层次偏低,居多人没有受过专业化技能训练等,这局限了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与时代接轨,提高农民个体自身综合素质是实现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与时代接轨的内在需求。[15]农民个体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方面要求对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加大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培训农民善于同外界交流的能力和鼓励农民接受新事物的勇气。农民只有打开心扉,才能有机会走出自身桎梏,接受外界的引导,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是农民自身提高对社会认知的基石。追溯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形成的根源,加强对农民个体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民政治社会心态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四)因地制宜,弘扬中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传统对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信仰,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信仰,因地制宜的弘扬各地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引导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受文化教育地区差异性较大等现状下,历史文化传统对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原始引导占主导作用。“忠、义、孝”等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传统,从古至今影响着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发展。[16]如:忠于国家和人民,孝道亲人和长辈,为人处事要讲道义等传统美德成了人们在日常交往的标尺,父母教育孩子行为也往往贯穿此美德。但是,各民族除了有“忠、义、孝”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外,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求同存异,有利于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大融合和大发展。因此,社会治理者要想正确地引导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的弘扬中国优良历史文化传统。
总之,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治理者要实现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正确引导,使农民政治社会心态满足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治理的需要,必须采用多种举措来共同加以引导,只有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实现了合理引导和健康发展,才能换来社会的长久稳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金峰.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与权益维护间的关系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
[2](美)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胡杰,译.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85-87.
[3]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8-51.
[4]社会政策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社会科学学院联合课题组.社会分层、公众心态与社会稳定[EB/OL].http://www.dajunzk.com/shehuifenceng.html.
[5]汪金峰.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稳定影响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4).
[6]王浦劬,谢庆奎.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89-93.
[7]王卓君.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概念和意义评价[J].南京大学学报,1997(4).
[8]Stigler,George.The Citizen and the Stat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171.
[9]夏玉珍,江立华.政治社会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6-180.
[10]方巍.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稳定——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视角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1]毕宏音.当前农民社会心态解读及调适[J].前言,2006(9).
[12]冯刚.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发展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1997(1).
[13]匡和平.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356-359.
[14]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定量研究[J].学术研究,2005(5).
[15](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83-83.
[16]Kuhn,Philip.Chinese Views of Social Classification[M]∥Watsoned.Clas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st-revolution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236-239.
(责任编辑:李潇雨)
Study on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of Chinese Farmers in the New Period
WANG Jin-feng,WEN Qi,ZHANG han-mei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bstract:Chang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farmers′ ref Le ct 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changes of the pattern of the time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with China’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market to accelerate the pace,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mentality of our farmer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Through the Hainan Province Z City field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tus,quo peasant mentality to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tus quo peasant mentality anchored,we summed up the cause of the new era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mentality of our farmers and analyzed it in order to explore multiple perspectives from farmers a reasonable guide the way polit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y,social psychology farmers adapt to the dyna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a stable peasant society.
Key words:the new period; polit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stability
收稿日期:2016-02-11
基金项目: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下的权益维护研究”(项目编号:201410638015).
作者简介:汪金峰,男,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师;文琪,女,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含梅,女,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16)02-0089-06